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环境生态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水十条”实施背景下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探讨

  • 投稿卿卿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07次
  • 评分4
  • 37
  • 0

文/李博洋 顾成奎 罗晓丽 郭庭政

摘要:《水污染防治行动汁划》(以下称“水十条”)的发布是我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又一重大环境保护举措。工业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战场,落实“水十条”,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水十条”对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全面、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清洁生产、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强化工业节水、发展环保产业等。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科技创新和加强宦传教育等措施,切实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促进水污染防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业;绿色发展:水污染防治;“水十条”

推进水污染防治要求工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201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占全球比重在20%以上。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的水、矿产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落实“水十条”,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工业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战场

首先,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即使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完成工业化所需的水、矿产资源和能源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量超过42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在70%以上;2014年,我国工业用水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超过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66立方米。

其次,尽管“十二五”前四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了28%,但总体上,我国能源、水、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水泥、钢铁等高载能产品单位能耗相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峻,2013年,我国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体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319.5万吨和24.6万吨,约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4%和10%,在常规污染物问题尚未解决的同时,非常规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重金属污染物等带来的环境风险和压力越来越突出。

因此,工业是推进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战场,工业自身的绿色转型发展就是最大的环境保护。

工业为环境保护提供绿色技术装备和产品

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愈加突出的情况下,按照生产过程清洁化要求提供绿色环保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已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发展环保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污染减排和民生改善,已成为共识。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值将达到4.5万亿元,仅环保服务业产值就将超过5000亿元,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0%,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工业为全社会提供技术装备和产品。通过提升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水平,提供绿色产品、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工业和通信业也可以为建筑业、农业等其他产业提供技术、装备和产品,为推进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支撑,能否生产绿色环保的产品,能否为建筑业、农业等提供环境保护技术、装备和产品,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环保水平。

水污染防治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水十条”的发布是我国继“大气十条”后又一重大环境保护举措,意义重大。“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21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工业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战场,要实现“水十条”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要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新修订的《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将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落实到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同时也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随着监测、规划、环评、标准、总量控制、许可证、环境诉讼、公众监督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将走上常态化、法制化轨道,必然会给工业行业和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严格、公平的环境执法将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认真落实誓水十条”,全方位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水十条”对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全面、具体的任务,主要包括: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水耗、低污染产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出;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加强重点行业技术改造;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提供绿色环保的化肥、农药等产品;强化工业节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为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等。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控制存量、优化增量的方式,不断推动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持续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这是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但由于节能减排水平的不断提升,按照原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逐步减小,要求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利用环保标准持续、动态淘汰落后产能的新机制。二是严控高水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对投资项目开展用水效率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新上项目的水利用效率、环保指标应达到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领先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低水耗、低污染行业。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要结合水污染防治战略任务,重点培育和发展低水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优化空间布局

强化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和合理布局。一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关要求,根据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对工业发展进行总体设计或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发展绿色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和集聚区是工业发展重要载体,其产值约占工业的一半。要推进工业园区绿色改造,壮大区内绿色企业,发展园区绿色产业,打造园区绿色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的绿色工业园区。三是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出。要严格按照“水十条”有关要求,推动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深入推进清洁生产

围绕“水十条”提出的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十大重点行业,全面落实清洁生产要求,按照生命周期理念,深化全过程清洁生产。一是加强园区、企业、项目等各层次、各类别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二是围绕重点行业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力度,制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和企业污染物科学治理,探索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围绕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高风险产品和污染物,如汞、铅和高毒农药等,实施削减计划。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

通过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提供绿色环保的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和产品,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一是围绕造纸、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制革、农药、电镀等水污染重点行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试点示范,探索不同行业推行生态设计的路径与措施,带动全行业绿色发展。二是围绕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产品,制定生态设计评价标准和办法,更好利用市场机制推广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三是围绕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污染物,开展有毒有害原料和产品的替代,制定发布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目录,推广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和产品。

强化工业节水

推进工业节水是工业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要求。一是围绕钢铁、造纸、印染、皮革、石化等10个高水耗、高污染行业,加快淘汰一批高耗水装备和技术,并开展节水设备改造工程,大力推广节水产品以及装备的应用,推进污水与生产废水的循环利用,推广干法除尘技术、产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矿井废水资源化回用等节水工程,提高产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提高产业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进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开展废水处理与回用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试点项目,推进工业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市场机制。三是要健全工业节水约束性指标,不断完善高用水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用水限额指标、用水先进指标以及取水定额指标等,强化重点用水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四是完善节水型企事业单位的评价标准,开展节水型企业评价示范项目建设,树立一批节水用水典范,建设一批节水型的工业园区,夯实企事业单位节水管理基础。

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水污染防治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做大做强水污染治理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专业化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二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完善环保装备标准体系,加快建立环保装备质量检测体系。三是推进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要通过健全创新平台、实施示范推广工程、强化供需对接,增强研发能力、推进产业化和引导产业发展。四是推动环保装备开展产品认证,建立环保装备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和优化环保装备发展环境,满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的信息和服务需求。五是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投资机制,建立多渠道投入支持机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为目标,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抓紧研究制定“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落实“水十条”相关任务措施,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高效、低耗、清洁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分类管理和依法监督,建立工业绿色发展的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的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该联合当地财政、科技、环保、商务等部门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业绿色发展和水污染防治任务的落实。

完善支持政策

研究符合中央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方向,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思路。统筹用好各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中小企业等财政资金,加大对工业绿色发展和水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打造绿色产业链、水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项目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探索建立差别电价、阶梯式水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奖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联合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对工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指导各地、各园区和行业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关键技术、信息的共享。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组织,突破关键技术。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成效。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联合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工业绿色发展的认知和参与热情,加强社会监督,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产业、社会及生态相互和谐的发展氛围。

(李博洋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顾成奎,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罗晓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郭庭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