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环境生态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石家庄市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胁迫效应分析

  • 投稿铁柱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482次
  • 评分4
  • 52
  • 0

文/邓思远

【摘要】本文在分析石家庄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家庄市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总用水量逐渐增加,水资源需求量的上升,则相应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也不断增大,城镇化率平均每上升1 个百分点,城市总用水量平均增长458.33 万立方米。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胁迫效应: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镇化的弹性为0.39,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与污染排放量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其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石家庄市;城镇化;生态环境;胁迫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 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京冀水资源共同治理机制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例》(项目编号:HB14GL029) 阶段成果;石家庄经济学院项目《石家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研究》(项目编号:KAY201402) 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邓思远,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

2013年3月,石家庄市政府第七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石家庄市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据《河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14) 》分析, 2013 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我国平均城镇化率53.73%,河北省与全国差5.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为85%,河北需要约19 年的时间来追赶。石家庄市城镇化率55.72%,与发达国家差了近30个百分点。由于石家庄城镇化水平偏低,与京津相比,吸附力较弱,所以聚集效应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发达的县域经济、差异化的产业结构、开放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城镇化是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的,而实现健康发展就不能不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求科学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利用变化、大气环境变化等生态环境影响。

一、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障碍分析

(一) 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进入迅速推进阶段。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虽短,但发展进程较快。尤其是1990年以来,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城镇化率由原来的14.59%上升到2013 年的55.72%,年平均增长率为7.07%,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近1.2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05个百分点。2000年以前,石家庄市的城镇化率低于河北省和全国的城市化水平。2005年以后,石家庄市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表1)。

2.城镇化的非均衡发展。虽然近年来石家庄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迅速推进阶段,但城镇化的地域差异性还是较明显,主要是中心城区与周围县市之间的差异。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呈现由中心城区逐渐向外围递减的特点。2013年,石家庄市城镇化率为55.72%。其中,市辖区土地面积为456平方公里,市域总面积为15848平方公里,市辖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2.87%。但是,石家庄辖区城镇人口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50.09%,市辖区城镇化率平均为94.7%,市区除矿区外其他各区城镇化率均在95%以上。其余外围县市的城镇化率均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正定县、栾城县、藁城市、鹿泉市这4个卫星城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均在40%左右。而余下的13个外围县市,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9%,而城镇人口仅为全省城镇人口的33.15%,城镇化水平均低于30%,其中最低的是赞皇县,为19.96%。可见,石家庄市各区县之间城镇化水平地域差异明显。

3.向心型城镇化与郊区化同存。目前,石家庄市仍然处于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但郊区化现象也已经产生,只不过石家庄市的郊区化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表现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及扩散效应同时并存。一方面,由于石家庄城市发展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区仍保持着很强的吸附能力,而且是向良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开始迁至郊区,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集聚在中心城区。同时,石家庄推进各种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中村”改造。所有这些都增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因此,城市中心区不但没有出现“空心化”,反而更加繁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产业、住宅的外迁以及东开发区等方面的建设,城郊地区获得了飞快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带。

4.城镇化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外围模式。目前,石家庄市区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由中心城市与其周围所辖县市组成的典型的单核心—外围模式。石家庄市区建设空间保持一定速度沿交通轴线蔓延并不断完善着集聚强化过程,充分发挥了区域生产和消费中心的职能,在整个地域空间形成了单核心结构。外围各县市与中心城市保持着垂直联系,并在自身范围区域内形成下一层次的核心。在石家庄市区域内,单核心—外围的结构模式发展了多年,从当前的情势来看,极化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对促进石家庄市的整体发展有利,但很大程度上也给县市域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导致二元结构的分异,并将使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因缺乏区域支撑而受限。

(二) 石家庄市城镇化进程的障碍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石家庄产业结构角度来看(见图1),除市区已实现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外,其余各县市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有12个县市第二产业占整个产业的5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都没有达到石家庄市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准(40.51%)。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研究发现,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71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772,非农产业就业率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带动最后呈现出“三二一”的特点,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就业弹性,可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然而,石家庄市各县市服务业比重偏低,吸引就业能力则偏弱。而且,工业中“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对产业和人口的辐射力度不足。再就是各县市城镇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聚集能力差,各专业化部门呈现出明显的低层次同构现象,大多数集中在石化、建材、冶金、造纸等行业,这种相似的行业结构不仅层次低且属于资源消耗型,造成工业部门的垂直分工,缺乏各县市之间的水平分工,使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分工协作,各自形成一个产业体系,造成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产业与劳动力聚集的良性互动。

2.二元社会结构遏制了石家庄市城镇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二元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之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实行“重工业优化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特定的国情制约了我国各个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在我国城乡二元分治的社会结构状态中,户籍制度是主要的障碍。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迁徙的过程,但在我国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从此市民和农民身份被凝固化,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农村人口即使生活在城市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种种待遇如医疗、养老保险等等。这种制度虽能在短期内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但从长远看,则遏制了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六。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人口流动性较大,在落实户口方面,长期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进城务工人员无法享受城市市民待遇,虽然近年来石家庄市一直倡导城镇化战略,如实行“三年大变样”、进行城中村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困扰,周边以及其他省外农村人口在这里落不了户,得不到相应的城市居民待遇,虽生活在城市,但仍旧为农村户口,从而制约了城市发展。应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城市群竞争力弱。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实际上是城市群。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位,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国内15个城市群的9个指标体系35个指标的计算排名显示,石家庄市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4位,仅高于合肥城市群。由于石家庄市城市群规模较小,竞争力低下,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二、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石家庄的水质、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的处理达标率在不断提升。同时,石家庄市的城市市容市貌也在继续改善。2013年末,全市城市公园有41个,公园面积为1112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8862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9762公顷,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635公顷和842公顷;2013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平方米。虽然目前石家庄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为了实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形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功能齐全、服务良好、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现代化城市,仍需要正视石家庄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 石家庄市水资源状况

石家庄市位于我国缺水最严重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44立方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长期以来,石家庄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90%的用水依赖于地下水。石家庄地下水的合理开采量(非农业) 每年应为1.4 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而石家庄市近年来年平均用水量33.6亿立方米,其中85%依赖于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为25.46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超采强度高达175%,而平原区的地下水超采强度更达到了214%。对地下水的过度依赖和严重超采,使得地下水的供水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产生了水质恶化等一系列与水资源有关的地质、生态与环境问题,例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出现。目前,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已经出现两个河北省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石家庄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宁柏隆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地下水储存资源不断减少,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①不断增厚,大气降水补给能力降低,地下水承载力大幅度下降,造成水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

(二) 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状况

石家庄辖6个区、12个县、5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据统计,2012年石家庄辖区总面积1584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7.98 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456平方公里,人口287万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家庄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耕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石家庄耕地面积由74204公顷减少到70104公顷,减少了4100公顷。这其中,93%的耕地转化为了建筑用地,而分配给水域和林地的面积则少之又少,不利于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 石家庄市大气资源状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石家庄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恶化。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的分类统计分析,石家庄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一是燃料燃烧,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三是交通运输等,产生的大气污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20%和10%。在直接燃料的燃烧中,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数量约占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96%。其中,燃煤排放的烟尘、SO2、NOX和CO的数量占燃料燃烧排放比例分别为99%、93%、81%和97%。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 左右,但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影响较为严重。

三、石家庄市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石家庄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石家庄市的生态环境也在物理力、化学力和生物力的作用下不断发展,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交互胁迫的效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对水环境、土地资源环境、大气环境等产生胁迫效应,而生态环境则通过人口增长、经济增长、自然灾害等方面约束着石家庄市城镇化的发展。

(一) 石家庄市城镇化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城市化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得城市用水需求量上升,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液和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堆积渗出废液,同时还有大气污染带来的降水污染。

石家庄是全国35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据河北省水利厅提供的《2014年上半年水资源简报》,石家庄市可供水量17.94亿立方米,而需水量则为24.04亿立方米,6亿多立方米的差额需要靠抽取地下水维持。石家庄人均水资源量为258 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比以缺水著称的以色列还少,按照国际公认的评价贫水的定量标准,石家庄属于绝对贫水区。近年来,石家庄市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引入产业转移,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入,提高了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规模。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产业更加密集,对水的需求量也必然增大,这对于水资源本来就不丰富的石家庄来说,城市水的时空分布、水循环将显得尤其重要。由表2可见,石家庄市城镇化的发展与水资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总用水量在不断增加,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上升,则相应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也不断增大。石家庄的城镇化率平均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总用水量则平均增长458.33万立方米,城市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已经成为石家庄城市总用水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石家庄全市水污染加剧,部分支流尤其是城区河段污染较为严重。从对石家庄市重点河流的水质监测结果来看,2012年石家庄市域河流总长为1536.4公里,在常年有水的648.2公里监测河段中,河流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承担着每天40万立方米城市供水任务的岗南、黄壁庄两个水库,由于受上游来水和汇水区范围内面污染源的影响,两大水库氮、磷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市域内最大的河流滹沱河2010年度水体水质为劣V类,水体中首要污染物为氨氮、汞,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流经市区南部的氵交河已成为了石家庄市区、栾城县、赵县和鹿泉市的排污泄洪河道,也承担着栾城县、赵县沿途农田的灌溉任务。

(二) 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胁迫效应

石家庄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从长远看提高了人口的区域集聚水平,吸引和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能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由于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地域的扩张,使得人均土地资源空间缩小,大量农用土地需要不断向非农用地转换,改变着城乡的地域范围及土地利用结构,引起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城镇保护与征地农民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城镇生态环境容量发生变化,导致当地自然灾害频率上升,如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石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弱等,进而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从整体看,目前城乡建筑用地和耕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两者约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75.77%。但在2007~2013年间,石家庄耕地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减少了4000多公顷,城乡建筑用地显著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镇化的弹性为0.39,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赵可、张安录,2011),后者的弹性小于前者,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而城市化所起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农民转变为市民还存在着一些制度、经济等方面的障碍。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 石家庄市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产生了胁迫效应。例如,现在的热岛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逆温层②、温室效应以及光化学烟雾等现象。城镇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取决于其城市的人口密集度、产业结构、污染控制措施及绿化用地布局等方面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已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依然属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2007年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排位中,污染综合指数倒数第十八位,II级及优于II 级的天数排位倒数第六位。2011 年度,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在省内11个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比较污染综合指数石家庄市处于全省第五位。石家庄城市化过程中大气污染严重,采暖季污染物浓度高于非采暖季,其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是因为煤烟型污染和产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并且污染限制不足,加上缺乏相应设施的配套,致使其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胁迫作用较强,如图2所示。

石家庄市城镇化水平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其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城镇化发展对大气环境的胁迫效应。

注释

①包气带: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土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包气带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和传递水分的能力。

②在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所引起。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于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除了随寒潮所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引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而聚积而使空气的质素变得恶劣。逆温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象一个锅盖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气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而降低了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带来麻烦,而且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去,加重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近代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中,有一半以上与逆温层的影响有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河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14)[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石家庄统计年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河北省经济年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中国统计年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水资源公报(2013)[Z].2013.

[6]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土地资源公报(2013)[Z].2013.

[7]赵可,张安录.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

[8]石家庄环保局.石家庄环境状况公报(2002-2010)[Z].

[9]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5).

(责任编辑:夏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