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环境生态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南京市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措施与成效分析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17次
  • 评分4
  • 49
  • 0

金鑫1,李秋红2,谢馨1,陆芝伟1,徐荣1

(1.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210013;2.徐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有监测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推进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南京市环保部门针对这一现状,相继出台了具体管理措施,鼓励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事业,进行了监测业务分包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南京;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1-0052-03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现有监测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环保行业政府监测力量受限于资源配置、制度、监测体制改革等因素,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环保管理要求,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推进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2013年8月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又相继出台了政策法规支持,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具体规划和方案,鼓励社会化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事业[1]。

2012年初,南京市环保局《关于下发(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宁环规[2012]1号),发布了《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标志着南京环境检测社会化市场的启动。经过近两年的起步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在计量评审准则要求范围内,逐步建立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公开招投标准入制、能力评估机制、例行及飞行式质量检查制度、技术培训交流平台、业务运行考核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旨在全面提升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环境检测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1南京市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现状

近两年来,南京市社会检测机构经过了起步、推进、稳定和发展阶段。目前常态开展业务的5家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均具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资质,硬件设备满足分析业务要求。但软实力方面总体较弱,主要表现为环境行业经验的缺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重点发展各检测实验室的优势能力,逐步拓展实验室的业务范围及技术水平,以满足环境监测业务的需要。

2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措施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管理的总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动员、配置和整合环境监测资源,科学地开展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公正、客观、及时、准确,说清污染源状况、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潜在的环境风险,最终达到为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效服务的目的[2]。

2.1构建准入评估机制

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是指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向政府或社会出具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具有证明作用的监测数据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资质认定。经认定合格的单位,可在认定范围内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工作。

为保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严把监测工作质量关,根据政府采购规定以及南京市环保局《南京市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暂行)》的相关要求,2012年12月28日,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2013年度定点社会实验室进行确定。南京市环保局组织市站对各社会环境检测实验室开展了资料初审、能力评定和专家评审,确定了10家实验室名单并对社会进行公布,2013年6月26日,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关于公布南京市第三方环境检测实验室名单的通知”。由此确定了10家第一批社会实验室具有开展环境监测业务资质。

2.2制定市场管理政策

通过制定政策规范环境监测市场行为,建立环境监测市场的准入、监督考核与淘汰管理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服务方与被服务方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规范监测市场行为。对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制定管理和处罚措施,保证监测市场有序和公平竞争。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价格体系和环境监测服务收费政策,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市场建设[3],增加环境监测投入,发挥行业、部门和社会监测力量的特长,形成技术互补、信息共享,降低成本,造福社会的良性效应。

2.3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各监测机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制度、质量保证监督机制和环境监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机制等。打破条条块块之间的分隔与界限,集成统一的环境监测采样、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规范和方法,建立科学系统的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体系,使监测全过程受控和可追溯。开展质控考核、质量检查,能力验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4],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和罚责,避免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干扰,提高监测的整体水平,应对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要。

在市场化环境监测业务开展过程中,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逐步制定了相关质量管理规定,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上对检测职责和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要求,细化了各流程记录,包括监测协议、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能力评审、监督记录、质量评分等。陆续出台了社会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考核实施方案,保证了检测工作的管理有序。定期召开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座谈会,告知其日常质量监督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及工作计划。

3社会环境检测机构成效分析

3.1缓解资源压力

环境检测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不足的压力,保障了监测任务的顺利完成。从南京市环境监测总的工作量来分析,目前的市场化检测量约占30%。随着市场化检测业务的加大,将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释放人力资源。

以2013年开展情况为例,南京市社会实验室分析数据量约为3万个,占南京站数据总量的26%。涉及监测类型为环评监测、三同时验收监测、河流专项监测、委托监测等。

从业务类型看,环评监测数据12400个,占总业务量的41%,其中气体样品占69%;三同时监测数据为4839个,占总业务量的16%,其中气体样品占74%;专项监测数据为7561个,占25%,其中水质样品占82%;委托监测数据为5444个,占18%,其中水质样品占52%。

从样品类型及分析指标分布看,气体样品数据为14820个,占业务量的49%,数据量前三位的指标为非甲烷总烃、苯系物等,占气体样品的61%;水质样品数据为13300个,占总业务量的44%,分包数据量前三位的指标为COD、氨氮、总磷,占水质分包样品的52%;土壤样品数据为2117个,占总业务量的7%,主要涉及重金属指标。

3.2促使转型发展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释放,使人员从重复机械的样品分析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和培训,倒逼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钻研,苦修内功,以适应工作需要。市场化检测业务的开展促进了政府监测机构的技术转型,锻炼了人员的工作组织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技术专业水平。

3.3保证数据质量

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加强了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控制,包括人员、设备、材料等要素,使市场化检测数据的分析过程完全被了解和监管,保证了数据质量。另一方面,严格的质量管理,对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形成了外在的压力,也促使其内部质量管理的加强,有利于社会检测机构的业务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提升。从长远看,必将使社会检测实验室变被动为主动,带动整个环境检测实验室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检测市场[5]。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分析人员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对环保行业的标准规范了解不够,对环境数据概念不强,分析水平偏低等方面。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方面目前的检测业务量总体不大,市场潜力不明,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明等原因,导致投入缓慢。社会环境检测机构信心受到影响,限制了业务的开展以及稳步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人员的贮备、积累不够,另外硬件投入由于成本而大多数选择国产低端设备,无法满足高质量的环境监测要求。

各种质量管理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促动第三方实验室的能力和质量水平,推动南京市社会环境检测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来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也就需要建立一个培训交流平台,以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全市环监行业的技术支持部门承担起对第三方实验室的培训工作,社会实验室来市站进行相关分析项目的咨询、培训并将此作为常态工作坚持。在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市站积极与第三方实验室共同努力,指定专人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基础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量。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非常广阔,如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环境保护部门落实各项制度对环境信息的需求;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对环境资源信息的需求;环境科研、环保产业、环境监督等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等等。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环境健康日益关注,社会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政府需加强对环保法和相应法规的实施,改变目前一些不合理环境监测运作方式,把目前由环境监测站对环境污染源监测向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数据,转变成排污企业有责任定时向政府环保部门提供污染物排放数据,使之成为企业一项必尽的责任和义务。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由承担具体监测任务转向监督管理方面,由社会性的监测服务机构承担日常的企业排污状况监测,从而营造环境监测需求市场。

5结语

在新形势、多元化的环境监测体系下,以发展环境监测事业满足环境管理要求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政府型环境监测机构转变观念和正确定位,更加有效利用社会环境检测市场服务行为,保证环境监测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我国多远化环境监测体系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建,许志娟.探析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方式[J].北方环境,2012,(24):208-209.

2但德忠,沈璐,祝艳涛.环境样品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6,(6):96-102.

3赵英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解读[J].环境保护,2007,(11):64-70.

4吴邦灿.浅析环境监测管理职能系统[J].干旱环境监测,1993,(1):40-43.

5吴邦灿,曾北危.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职能[J].上海环境科学,1993,(1):10-12.

(责任编辑/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