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三年级生活日记教学探索

  • 投稿郝强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19次
  • 评分4
  • 10
  • 0

刘维维

(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221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认为,让学生写生活日记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策略。所谓写生活日记,就是把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悟有选择地记录下来,主要包括写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心情日记等多种形式。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人写作的门槛。结合学段特点,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我要求他们坚持写生活日记,探索如下:

一、读写结合,让学生写好阅读日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能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要想让学生写好日记,首先得让他们脑中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将最感兴趣的句段反复诵读乃至熟记在心。因此,我每周都会布置学生写一篇阅读日记,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简单的语句,也可以是精彩的片段;同时要求学生写下心得感悟,引导他们多动笔、多记录。

一位学生在阅读日记中记录了这样的文字:

小河里,一群群鱼儿在水里窃窃私语,有的还在捉迷藏呢!小鸭子在水中游玩。瞧,这只小鸭正在洗头呢!它把头伸进水中,屁股和小鸭蹼翘得老高,真可爱呀!小河边,小羊正在散步,它边散步边吃草,显得很悠闲,有时还闻闻野花的香味,“咩咩”地叫着,好像在说:“嘻嘻!这草真香。”

阅读感悟如下: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把小鱼的样子写了出来,把小鸭子洗头的姿势写了出来,把小羊是怎样散步的写了出来,写得真好!

这样的阅读日记记录方式可促使学生不断积累,聚沙成塔,逐渐提升语感,并有效地将读书与写作相结合,让阅读所得为写作练笔注入活水。

二、引导点拨,让学生写好观察日记

让学生写阅读日记的同时,我还引领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写好观察日记。写作之前,我会关注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他们的兴趣点进行点拨,比如:“同学们最近喜欢在课间做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科学课上大家做了哪些有趣的实验?”“美术课上你们绘出了哪些新作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可让学生的兴趣点扩大再扩大,进而转变为观察日记的写作素材。

例如,一天早上,我看到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有几位学生竟忍不住在晨读时偷偷拿出蜗牛窃窃私语。了解得知,原来是科学老师让大家带来一只蜗牛在课堂上做实验。抓住这一契机,我与学生开展了一番对话:“同学们,你们带来的蜗牛是从哪儿来的?”“捉蜗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捉到蜗牛的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捉蜗牛的经历及真实感受。当天的观察日记中,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精彩片段:

突然,我看见绿叶间,有一对小小的触角,我走近一看,呀!是一只小蜗牛,它伸出小脑袋,洁白的身子在绿叶上一动一动的,正在津津有味地啃青菜叶子呢!我大声喊道:“妈妈,我找到蜗牛啦!”妈妈夸我:“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呀!”我摘下一片叶子,小心翼翼地把蜗牛捉到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我想找到更多的蜗牛,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可是左找右找,却再也找不到第二只了。唉!秋天的蜗牛可真难找呀!

有时,我还会要求学生给观察日记配画,这样日记内容就变得更形象具体了;同时,画画的过程也是学生将要写的内容在头脑中表达一遍的过程,有助于观察日记的写作。

三、自主选题,让学生写好心情日记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会了一些写作方法,学生写出的日记已有一些独到之处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记中真诚自然地呈现内心情感,写出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好文章。为此,我鼓励学生每周写心情日记,学会从平常人、平常事、平常物中捕捉、发现、感悟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事、物中努力找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这样的日记方式,有利于学生渐渐脱离对教师指导的依赖,自主确定日记选题。以下是一位学生记录的心情日记片段:

从这以后,我每个星期二中午放学回家就迫不及待地翻报纸,看《成长周刊》,查找有没有我的文章,可我的希望一次次变成了失望。我把自己写的文章反复读,几乎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我也开始仔细阅读别人的文章,学习别人写作的长处,感觉收获很多。

时间在期盼中不知不觉度过了两个月。今天,我又在翻着报纸,一页、两页、三页……我的心儿砰砰跳,想:这次会不会有我的文章呢?突然,我看到了我的文章,“啊!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我高兴极了,激动地手舞足蹈。

这次经历,让我爱上了写作,我以后一定要多投搞,争取多发表文章!

综上,教师要为学生打造多维日记空间,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调动所有感官,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积累写作的素材与灵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进生活日记里,将练笔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