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出新闻的情感温度——品析王君老师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投稿Xiga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37次
  • 评分4
  • 22
  • 0

贾龙弟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314203)

初中语文教材中,新闻所占的篇目很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只有一篇《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从公开的语文刊物和网络信息来看,大家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则讨论得较多,以此为公开课的也不少。在众多的教学实录中,王君老师的课例可谓独树一帜。她紧紧围绕“读出这‘一篇’新闻独特的味道”进行教学,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所有教学内容的选择皆指向此核心,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促成学生情感的体验,感受新闻的情感温度。现撷取精彩片段赏析之。

一、背景介绍:赋予情感意味

关于新闻的背景,一般的教师要么直接出示事先准备的投影,让学生熟悉了解;要么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在这些教师的眼中,新闻的背景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无须修饰,只需客观呈现即可。但是,王君老师没有这么做,她别出心裁,激活了原本尘封的历史背景,赋予其情感意味,以下为王老师投影的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

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整个投影纵贯古今,句式齐整,节奏感强,气势磅礴,和这则新闻的风格是如此相近,真似“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成的。在教学方法上,王君老师先“请一生动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第二部分”,如此适合朗读的背景文字,如此声情并茂的精彩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写作背景,更把学生带入了那个激动人心、豪情满怀的渡江现场,真正起到了“热身”的效果。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作为新闻的教学,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魅力,他们才会爱上读新闻。朗读这段精心设计的背景,师生的情感体验无疑会被唤起,新闻的个性无疑得以彰显,王君老师在这个小小的背景介绍中也是用心做足了文章,使之成为了一个含“情”的背景介绍。

二、字词品析:读出情感温度

新闻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这是我们的共识。在本课例中,王君老师却不仅仅立足于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动词、文言用词、修饰语、人称代词的品析,读出新闻背后的情感温度。

(一)热血沸腾的动词

动词具有较强的描摹功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能生动表现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王君老师投影了一些含有动词的语句: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这些语句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来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句子都是短句,句子之间用的是逗号,其设计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让学生在几乎没有什么停顿的、简洁明快的朗读中,有一种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的顺畅,体验我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威猛,充分感受动词在准确之外的非凡表现力。王君老师“先请一学生朗读,铿锵有力”,“然后全体朗读,气壮长河”,一连串强有力的动词,一句句冲破一切封锁的短句,犹如一声声平平仄仄的枪声,使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不可阻挡的战斗场景,以至“所有的男儿都会在朗读中热血沸腾,然后产生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

(二)蕴含个性的文言词

关于这篇文章的文言词特点,很多教师都会通过“诸县”、“业已”等来说明运用文言词的作用:体现出文本语言准确、简明、典雅的特点,但是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用?有没有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在里边?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王君老师把文言词换成现代汉语,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下面是师生的一段对话:

生 不好!“诸”和“业已”都是文言词语,显

得毛主席很有文化。

(学生笑。)

师 林之秋语言很直白,但说到了关键处。小林同志也爱文言,随笔全是文言体,当然是毛泽东的知音。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和曹操一样都是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子。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毛泽东:“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啊!”当我们读出了新闻的文字魅力,新闻真的很迷人不是?

个性化的语言来自个性化的作者,学生在指出“显得毛主席很有文化”之后,王君老师并没有止步,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缘由——作者是一个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的新闻作者。我们读出的是文字背后站立着的伟大的人——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一个濡染古典文学的诗人,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伟大时刻,用语必然“斩截有力”,不容“拖沓”无力。有情之人为有情之文,这就是“这一篇”新闻的文字魅力,这就是在“典雅”之外的情感温度。

(三)寓意深刻的修饰语

修饰语是比较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类词语。和说明性文体一样,新闻中的一些修饰语的品赏,教师一般也大多从准确客观、不夸大其实的角度人手,比如限制性词语、程度性词语、数量性词语等等。但是,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倾向性并不矛盾,作为新闻,作者在写作中的情感并不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而是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基础之上。因此,新闻语言既要注重准确客观、不虚构夸张,又要做到有情感的温度。请看王君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读出这些修饰语的深刻寓意的:

生“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中的“所有”从数量上进行了限制,我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特别是领导人的运筹帷幄。

师 有才!两个成语都用得很好。一切都在人民解放军的掌控之中!

生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同日同时”在时间上表述上非常准确。

师 仅仅是准确吗?还读出了什么——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役。

生 两军互相呼应,东西相合,气势宏伟,有一种自豪感。

师 众志成城啊!

生 “一切抵抗之敌”的“一切”也很尽兴,写出了战争的顺利、成果的巨大。可见,学生不仅读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还读出了这些修饰语背后的深刻寓意:“所向披靡”、“运筹帷幄”、“掌控”、“气势宏伟”、“自豪感”、“众志成城”等评点有力地表现出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胆识、非凡的革命气魄和我军排山倒海的渡江军威。

除了修饰语,数字的情感意义也很明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读出了“1000余华里”背后的“给人感觉战线特别长,人民解放军特威风”以及“毛主席拥有一颗中国心”的情感意味。

(四)豪情万丈的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不仅仅是起到一个指代的作用,还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因此,作者在选择人称代词的时候不是随意的,而是刻意的行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语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代词运用的制约作用。”王君老师鼓励学生去“寻宝”,学生兴奋地找到了这个词,就是“我”,这是一个怎样的词呢?正如王君老师给学生提示的“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这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倾向的词,正如一个学生所言:“我每一次读到这些‘我’的时候都会热血沸腾”。

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为什么竟有如此强大的情感魅力?这显然与“语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战争必分“敌我”,战争必得树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何况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势如破竹、捷报频传的战争形势下,一个个“我”字,作为全军统帅的毛主席自然说得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如此豪情,当然得在朗读中加以体会。于是,王君老师投影了含“我”的句子,并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在学生群情激昂的朗读声中,情感的热度溢满课堂。

当学生为这个“我”热血沸腾的时候,王君老师顺势提问:“这个‘我’是谁?”引导学生读出新闻背后的“这个人”。为了在广阔的文本视野中认识“这个人”,王君老师又利用文本互文性特点,引入并朗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文字中的豪迈之情,读出新闻背后极具个性魅力的“这个人”。

当然,新闻的情感倾向性都必须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并不是随意的。但是,无论如何,新闻的教学不能降格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因为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没有了情感的温度,新闻教学必将黯然失色。在现实的初中新闻文本的教学语境下,我想,这就是王君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l]刘凤玲,邱冬梅,修辞学与语文教学[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