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何处觅“佳人”——《佳人》教学实录与感悟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94次
  • 评分4
  • 34
  • 0

孙艳

(江苏省南京市第29中学高中部,210000)

2014年3月28日,我有幸参加江苏省南京市“第八届优秀青年教师评比”的最后一轮赛课。我面临的教学对象是素不相识的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拿到的题目是教材中没有收录的杜甫五言古诗《佳人》。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应尽快找到一个优秀的《佳人》版本,确保诗文和注释无误;其次,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教学时应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再次,因为是赛课,所以不能只求按部就班,教学设计一定要展现个人对文本解读的功力和在教学上的创新精神。鉴于以上几点考虑,我头脑中初步有了“佳人→诗人→文人”的构思。

一、教学实录:佳人→诗人→文人

师咱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喜欢书法?

(学生摇头。教师用PTT展示一幅篆书书法作品《佳人》。)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辨认一幅字。

(学生跃跃欲试。)

生佳人……绝代什么佳人,幽居在什么谷……

(学生笑。)

师已经很不错了,不难为大家。请左边的同学把课文快速传给大家吧。

(学生传递讲义,急着看内容。)

师这首诗是杜甫的《佳人》。请大家注意诗中几个字的读音。

(PPT展示“丧乱”、“转烛”、“翠袖薄”、“盈掬”、“恶衰歇”、“采柏”等词。教师同时给学生正音。)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理解字句意思。同时注意一下,在诗歌中作者对主人公有哪些称呼?

(学生自由诵读。)

师请同学说说,作者对主人公有哪些称呼?

生佳人、良家子、新人。

师新人?何以见得?

生诗中有啊,“只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哦,我说错了,是“旧人”。

师找得很好!那么,在这些称谓中,你能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征呢?

生佳人,可以看出她很漂亮。

师有多漂亮呢?

生诗中说“绝代有佳人”,是很漂亮,空前绝后的漂亮。

师那你能把她的美丽通过诵读来展现吗?

(学生读“绝代有佳人”。)

师很好,诵读中有惊艳的感觉,语调高扬,“佳人”二字语速缓慢,似在品味绝色美女。

(PPT展示:佳人——美貌非凡。)

师“良家子”,能看出“佳人”的什么特点呢?

生出身好人家。

师这个好人家有多好呢?诗歌中有照应的句子吗?

生“官高何足论”,说明她是高官后代。

师那么,“自云良家子”这句话在诵读的时候,该怎么读呢?

(学生用平淡的语气读。)

师老师觉得你语气处理得不错。为什么不用得意的语调?

生因为“佳人”应该不是一个爱炫耀的人。她出身高贵,有良好的修养,所以有宠辱不惊的心态。语气淡淡的,很能体现她的贵族修养。

师分析得太好了。(PPT展示:良家子——出身好人家)那再来看“旧人”这个词,“旧人”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她被丈夫抛弃了。

师诗句是怎么说的?

生“只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师这句话诵读时要注意什么?

生佳人的心里一定很难过,要读得慢一些,读出她内心的悲凉、哀怨。

师好的,请你试一试。

生(酝酿感情)“只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师读得很好!悲痛之情我们听出来了。那就有了一个疑问:集美貌与家世好于一身的“佳人”,为什么会被丈夫抛弃呢?

生因为丈夫变心了。

生因为“佳人”的哥哥被处死了,她娘家败落了,丈夫嫌弃她了。

师那她娘家为什么会败落呢?

生因为安史之乱。

师这位佳人虽有着出众的外貌,但遭遇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悲惨——国破、家败、被丈夫抛弃,真是一个“乱世悲妇”。(板书:佳人——乱世悲妇)面对这样

的遭遇,她完全可以留在夫家不走,或离家独立生存,她为什么要选择隐居山

林?

生因为要躲避战乱。

生因为她有良好的出身,有良好的品质,所以不会委屈自己、寄人篱下。

师那她可以再嫁呀?

生(笑)不会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说了——“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她看透动荡社会的本质,所以对世俗已经心死。

师说得好!她在山林中不仅是避乱,也是避开污浊的社会,求得心灵的净土。在清

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幽居在空谷”一句,还有一个版本为“幽居在山谷”,你认为是“空谷”好,还是“山谷”好?

生空谷好。因为空谷可以显示“佳人”所居住的环境清幽,少有人来。

生还能显示“佳人”的寂寞。

生我觉得“空”能展现“佳人”境遇的落差之大。原本出身好人家,现在只能在空寂的山谷中隐居,展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

生“空谷”还能显示“佳人”的美好品质——超凡脱俗,空谷幽兰。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那么,“佳人”隐居空谷之后,你想称她什么呢?让我们齐声读“在山泉水清”到最后。

(学生齐读、思考。)

生修竹女。

(学生笑。)

师为什么叫“修竹女”。一般都用形容词修饰人物吧?

生就是像修竹一样的女子。

师能说得再详细、直白一些吗?

生修竹,很坚韧,高贵,就叫高洁之女吧!

师好,这下听明白了。那再追问一句,最后一句“日暮倚修竹”展现女子什么样的形象?

生很瘦,苗条。

师姿态婀娜。还有呢?

生与修竹为伴,可以看出“佳人”的寂寞孤独。

师很好。还能看出什么?

生人与竹在一起,很美。

师仅仅是画面美吗?

生哦,人与竹子的品质交相辉映。还有内涵美。

师太好了,高洁之女。还有其他称呼吗?大家再想想。

生贫困的人。因为生计艰难,要靠卖首饰生活;住的屋子也是百孔千疮,靠吃柏子饱腹。

师但她向这样的生活低头了吗?

生没有,她很坚强。也自持自重,活得很淡然。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是一个隐者。因为她隐居山林,与外界隔绝。“摘花不插发”,说明她对世俗心灰意冷。

师很好!还有吗?

生是一个品德很高的女子。摘花、倚修竹、饮清泉、食柏子,这些活动都隐喻着“佳人”高尚的节操。

师很好!让我想到《离骚》当中的一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诗人以芳草佳木激励自己有美好的品质。

生还是一位坚守志节的人。困境不变节,不移心志。

师佳人虽然遭遇凄惨,但是却能坚贞自守,真可算得上是“高洁隐者”。(板书)现在我们理解了这位寂寞又高洁的“佳人”。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歌,注意,将对“佳人”的理解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一位学生诵读,语调、语速都处理得很好。)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大家都沉心静听。这位“佳人”太美了,不仅外貌美丽绝伦,而且内心坚贞高贵。杜甫笔下写过一些女子,但这些女子都是实有其人的。比如王昭君、他的夫人等。但这篇《佳人》却没有点名具体所指。请同学想想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这首诗注释当中写到安史之乱,在战争当中,这样遭遇战乱的女子应该有很多。我认为,杜甫可能就是写了战乱当中的一个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生我觉得杜甫观念很先进,他对弃妇有深刻的同情,是在为她鸣不平。

师你是想说他有女权主义思想吗?

生(笑)有点,但更多是关心百姓疾苦吧。

师很好,忧国忧民之思。

生我觉得杜甫是想赞美这个女性,表达自己也会像这个女子一样秉承美好的品质不改变。

生杜甫是不是在写自己啊?杜甫也因战乱流离失所,和这个“佳人”的遭遇很像。

师同学们在推断杜甫是不是借“佳人”之事写自己的遭遇。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PPT展示:一岁四行役。本诗作于唐乾元二年(759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5年。诗人为生计所迫,挈妇将雏,翻过陇山,客居秦州。)

师贫困、饥饿、不改品质,确实与“佳人”的境况很像呢!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杜甫是不是想归隐啊?“在山泉水清”,佳人隐居幽谷,杜甫也有隐居避世的想法。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你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吧,在你以往的阅读中,杜甫是怎样一个诗人?

生我学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能背一下其中的名句吗?

生“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护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杜甫在自己饥寒交迫、房屋雨漏如注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

生天下人都能住在完好的屋子里。

师你觉得这样的人会隐居吗?

生不会,即便有隐居的想法,也不会有隐居的行为。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即便身处困境仍会担忧百姓的诗人。刚才同学对写作原因的概括也很好。其实,前人也有对这首诗写作意图的揣摩。

(PPT展示:“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故形容曲尽其情”;“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此感实有之事,以写寄慨之情”。板书:感其本事,借抒己怀。)

师在了解了杜甫为什么要塑造“佳人”这一形象之后,我们再来齐声朗诵这首诗歌。老师和大家一起读。

(师生齐读。)

师正如篆书有悠久的历史一般,文人抒写佳人、美人形象也是古已有之。(PPT展示:屈原《离骚》、曹植《杂诗》、李白《妾薄命》。)请一位同学诵读一下。

(学生诵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这些佳人、美人,或是诗人的美好心志的外化,或是抒发内心愁绪的凭借。这正是古代文人抒写佳人的传统。

(学生点头。)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佳人——貌美、心地高贵,更加理解了一位诗人——落魄却不改心志;还了解了抒写美人、佳人的文化传统,借人抒怀的艺术手法。读诗,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它背后的作者沉思,读出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就是这节课我想传达给大家的解读诗歌的密码。下课!

二、教学感悟:何处觅“佳人”

(一)从“研读”中“觅”

这次赛课,主办方之所以不提供具体的文本,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考察教师选择版本的能力。我拿到题目后,立刻将家中现有的杜甫诗集和评注一一列出,翻开《佳人》一篇,发现诗文本身区别不大,但对诗中个别字词的解析存在较大差异,我细细比较研读之后,选择了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版本,字词注解以其为主要蓝本,辅以其余几本杜诗集注。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选择的字词解释尽可能明白易懂。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接下来的准备时间里,我将诗歌反复读了很多遍,从最初略懂文意,到逐渐感慨佳人命运,到深深赞叹“佳人”的品格,再到折服于诗人的委婉用心,最后发现古代文人抒写佳人的传统。虽然过程并不通畅,中间会有理解、参透不了的地方,但经过反复的阅读与研磨,一切慢慢呈现本色。

(二)从“创新”中“觅”

现实中,不少学生虽然不讨厌诗歌,但却并不喜欢上诗歌赏析课。因为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如“形象”、“意境”、“炼字”、“表现手法”等会“吓到”他们;诗歌鉴赏的程式化流程,如“读诗歌”、“明诗意”、“品语言”、“明形象”等会“驱逐”他们。不得不承认,诗歌教学绕不开这些术语与流程。但能不能在诗歌教学中来点新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还是可以想点办法的。比如这节课,我设计了以辨认篆书作品的方式开头,以“佳人”的称呼串起“佳人”的遭遇,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我最初还有一个设想:将诗中四句话抽出重新形成一首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天寒翠袖薄,日

暮倚修竹。”请学生将其和原诗比较,引导其发现原诗表达的必要与精妙之处:修改后的诗歌中“佳人”的特点比较淡薄,无法体现原诗中“佳人”自重自持、看透世俗、不改志节等形象特点;修改后的诗歌主题显得单一,原诗中反线主题、抨击流俗主题、自叹身世主题、自表志节主题都无从展现。这些小的教学创意容易操作,也给学生带来些许新鲜感,至少不让他们在一上课的时候就失去了热情。当然,这样的“新”也不能太另类,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从“诵读”中“觅”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堂课上,从开始的正字音、明停顿,到教学过程中的时时美读、体会诗意,诵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讲解诗句时,及时让学生通过诵读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对每一次诵读都简单点评,让学生试着重新美读。学生越读越有兴味,他们发现诵读不是作秀,是通过声音展示文字的精彩,通过诵读体会文章内容的厚重、思想的深邃。到课堂的末尾,我请学生再次齐读诗歌时,学生的诵读几度让我沉醉其中。这固然因为学生本身文学素养好,同时也因为课堂上教师我为他们留足了时间,给予足够的耐心指导他们诵读。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因为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所以在处理文人笔下的佳人传统时,未能充分展开。虽然这是事先预想到的(因为它不是整堂课教学的重点),但是,就学生的认知而言,如果有时间展开的话,会给学生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