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神话故事:教什么?怎么教?——基于《盘古开天地》同课异构的课堂观察

  • 投稿冷凝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72次
  • 评分4
  • 26
  • 0

温石坪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311814)

“教什么”与“怎么教”,是当下小语教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教什么”是指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怎么教”是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内容。这两个问题中,核心的又是“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到神话故事类课文,我们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呢?上学期,浙江省诸暨市教研室小语学科开展了一次互动式调研活动,由本市3位小语教学骨干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同课异构活动,随后进行了自由、开放的思辨和研讨。

一、课堂观察

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课前没有安排集体备课,完全由3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设计教学,呈现个性课堂。表1是课堂观察员对3个课例的观察记录。

二、辩课交流

3节课后,上课教师与现场观课教师展开了互动交流;之后,诸暨市小语核心团队的成员又通过QQ群,展开了网上辩课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表达想法和见解。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整理摘录如下:

温石坪:《盘古开天地》是一个创世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当然,这篇课文是用现在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与最初的故事相比,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具体,语言也十分生动。遗憾的是,课文改编的这个故事开头部分,失去了“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的情趣。

袁满园:中国的创世神话和西方的创世神话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创世主耶和华,只需动动嘴皮,世界就诞生了。我们的盘古创造世界,不仅仅是凭着他神奇的本领,更凭着他的坚持、执著、奉献和牺牲精神。盘古是神、人合一的英雄化身,就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又如同一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父亲”,他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祖宗”。

侯科顶:作为神话故事的文体,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很久很久以前”是这类文体讲述故事惯用的开头方式,而“十万八千里”是中国神话故事中最常用的数字,这在其他文体中一般是不会有的。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盘古身化世间万物,则通过一组排比句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壮丽而生动的图景。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非常生动,充分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奇特的特点。学生读这样的文本,学这样的故事,一定会感觉非常奇妙、非常有趣。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小学各类文体中,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温石坪:新课标的出台,需要教师从“怎么教”的研究转向“教什么”的探讨。一堂语文课,如果“教什么”出了问题,发生了偏差,那么“怎么教”设计得再精心,实施得再精彩,其教学的有效性都是值得怀疑的。语文课程专家王荣生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进行观课、评课。他认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具体包括三点: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而一堂语文“好课”的“理想的标准”则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包括两点: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袁庆华:从今天的3节课来看,许老师重视词句教学,细数一下,她引导学生品味了这些词语:开、创造、抡、劈、混沌、浊、蹬、一丈、缓缓、逐渐;同时,渗透了多种品味字词的方法。侯老师以引导学生寻找“神话的种子”串联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试图让学生去感受神话这种文体的表达特点。袁老师以感受盘古这一神话形象展开整堂课的教学,巧妙地通过“男”、“父”、“祖”这3个字,试图通过盘古这个“神”的刚性形象感召学生。3节课风格与价值取向完全不同,也让我更加感觉语文“教什么”的选择是多么混乱。但是我想,《盘古开天地》一定有它最值得教的内容。

温石坪: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编出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解释天和地是如何形成的吗?人类在尚无法知晓宇宙,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畏惧甚至恐惧,于是,就希望有这么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来提供精神的温暖和支撑。于是,一个力量无穷、能量无边,而且具有仁慈、奉献和牺牲精神的盘古形象诞生了。今天的人们,已经不会相信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了,但仍然崇尚着盘古的执著、仁爱、奉献和牺牲精神,并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基于这样的解读,我认为《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应当让盘古这种“人性”的精神光芒在课堂上闪现,就应当让盘古开天地这个充满人性光芒的故事,以语言文字的形式铭记在学生的心里。所以,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就应当定位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学习复述故事内容,感受盘古的仁爱、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

陈国丽:让学生感受盘古的精神,要从阅读这个神话故事开始。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当然可以适度补充材料,比如袁老师课堂上所呈现的“男”、“父”、“祖”这3个汉字,以及西方创世纪故事的材料,帮助学生去理解和体会盘古的精神,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性。但前提是,学生对这个材料本身是感兴趣的,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去自主思考。袁老师这堂课,教师主导性似乎过于强势了一些,学生学习空间,特别是阅读思考讨论太少。

袁满园:经典的文章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结构、它的语言、它的精神都有可取之处,闭上眼睛想一想,留在我们的脑海中的是哪几篇文章?那样的文章,不厌百读,自然也不厌百教。所以,在一堂课中能够呈现一个理念就行,或者说培养一种能力即可。可怜的是,课堂没有灵魂。《盘古开天地》是小学阶段难得出现的神话,而神话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载体,如果学生错过了这次了解的机会,那他可能一生就这么错过了。

徐海燕:神话故事的教学,听到的好课不多。总觉得这个文体那么好,我们为什么教不好?个人特别喜欢美国人拍的有关希腊神话的电影,像经典的特洛伊、奥德赛,前些日子上映的大力神。在影院观看时,完全融入进去了,感觉全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且饱含真情。读着《盘古开天地》文本神话故事,也有身临其境的神奇感受。但是经教师一讲解,文体的魅力荡然无存。神话的感悟,只有走进这种神奇的世界,方能渐渐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学习不应太功利,以致失去了语文本有的魅力。

温石坪:我们探讨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实质上是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从学习目标达成来说,我们要在感受人文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从学习内容来讲,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阅读材料,材料可以是单篇,可以是群文,也可以是整本书。从学习过程来讲,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有效练习。从学习最佳效果来看,能把文字真正立在学生心中,能真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一堂课的十全十美。我们可以做得不够好,但我们一直在朝着美好行走。

……

三、总结反思

经过一番思辨、交流,对于神话故事类课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是应认真落实“4个基于”。

(一)“教什么”和“怎么教”,应基于对课程性质的正确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确定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依据。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也首次明确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在确定《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才能做到心中有“语用”,才不至于把《盘古开天地》上成思想品德课或科学常识课;才不至于将教学进程仅仅停留在“理解这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打住,而不提升到“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这个水平上。

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吴忠豪教授提出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概念。所谓“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能力)3个方面。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非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与其他学科有共性的教学内容,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多元文化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语文教学必须在凸显“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渗透“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不是相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高质高效。因此,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应当或者可以教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着重考虑我要让学生悟出怎样的盘古形象,如何与学生探讨宇宙的起源问题。

(二)“教什么”和“怎么教”,应基于对文本特点的充分把握

充分把握文本的特点,是教师确定这篇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重要环节。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发现,《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从文体特点来看,这是一篇上古时期的创世神话故事。神奇而丰富的想象,是神话故事最鲜明的特点。就拿盘古这个神话角色来说,他是个“巨人”,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抡起大斧”开天辟地,可以“顶天立地”并且随着天地不断生长,累倒之后又能身化万物,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神奇的人物、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些神秘的色彩,对于天生喜欢幻想的儿童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所以,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把他们带到这个神话故事的情境中去;再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一读、讲一讲这个神话故事,让他们尽情地体验这个神话故事的情境,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是从表达特点来看,课文虽然是用现代白话讲述上古神话,但语言文字十分精炼、生动,而且富有节奏感、情境美。尤其是课文第4自然段,“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从天到地,从宏大到细微,讲述很有顺序,描写十分生动——让我们感到盘古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我们的呼吸中有盘古的气息,我们的血液中有盘古的血液,我们的体温中有盘古的提问。如此生动优美的文字,必须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讲述练习,才能领会和积累,直至最后的运用。

三是从行文结构来看,全文整体上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可以概括为3个情节: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第4自然段则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基于这样的结构特点,我们还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学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学习抓住总起句读懂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三)“教什么”和“怎么教”,应基于对学段目标的有效达成

反思3节课,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于学段课程目标的忽略,而且均有着教师个人随意拔高要求的现象。

如第1节许老师的课,在字词教学方面,像“混沌”、“抡”、“劈”、“浊”这些字词,虽然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却并不是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的。然而,许老师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不可否认,会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算教师不教,自己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这些生字词;但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还是拔高要求了。

又如第2节侯老师的课,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的长句子,让学生体会分号的用法,并试图要学生辨析为什么其中一个地方课文使用的是句号而不是分号。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关于标点的目标要求是“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三学段才提出了“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的要求。显然,侯老师将第三学段的要求前置到第二学段了。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我们也看到侯老师的这个教学目标未能较好实现。

再如第3节袁老师的课,“男”、“父”、“祖”,是袁老师自己在阅读文本时对于盘古这一神话角色的个性解读和意义建构。有这样独到的解读和建构,反映了袁老师比较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这非一般教师可及。但袁老师将这样的解读,作为本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学生加以领会,并且找到支持这种解读的依据,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是要求过高了。从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来看,完成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很多结论最后还是得教师抛出来给学生去领会的。如何在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与课程学段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联结点,是我们在思考一篇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四)“教什么”和“怎么教”,应基于对儿童生命的真切关怀

中国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相比,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课堂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生命关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教什么”与“怎么教”,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比如《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笔者对三年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天地、世界真的是这样形成的吗?这些本来就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基于学生这样的兴趣,正好可以趁势给学生讲讲古代神话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让学生了解一点关于神话故事的文体知识,并且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但从前面3节课来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表达自己学习兴趣和关切的机会是不多的。

二是我们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比较强的独立识字学词能力、初步的抓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读懂一段话的能力、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如何抓住要点复述故事,还是刚刚起步。对于神话故事这类文体,他们是第一次在课堂上亲密接触,今后他们还将学习其他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因此,教学《盘古开天地》,核心的目标和任务是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神话故事的魅力,进而在自己心里种下喜爱神话故事、想要阅读更多神话故事的种子;同时,也要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抓住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和内容要点,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的能力。

三是我们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表达的机会。语文课堂上,我们的习惯思维是: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是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和规范,是学生必须遵循的;教师对于文本意义的解读,是学生必须要认同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服从,习惯于仰视,习惯于循规蹈矩,不会思考,不敢质疑,不善探究,于是,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创造的能力。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本质就是研究儿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就是要好好地研究儿童,从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出发,研究什么是值得他们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3] 张祖庆,沈大安等.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J].小学语文教师,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