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诵读:“复活”文本世界

  • 投稿可笑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79次
  • 评分4
  • 22
  • 0

丁宏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在百度词条上,“诵读”的基本解释就是“读出声音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同时,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可见,诵读,应当是教师引领学生“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通过诵读,再现场景,品味词语,领悟内涵,营造意境,走进“复活了”的文本世界。

一、再现场景

请看《晏子使楚》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分角色诵读文章的第2段,看一看哪一组对人物的语气把握得更准。

(学生分组,分角色练习。然后,两组学生分别分角色诵读。)

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哪一组同学诵读时对课文中人物的语气把握得更准?

生我认为第1组“缚者曷为者也”一句读得好,他们模仿装模作样的语调,读出了楚王明知故问、装腔作势的语气。

师楚王为什么要明知故问?

生因为他和部下早有预谋,他是故意问给晏子听的。

师说得好!请大家继续评价。

生对于“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的重音,第一组把握得也比较准。他们把重音放在“固”上,就是故意让晏子难堪。

师大家一起评判一下,这位同学评价得是否到位?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一句第2组读得更准。这一句的重音应该落在“齐人”上,只有把重音落在“齐人”二字上,楚王才能更容易达到侮辱齐国人和晏子的目的。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比较看看,先把重音落在“固”上,再把重音落在“齐人”上,看哪一种读法更能切合当时的实情。

(学生自由诵读、比较。)

生刚才我的理解错了,重音确实应该放在“齐人”二字上,楚王在这里的意图就是要让晏子这个齐国的使者难堪,要侮辱整个齐国人。

师很好,大家都明白了吧?我们来齐读这一段,注意读出当时的场景气氛来。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诵读活动,楚王的阴谋、左右的狡诈在学生的诵读、比较和评价中一览无余,通过诵读再现了2000多年前齐楚两国外交斗争的场景,让枯燥的文言文变得趣味十足、魅力无限,并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二、品味词语

请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片段——

师“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我们在诵读这一句时,两处“唉”字的读法要不要变化?

生我认为无需变化,“唉”都要读出盼望的意味,并注意把朗读的重音放在“于勒”和“这只船”上面,把父亲对于勒的盼望之情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生我认为后面的内容可以不变化,但“唉”的读法应该有变化。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文中第一处出现这句话,从文章的表达意图上来看,是为了吸引读者对“于勒”这一人物的关注;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插叙,这里是父亲第一次说这句话,“唉”字应该读得响亮一点。文中第二处出现这句话,在表达意图上与前面相似,在结构上是为了结束插叙,过渡到下文。但这是父亲第二次,不,应该是第N次说了,父亲说不定都已经等得不耐烦,甚至有点怨气了。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这种心理读出来,因此第二处应该读得低沉一点,适当做一点延长。

师你把两种不同的读法读给大家听听。

(该生两次读“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一句。)

师你的理解很有见地,诵读更有韵味。请其他同学也尝试着诵读一下、品味一下。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品味“唉”字的不同读法,将学生带进文本深处,提纲挈领地感知文本的结构之妙,领悟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切口小,开口大,起到了纲举目张之效。

三、领悟内涵

请看《窗》教学片段——

师《窗》的结尾,在简短的文字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这一句的方法来进行体味,理解其意蕴。大家可以分别把重音放在“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四个不同的部分,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结合前文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看看能领悟到什么。

(学生大声诵读,认真品味、比较。)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生如果把重音放在“他”上,就是在把“他”和原先靠近窗户的病人进行对比,说明有的人关心他人,心胸开阔,境界崇高;而有的人自私冷酷,内心阴暗,令人不齿。

生如果把重音放在“看到的”这3个字上,我的感觉是,作者可能隐含着让读者猜想他“想到的”这一层用意。

师很有道理呀,那么他会想到什么呢?

生他也许会想:怎么会是这样呢?我看到的怎么会跟人家看到的不一样呢?噢,那位病人说给我听的原来都是他的“创作”呀!

师你模拟得很有神韵。哪位同学接着来?

生如果把重音放在“只是”这两个字上,作者就是要鞭挞这个病人扭曲的人格,在这种身体和心理都有病的小人眼中,他只能看到墙,也只配看到墙,作者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弄。

师你的感悟很有新意,可以说是创造性地对课文进行了艺术再加工。还有一种读法,谁继续往下谈?

生如果把重音放在“光秃秃的一堵墙”这7个字上的话,我认为作者就有了新的暗示,他就在故意把我们拉回到原先靠窗的病人口头描述的虚幻世界中。那些美丽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映衬出了描述者的美好心灵、高尚人格;而见死不救的病人的内心世界在这种映衬下,则显得越来越丑陋、肮脏、狭窄。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过,“岭”也好,“峰”也罢,绝不是让教师来贴标签,更不是由教师“包场”,在课堂解读文本这个“地盘”上,还是引导学生“做主”比较好。在上面的课例中,以诵读为抓手,通过对《窗》的结尾的“横看”、“侧看”,“前看”、“后看”,“上看”、“下看”,“里看”、“外看”,把文本深刻丰富的内涵品味得曼妙多姿、流光溢彩。

四、营造意境

请看“放歌溱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片段——

师今天我们1300多名师生来到这美丽的溱湖之畔,心情比这灿烂的春光还要美好。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留下美好的回忆。我想邀请大家跟我一起背诵朱自清《春》的开头一段,大家说好不好?

生(一齐高兴地喊)好!

师我先起个头:“盼望着,盼望着,开始!”

(师生一起背诵《春》的开头一段。)

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背诵得更有意思一点。我们来重新设计一下背的形式,请大家仔细听要求。我先背第一个“盼望着”,大家跟着背第二个“盼望着”;我背“东风来了”,大家跟着背“春天的脚步近了”。接着,我们一起背“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我领诵“山”,男生跟着背“朗润起来了”;我领诵“水”,女生跟着背“涨起来了”;我领诵“太阳的脸”,男女生一起跟着背“红起来了”,并且再重复两遍“红起来了,红起来了”,语气要越来越高兴,越来越激动。要求很多,请大家再回味一下:自己该怎么背,在什么时候背。(停顿片刻)好,开始!

(教师带领1300多名学生一起热情高涨地按要求分角色轮背课文。)

师我相信,今天的背书活动一定会成为同学们学习语文经历中永恒的记忆。

曹文轩教授说:“诵读使学生学习语文有了仪式感。”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分两个层次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段落:一是按照平常要求,齐背。二是按照设计,分角色轮流背诵,设计的要求颇有“剧本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明确的要求指引,逐步欣然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在春风吹拂的溱湖畔、艳阳高照的蓝天下、书声琅琅的氛围中,学生陶醉在一次仪式感十足又不露痕迹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小而言之,他们对《春》一文有了更美妙的感受;大而言之,他们还体验到了语文学科浓浓的诗情画意。

事实上,精心设计有指向性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声音演绎对文本的解读,会使文本更有生命,更有魅力,更有丰盈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