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简约而有内涵——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和追求

  • 投稿豆豆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45次
  • 评分4
  • 86
  • 0

唐晓宇

(江苏省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214154)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简单:教师讲、学生听;依据简单: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过程简单:重结果、重训练。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为学生所喜爱,导致“高分”背后隐藏着学生的均衡发展、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理解和素养的缺失。所以,“简单”一度受到追讨。但是,随后的“不简单”也造成了“形式上五彩缤纷的花哨、内容上乏善可陈的肤浅”以及“简单问题的人为复杂化”等弊病,使得数学课堂似乎在另一个极端上越走越远,逐渐玄虚。这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热播的一则广告

某名星一身

某品牌男装,画外音——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外在的风格,由此凸显的与众不同的内涵就是“不简单”。简约而有内涵,这不正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性追求吗?

一、追求简约的数学课堂

“简约”,不是简单地降低教学要求和学习难度,也不是随意、无为,而是改良、提炼,是把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等诸方面做“精”,其最好的体现就是教学中的精讲、精练。

(一)简约的课堂体现在精讲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今天这节课讲得真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禁插言:“这节课都是你在讲吧?”教师想得多、讲得多,的确未必效率高。走进课堂,会看到有的教师因为找不准教学起点,或不明白教什么,不清楚教到什么程度,或唯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懂、不会,而在课堂上不是频频发问,就是喋喋不休地讲解,结果上完课,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学,更没有对教师的哪句话留下深刻印象。显然,这样的数学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发展的。

有意义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讲很有讲究,要做到: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言:“孩子小,一节课别讲太多,多了孩子弄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以为你讲的都重要。”讲课千万别反复地讲,一定要精而又精,在孩子精力最集中的时候把内容都讲完。那些不重要的地方少花工夫,旁枝末节上的要求多了,就抓不住本质了。所以,教师的讲应该是“精讲”。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感悟不能从教师嘴里获得,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的沟通也不能靠教师讲。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时,教师要抓住“4.75+3.4”中出现的小数点对齐和末位对齐的算法,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算法,进而探索小数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时,教师可以变“讲”为“导”,以“回忆整数加减法,今天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整数加减法中我们强调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不一定是末位对齐,那么整数的计算与小数的计算是否矛盾”等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整数的末位对齐和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把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

当然,做到精讲绝非易事。首先,教师要苦修“外功”。即力求自己的课堂语言简洁明了,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一个问题可以解决的,就不要罗嗦、重复,避免无谓讲评和举例。其次,教师要研修“内功”。教师讲什么,讲得精不精,都离不开其“内功”,也就是对学情的认识和对教材的解读。只有对学情把握得准,对教材钻研得深,悟出的道理才更透彻,确定目标才更明晰,设计的过程才更精当,教学的重点才更突出,才能切中肯綮,讲在点子上、问在巧妙处。第三,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角色地位,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应该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而教师能不讲的就不讲,能少讲的就少讲;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混、易错、易漏,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等非讲的就一定要讲,并且要讲出本质,讲出深度,讲出高度,讲出精彩。

(二)简约的课堂体现在精练

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巩固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增强应用意识的重要作用。机械而重复的练习,虽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但不能形成学生的数学智慧。所以,学生的练习决不能是教师在教材上的任选几题,或不假思索的随意补充,它应该形式多样,发挥固知增能、衍生智慧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练习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思想意图,如果就事论事,为做题而做题,就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设计针对性强、承载一定数学本质的练习:如果要达成认知目标,就设计能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巩固新知和初步形成数学技能的达标性练习;如果要帮助学生辨析问题和解决疑惑,就设计动态生成的解惑性练习;如果要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就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层次性练习;如果要扫除学生的认知障碍,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就设计思辨性练习;如果要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就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综合度高的应用性练习;如果要加强学生探究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就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合作性的研究性练习。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的□内画“√”。

(28+16)×7,28×7+16×7;□

15×39+45×39,(15+45)×39;□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想想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涉及乘法分配律。

(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图略),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计算28×13,想想算式和计算过程有什么联系。

4.填一填、想一想。

(1)先填出前面横线上的数,再写出与它有联系的算式(比比谁写得多):64×____+____×36=____。

(2)任选其中的一组算式,算一算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5.和平路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3)先比一比每一题中的两个算式,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把问题(2)中的两个算式与问题(1)中的两个算式比一比,对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以上练习,既有新知的巩固,又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沟通,更有思想、方法、经验的拓展与提升,会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除了练前的精心设计,练后的讲评也不容忽视。讲评前,教师要做好统计分析,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弄清根源,分清性质,发现合理成分;对于学生的多种解法,要分析不同思路的差异。讲评时,教师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自己反思、修正。只有这样,才能“精练”出彩,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解题方法和和内化的解题能力。

二、追求有内涵的数学课堂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体现的是课堂上讲得精要、练得精当,但这不能等同于简单;在干净利索、不枝不蔓中应该有精彩的生成、生动的体验、深刻的见解——也就是课堂还要有内涵。

(一)教学内容有内涵

数学在教育意义上不但表达真,而且祈求善,臻于美。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学学习就不能仅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步骤等知识、技能的简单组合,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内隐的思想、方法、经验、情感……因此,数学教学要摆脱功利的纯知识、纯技能学习的束缚,为了学生数学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把教材内容蕴涵的教学价值点转化为可行的、有效的“教学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的教学为例,内容表面上是“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但其中渗透着丰厚的数学内涵,所以教学的着力点不是规律本身,而是借助“找”的过程,使学生习得“找”的方法,并从中感悟隐藏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有100个连续的自然数,若每次用框去框住其中的两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生成“研究100个数不方便,可以先研究1至10十个连续自然数”的探究需求,让学生在形成一定探究方法的同时,感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探究时,可以先研究10个连续自然数,框数的个数依次从2个改成3个、5个和8个,让学生猜想、操作、思考,初步感知规律,并在丰富的活动中锻炼思维,掌握学法,积累经验,形成一定的探究精神。然后,可以继续研究15个、100个、a个连续自然数,让学生用前期探究获得的经验和思想进行推理,进一步建构和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最后用符号表示规律,这不是人为拔高学习要求,也不是人为加重学生负担,而是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有条理、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找到规律的同时,学生获得的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学好数学的智慧。设计如此教学内容,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而且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需求和思考方式。

(二)教学过程有内涵

史宁中教授说,要注重“过程”中的教育。的确,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数学经验的形成、数学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感悟、数学价值的领悟以及数学学习探究精神的形成都源于过程。所以,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在实实在在的观察、猜想、操作、判断、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凸显数学内涵,让学生真正形成方法经验,感悟思想价值,提升思维和精神品质。

例如,强震球老师教学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就是一节过程丰实、内涵丰厚的经典好课。角的度量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强老师独辟蹊径,打破“学生观察认识量角器及角的单位—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大量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比较∠1和∠2大小”的问题情境,层层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索:由光看不能正确判断两个角的大小,生成用活动角量角的需求;由活动角能比出两个角的大小、却不知两个角到底相差多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一些小角度量;由单位小角使用不便,引发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半圆工具度量不准,引出把半圆工具细分成180份;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由根据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教学,不仅让学生完整而真实地经历了量角工具“再创造”和量角方法“再发现”的过程,而且巧妙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的数学智慧。这样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份精神盛宴。

综上所述,“简约而有内涵”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和追求,这与崔峦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其实是不谋而合的,简约就是要简简单单地教,有内涵就是关注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史宁中.注重“过程”中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2(7)

[3] 钱东英.教师的语言应简洁再简洁[J].教学月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