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略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16次
  • 评分4
  • 90
  • 0

纪明江

(江苏省句容市黄梅中心小学,212300)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对于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设计思路是:初读课文,认识字词,初步感知。近年来举办的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提倡用30分钟教授第一课时,引发了我们对第一课时的重新认识。

一、3个案例

【案例1】 《黄山奇松》(中段)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张玉坤老师执教时,将该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

1.正确、流利、有条理地读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2.评析词语运用之妙,感受语言节奏之美。

3.迁移训练,想象黄山松的其他形态,训练说话。

4.感受文章写作时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5.尝试写作黄山云雾,培养

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一目标看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张玉坤老师利用一节课时间,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落实了目标,听课教师

不时发出赞许的笑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本课教学,张老师直奔目标,采用归谬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读准,到读好,再到复述,层次鲜明。

赞可夫说:“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并让“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教学内容太浅、教学进度太慢、多次的重复学习,摒弃机械的记忆和训练,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

【案例2】 《大禹治水》(低段)

江苏省常熟市颜港小学张建刚老师对该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课题切入:从“水”切入媒体演示,认识洪水危害,用课文中的词语说出洪水危害。

2.通过简笔画、图片、资料补充,体会大禹治水准备时的“千辛万苦”。

3.扣词想象,体会治水时的“千辛万苦”。

4.抓住文章中“13年,三次,十多岁”等数字,感受人物品质。

5.体会13年的“千辛万苦”以及洪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感受大禹的伟大成就。

6.设疑提升:为何开头是“禹”,结尾称“大禹”?

虽是第一课时,但课堂容量并不少,学生表现出的能力更远远超过我们的认识。教学中,

张老师直奔重点,带领学生随文认读生字,感知词语的大概意思;接着,引导学生在词句评析中自然体会人物精神,使人物丰满、真实、可触摸——“大禹”的形象立在了学生的心头。

我们常常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理解课文,也就是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张建刚老师的教学再次说明,这样的想法未必正确。其实,我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把所有的生字与词语都理解清楚了再阅读吗?

【案例3】 《爷爷的芦笛》(高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老师设计的该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扎实做好检查预习:检查字词认读,交流初读课文时在脑海中留有的深刻印象。

2.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爷爷芦笛的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3.精读课文,体会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感悟文字,训练说话。

教学中,薛老师从检查预习开始,带领学生认读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课文,便直奔重点,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爷爷的芦笛”,文中几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每次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到的?精读课文,则紧扣文章内容评析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是怎样的?还是怎样的?并以此组织学生写话。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悟,彰显出“本色”而“简单”的无限魅力。

二、几点启示

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围绕学段特点、单元主题目标和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紧扣教学内容,力求明确、

具体,从而可操作、可测量。上述案例中,低段、中段、高段的3节课,各有特点,但都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文章为载体,挖掘语言规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熏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所谓“阅读期待”,是指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追求知识的迫切愿望。第一课时的导课环节,应根据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起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直观导入、质疑导入、联系背景导入、悬念导入、语言渲染导入等方式,迅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比如,张建刚老师从“洪水”入手,通过录像播放和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然后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活学活用生字词语,说说洪水带来的危害,引发了学生“一读究竟”的强烈愿望。

2.要体现“读霸课堂”。

这种读,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有层次性地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理解感悟,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积累,

靠的都是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读通”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读时,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等。比如,薛法根老师让学生边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想象大海、笛声的样子,并抓住重点词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体会“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的意境。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读、充分说,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中,把课文读出了“动感”。

3.要紧扣重点解读文本。

著名小语专家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也就是说,要凭借课例,合理取舍内容,进行语文训练。第一课时教什么,教到哪里为止,都依赖于教师在钻研文本、解读文本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比如,张建刚老师扣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这一特点——《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师动情的描述等,在理解“地形”、“千山万水”、“走遍”等词的基础上,体会大禹治水准备工作中的艰辛;二是通过简笔画等手段,在理解“挖通”、“劈开”等词的基础上,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艰辛;三是联系上下文,扣住“13年”一词,从治水时间之漫长进一步体会治水的艰辛。

4.要关注语言实践。

文本是教学的依托,但“教材只是个例子”,只有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在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时,张玉坤老师采用“纠错法”,让学生在比较中评词析句,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当与巧妙——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引导学生深情并茂地诵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省略号,想象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黄山奇松的特点;最后,同桌相互介绍一种奇松,再指名学生上台描述。整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简洁、贵在朴实,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第二课时的教学才不会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