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生命教育角度浅谈大学生诚信建设问题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58次
  • 评分4
  • 61
  • 0

侯春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诚信缺失也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象牙塔之中,是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我们应当加强生命教育力度,以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提高大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扩大诚信实践保证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敬仰与尊重,树立诚信信仰,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诚信生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12-02

  生命教育的目的旨在帮助生命主体正确的认识自我,把握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通过这个体系帮助生命主体与他人、集体、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在这种沟通中树立一个诚信信仰,使诚信得以重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诚信”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它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加强生命教育,并从此着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有利于将诚信落到实处,从人的精神层面夯实诚信意识,促进诚信重建。

  一、大学生自杀现象严重影射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自杀比例不断攀升

  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比例逐渐升高,有过自杀想法的不在少数,这足以说明大学生群体对生命的认识和期望不高。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的占48%,认为死亡是必然要发生的占41.4%,认为死亡是一种人生解脱的占5.1%,对死亡产生恐惧感的占5.5%。在经常有自杀念头的人中只有18.5%的人为自己活着应该感到珍惜生命,而从来没有自杀念头的人中有53.2%的人为自己活着倍感珍惜生命[1]。进入21世纪的中国,自杀率开始逐渐增高,自杀成为15至34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学生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其自杀率一般为同龄人口的二至四倍。大学生有自杀观念或绝望感的发生率为8.89%—18.53%,大学生群体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2]。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不完全,甚至可以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高学历人群更易出现自杀现象。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养成比较要强的个性,抗挫力比价差,同时,学习和家庭关于生死教育的力度比较弱,孩子对于死亡没有形成客观的正确的认识,“人死后变成鬼”、“死后亲人的灵魂始终围绕陪伴你”的说法使得多数人对于死亡仍持有恐惧心理,更是把死亡当做解脱和逃避的工具,种种不当的说法潜移默化了生命主体对生死的认识。

  (二)对生命的失信行为阻碍了诚信意识构建

  大学生及高学历人才作为“天之骄子”,理当对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而频发的自杀现象表明生命教育缺失的危害是巨大的,关于生死观知识的缺乏对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随着生命主体知识的增长,主体对生命的渴望意识随之增长,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就越强,随之而来的是生命主体的自我需要越强,那么对诚信建设的需求也就也越大。生命主体对生命的失信就无法为诚信生成提供坚实的保障,也就无法为诚信建设打下主体认识的基础,换言之,如果诚信的主体缺失,何谈诚信建设。

  二、功利性社会环境阻碍大学生构建诚信信仰的意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段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诚信是一种意识,是个人对其他人的诚实守信的行为或意识,同样具有社会性,因此,社会关系是诚信建设的外部环境。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主体形成某种意识后,应当通过实践外化成行为。诚信建设要依靠一切社会关系,例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亲朋关系、同事关系,建立了诚信意识最终还是要外化为诚信行为,进行诚信实践,可以说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的大社会是诚信建设的重要平台,社会性的生命教育是诚信建设的基石。

  (一)大学生校园生活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作为职场预备生的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缺乏诚信的行为,主要有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拖欠贷款、伪造简历和证书、制造虚假贫困证明等,这也跟整个社会流露出的功利性氛围脱不开关系。部分大学生意志不坚定,容易受到社会上物质、利益的诱惑,考试时利用小抄等各种作弊手段蒙混过关,对待感情敷衍了事,校园里充斥的各种考级答案小广告也为学生的不劳而获提供了便利。部分学生则坐拥买来的学历、证书,用不实信息虚化简历,进行不公平竞争,失信于他人,更失信于自己。

  (二)功利意识妨碍了大学生对诚信的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舆论的报道,人们对于物质、金钱、权力的追求愈演愈烈。社会化大生产的进步无疑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精神层面却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物质利益的丰富,使人们认为只需要对物质诚信,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诚信。

  大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以市场需求为标准,急功近利,重视技能性、专业性的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停于表面。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只需要学习对工作有利的专业课程,从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是功利性行为的表现之一。或者是逃课做兼职,用这些钱消费昂贵的物品进行攀比,有的人则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进入学生会等组织,利用自己的权力达到升职目的,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类功利性、缺乏诚信的行为都透露出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信仰。

  三、利用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重新构建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应当始终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行,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规划,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3]。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死亡教育方式,通过带小学生参观太平间、观看母亲生产过程的录影带等方式,使生命主体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对待死亡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处于三观建立时期的大学生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配合家庭、社会,整合教育力量,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使大学生全面掌握生命知识,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为主体诚信建设奠定良好的知识前提,也只有对自身生命的诚信,才能更好地强化主体诚信意识。

  (二)着力强化诚信实践,实现自我价值需求

  社会性的生命教育强调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平时,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头并进,也就是说社会性的生命教育具有开放性,将生命教育贯彻于我们整个生命的始终,让生命主体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第二课堂使生命主体更加热爱生命,提高主动性,通过社会实践实现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诚信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不仅要通过教育感知,更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感悟,这些感悟通过内化和外化,形成诚信意识,进行诚信实践。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进入到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需要学校和社会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入手,营造良好的诚信建设氛围,

  一方面,要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诚信实践,组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诚信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 ,要重新判定社会对于成才成功的评价标准。当今社会对于成功最普遍的判断就是金钱和地位的成功,重考试分数、轻生活实践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都不利于价值的实现。所以学校教育要打破固定模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以构建生命主体的生命观和诚信观为主要目标,社会更要形成一套合理的、多元的价值评判体系。

  社会性的生命教育还强调生命主体的存在感和需要感,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满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从大社会的需要感中实现自我价值,如此才能更自信地面对生命和生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物。

  (三)通过精神性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诚信信仰建设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被认为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支撑,是行为处事的原则。大部分大学生确立了科学的生命信仰,且信仰不再单一,但少数同学信仰缺失,据调查,90%的大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10%的大学生尚不清楚[5]。由此得知,多数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主要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联结起来。心理系统又包括认知、情感、信仰等因素,思想系统包括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行为则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对生命主体来说要有诚信的行为,必须要有诚信的信念、信仰,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培养诚信信仰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

  诚信则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精神层面的信念,加强生命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诚信选择,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信仰。同时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将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精神,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这些吸收的零散的精神片段整合成一套自己的精神体系,这对自身成长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然而受到升学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类思想品德课几乎成为“自习课”,这就让生命主体在思想品德形成的某些阶段形成空缺,这就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极大考验,在面临诚信选择时难以做出准确的选择。

  诚信作为当代价值体系的评判标准,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生命教育,从生死观教育、追求自我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三个大方向积极准备,为诚信信仰的实现创造稳固的内在精神平台,从而为诚信实践奠定基础。要把生命教育和诚信教育融会贯通,以科学的生命教育促进诚信建设,从而将诚信行为落到实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杨鸿武,汪先平,以生命教育促大学生诚信生成,[J].滁州学院学报,2013.

[2] 戴景平,从自杀现象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4.

[3] 汪先平,张斌,以生命教育促学生信仰生成,[J].德育与党建,2012.

[4] 张加.明,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有效途径,[J].高教探索,2011(05).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桂芬,于景志,李范成 等,《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诚信生成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02).

[7] 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