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武陵山片区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67次
  • 评分4
  • 59
  • 0

龙永华 蒋才芳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23-05

一、湘西州产业化扶贫模式现状

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当前湘西州产业化扶贫有以下几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保靖县葫芦乡黄金村是黄金茶的原产地,现有茶园5800亩,可采摘面积4100亩,拥有158户村民,近1000人口,茶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湖南保靖黄金茶有限公司的注册地点就在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村民进行茶叶产业合作开发,科学制订《黄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成黄金茶基地近6000亩。与邻近5个村对接,帮助村里新增茶园面积1.1万亩,每亩年产值近万元。大力培训农村应用技术人才,2年共完成1000人次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而且对农户鲜叶实行保底价收购,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2013年来,村民收入水平明显增加,人年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且以每年10个点的速度不断增长。

(二)“合作社+农户”模式

花垣县苗汉子野生蔬菜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位于花垣县道二乡,是一个集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品牌文化建设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与一个村部分村民租赁土地230亩;到2012年,一次性与当地农民签订了2000多亩土地租赁合同,每亩每年的价格为450元,经营年限为20年。2013年,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十八洞苗汉子果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村民投资持股49%,合作社投资持股51%,依托苗汉子合作社的技术和管理,在道二农业产业园内种植开发金梅猕猴桃1000亩。合作社还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在排料乡、花垣镇、排碧乡、补抽乡等乡镇建设了7个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扩展到3500多亩,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350多户,受益群众扩大到408户2000余人。

(三)“对口扶持部门+农户”模式

大本村位于花垣县补抽乡,2013年以来,中共湘西州委统战部组织州直统战系统各部门科学整合统一战线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资源,以产业联村、项目带村、智力扶村、捐助帮村等形式,研究制定大本村“同心乡村”创建两年行动计划,全面对接该村发展实际科学建立同心帮扶机制。围绕长富久安,大力发展特色品牌产业,累计投入资金102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500元提高到4000余元,实现了翻番。重点实施了“三大产业”,即烤烟、杜仲、养殖“三大产业”,实现“三个500”。投入奖补资金22万元发展烤烟由200亩至508亩;投入扶持奖金15万元、肥料40余吨,发展杜仲产业500亩;投入资金10万元,支持成立花垣县补抽乡大本村农业综合合作社,发展养殖从150到500只(头)以上;先后两次组织民盟专家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就业创业服务等助农致富方面的活动,培训农民群众200余人次,输出村富余劳动力100余人次,增加村民收入。

(四)“爱心基金+村支两委+农户”模式

陇木村坐落于湘西州保靖县碗米坡镇,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09户人家518人,区域总面积6.8平方公里。近年来,香港郭氏基金会在该村长年开展产业化扶贫,创下爱心基金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新模式。基金会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引导村民组建了“同心·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吸收了91%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为村民举办了智力培训活动,提高了果农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农户发放猕猴桃苗,扩建了野生水果驯化利用实验基地,使猕猴桃、蔷薇莓等绿色特色农业成为陇木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现在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生态、休闲、观光的农家乐开始显现雏形,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村民带来了明明显增收,2014年前三季度,全村人均年收入4235元(同比增长26%),与全县前三季度农村人均年收入3817元(同比增长12.5%)相比,增速高出13.5%。

二、湘西州产业化扶贫模式效益评价

1.促农增收作用初显但辐射带动力弱。从以上四种产业化扶贫模式看,在一定时期内都使当地农户增产增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一部分农户发展壮大。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产业化扶贫模式往往仅限于个别村特殊自然条件下实施的,并没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注定本产业化扶贫效益存在局限性和时效性。再者,当前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参与成本较高,因此导致门槛外的大部分贫困群众无法受益,扶贫帮困作用大打折扣。

2.产业规模效应明显但结构单一问题突出。从州内现有产业化扶贫模式发展经验看,发展轨迹往往呈现这样的怪圈:某村产业化扶贫模式初试成功→(邻村纷纷简单复制模仿)→单产业规模简单扩大→市场饱和→产化发展失败→模式终止。例如花垣县原窝勺乡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初期效益很好,带动了档家村部分村民脱贫致富,引来了附近近10余个村效仿,甚至其他乡镇的村也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造成猕猴桃种植产业市场的暂时饱和,最后导致该产业在档家村因扶贫作用彻底消失而失败。

3.组织运转规范有序但内部结构存在不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州内农村群众外出打工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头脑和观念得到明显转变,加强扶贫单位的支持与指导,导致组织产业化扶贫过程中,产业定位、组织架构、内部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等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在规范性、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但也不难发现,管理科学性水平、产业发展不稳定、内部成员利益平衡不协调等原因,导致运转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附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成员数量不增大,管理层级不断增多,该模式越不稳定,甚至一夜间坍塌或四分五裂。

4.发展势头强劲但抵御风险能力弱。在调研中发展,州内很多农村有诸多市场前景好、富有地方特色、开发基础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各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也成功进行了产业化运作。但因开发主体仅限于本村农民或个别大户,没有大的战略投资者,规模小,产量少,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一旦在生产加工或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出现任何风险,就导致产业的失败,从而使好产业无法做大做强。比如,花垣县补抽乡大卡村的包谷酒酿造业,就是因为仅限于该村几个酿酒技术传承人在坚持,2008年一场大火把酒坊烧得精光,此产业也就在该村宣告失败了。至今仅剩一个传承人利用自家作坊在坚持,产业扶贫作用基本上没有得到发挥。相类似的产业化扶贫案例比比皆是,如吉首市中黄村的豆腐制作业、龙山县捞车村的霉豆腐制作业等等,这些产业都有小规模开发,市场走势一直较好,就是很难形成规模和品牌,更难以发挥产业化扶贫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湘西州现有的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普遍存在贫困群众参与面小、涉及产业结构单一、运作模式不科学、管理体系不完善、扶贫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在这些运作模式的主导下,导致产业化扶贫存在存在不可持续、不可推广的弊端,甚至个别项目劳民伤财,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不欢迎、不满意、不支持。在精准扶贫理论指导下的农村扶贫实践,更加强调扶贫高效益、高质量、高精度,因此研究探索科学的产业化扶贫组织模式成为现实要求和迫切需要。新时期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就要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组织模型,在精准度、覆盖面、科学性等方面力争实现创新、实现突破。

三、新时期湘西州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构建思路

根据研究可以得出,新时期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具备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也就是要实现这部分群众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经过系统调研和大量数据分析发现:有条件的贫困群众的生产效益(y)与产业化扶贫模式带动效益(F)因精准率(0<x<1)成正相关关系。

y=F×x(0<x<1)

就某个产业化扶贫模式而言,该产业化扶贫模式在一个村落地后,其带动效益包括:部分有头脑的非贫困群众(M)和所有有条件的贫困群众(N)之和。

y=(M+N)x

=∑Mx,Nx(0<x<1)

从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综合效益来看:受益对象除部分有头脑的非贫困群众(M)和所有有条件的贫困群众(N)之外,还有来自村外出于扶贫目的扶贫部门(A)和企业(B)及其他组织(C+…Z),考虑到部分贫困群众在扶贫组织或企业的帮助下,发展成有条件的贫困群众,随着精准率x的最大化,从而使贫困群众受益实现最大化。

y=(A+B+C+…Z+M+N)x+εx

=Ax+Bx+Cx+…Zx+Mx+Nx+εx

=∑Ax,Bx,Cx,…Zx,Mx,Nx,εx

(0<x<1,εx为随机因子)

所以推出,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在产业化扶贫中受益最大化的最佳模式为:

y=∑Ax,Bx,Cx,…Zx,Mx,Nx,εx(0<x<1,εx为随机因子)

通过本模式的构建,不难发现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发在这个封闭的系统内自由组合和规律流动,就可以推动新时期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的多种形式,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扶贫创新模式图。

四、适合武陵山片区的几种产业化扶贫新模式

(一)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即“合作社+基地+大户+贫困户”模式。主要运作方式:①投资引导方式:投资→运营→租赁(移交)。即扶贫资金补贴产业大户建园(场)并管护到投产,引导有劳力的贫困农户或流转土地的贫困农户租赁经营进行分成。②横向引导合作方式:联合互助→抱团发展。同类产业户联保互助,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压力。③纵向引导合作方式:“产业大户投入→贫困户加入→合作分成”。先由产业大户流转土地建基地,针对贫困农户传授技术,可以直接安排入基地就业,也可以入基地承包经营,实现以大带小合作分成,统分结合形成规模。创新要点。合作社推动的产业化扶贫模式是山地地形农村的最佳模式,适合武陵山片区内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的灵活入社,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强化指导培训,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

(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农户)”模式。运作方式:①直接引进龙头企业进驻,采取统分结合灵活合作经营,公司统一兜底销售,通过二次返利实现扶贫效益。②直接引进龙头企业投资,对种、养、加实行全一体化经营,有针对性吸收贫困农户以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在任何一个环节灵活加入参与分成。③针对养殖产业,直接引进龙头企业投资养殖场建设,通过流转荒山、统筹种草,打工培训、订单种养三种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灵活加入参与分成。④公司+合作社+分社+微企+农户。⑤校企合一机构+雨露计划培训+回乡生产实践+订单回收学员作品等。创新要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是最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产业化扶贫模式,首先要保护贫困群众的参与率和收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统一计划、供种、技术、收购、加工、销售、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与贫困农户劳动力、土地、附属设施等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股组建合作社或分户生产管理,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带动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统分结合经营实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全面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确保龙头与贫困农户的共同利益。

(三)业产业园区带动模式。即“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农户)”模式。运作方式:①通过财政投入或引进战略投资流转土地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建立示范基地。②以各示范基地为平台,以贫困农户为主要对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学有所成的新农民采取反租或倒包形式参与经营,最后龙头兜底销售,实惠互利共赢,达到产业化扶贫的预期目标。其最主要的方式为:大型超市+农业园区+专业示范基地+专业户(参与技术培训后的贫困农户)。创新要点:产业化扶贫园区建设要抓住土地流转这个关键和难点,选准主导产业,对相关设施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增强扶贫资金引导效应。要把握好招商引资、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兜底三个重要环节,把贫困农民转变为园区技术工人,建立健全贫困农户灵活参与和利益分成机制,确保产业化扶贫园区扶贫效益。

(四)基层组织引导模式。即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农户)模式。创新要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开发特别是产业化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化扶贫有效机制,破解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难题,走出“等、靠、要”误区,强化开发式扶贫,积极探索边远贫困山乡培育产业、增加收入、提升素质、整村整乡推进的成功路子。

(五)融资平台引导模式。即“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创新要点:本模式强调要建立县乡融资担保平台和村级信用协会;实行申请贷款、偿还利息、借款义务“三统一”,借贷户以房产、林权、工资等反担保;政府、银行、产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风险补偿金、贷款审核把关、联保责任、共管责任等制度;贷款实行三户联保,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金融部门发放贷款,扶贫资金给予贴息。创新目的是为产业化扶贫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信贷资金支持,提高产业化扶贫的可行性。

(六)对口扶贫单位引导模式。即“技术部门及对口扶持部门+乡镇(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贫困农户)”模式。创新要点:以社会帮扶为主要方式,积极发挥技术部门的专业化作用,由技术部门支持指导建设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持发展投资较大、技术难度大、设施要求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或由社会帮扶单位支持指导贫困农户共建基地,统一规划建设、生产加工、销售分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入化.产业化扶贫的困境与不同主体对策[J].农业经济,2013,35-37.

[2]李隆琪.关于产业化扶贫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3,(6),13-14.

[3]颜有晶.地方治理下视野下的产业化扶贫研究[D].2012.

[4]程阳、刘尔思.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农产品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1(01),93-94.

[5]虞蛟、杨斌、黎秀禹、吴其吉.毕节试验区产业化扶贫机制研究[J].乌蒙论坛,2011(2),15-20.

[6]余国新、刘维忠.新疆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模式与对策选择[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7),161-163.

[7]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2006.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2A113)

作者简介:龙永华(1981-),男,苗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产业经济;蒋才芳(1969-),男,湖南洪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企业管理。

(吉首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