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创新研究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98次
  • 评分4
  • 50
  • 0

邓丽君 李 佳 孙今今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7-03

引言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包含大湘西在内的整个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探索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及其与传统农业的融合路径与业态创新策略,对于推动我省大湘西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意义。此外,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国外及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在民族特性、历史文脉、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因地制宜,有利于大湘西更好的发展。

一、国内外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经验、新型业态模式与启示

国外研究主要聚焦在区域、个案及人文理论的探索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通过构建农村文化产业集群,并采取多样化和平衡增长战略,制定特定的促进政策和农业经济维持政策等;二是就文化旅游产业与农村发展和融合的问题,应当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的价值作用;三是在关注产业人才、技术与相关政策的制定的基础上,要对农村要进行技术岗位培训的建议,还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引入新技术来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公共政策,并增加农村中等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等;四是要进行除了技术以外的其他努力,包括建立好学校、创造宜人的环境、完善运输网络和其他基础设施等。

我国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的研究,从地域文化资源和农民手工艺特长角度进行产业开发策略研究;二是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产业结构升级、投融资、管理措施、人才短缺与供给等层面展开的研究;三是对农村文化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 “三农”问题,并与传统农业进行产业融合、统筹发展、产业提质、业态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新型业态创新模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观光游与农业融合,形成观光农业。二是养生健身游与农业结合,形成体验农业。三是休闲娱乐游与农业融合,形成休闲农业,与农村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地方曲艺等进行完美融合。四是农村旅游业与农业融合,主要从农业劳作方式、农村生活方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农村节庆文化、民居建筑文化等。

这些研究对于促进大湘西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实现与传统农业的融合与提质,以及推动大湘西农村完成产业升级、农民增收、扩大就业等有重大启示。

二、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湘西主要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该地区富含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有乡村民俗文化、乡村节庆文化、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民间典故、民间手工艺、乡村曲艺、竞技游戏等。农村文化凭借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感染力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009年,湘西自治州向湖南省民委推荐凤凰县勾良、花垣县隘门、龙山县捞车等9个基础条件较好、民族特色突出和民族文化浓厚的村寨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要搞好“四个结合”,即特色村寨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名村建设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相结合、与传统民族文化建设相结合。永顺县双凤村成立了土家民族风情表演队,举办农民培训学校,聘请国家级土家文化传承人,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好“土家第一村”品牌,提升民族文化含量和旅游亮点。吉首市德夯村户户投资,参与开发“德夯民俗游”,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兴办旅游实体,实行旅游就业扶贫,开办农民旅行社,兴建家庭旅馆,发展农家乐旅游。凤凰县东就村苗寨和广州投资商签定东就村旅游开发合同,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点建设等。大湘西地区民俗表演,旅游演艺产业,果园旅游产业以及形式主体各异的会展产业等也在农村地区发展迅速。整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开发与完善,交通路线得到拓展,加强了该区域与外界的联系,为本地区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和动力。

尽管该地区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力度在逐渐加大,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政府对其重视和认识不够,经费支持不足;二是相关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艺术教育落后,原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正在萎缩,甚至消失;三是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和效益不高;四是文化产品贫乏且跟风现象严重,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意;五是法制不健全,非法经营活动蔓延;六是文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薄弱;七是农村文化体制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和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等因素导致大湘西传统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低,地区差距大,生产手段落后,绝大多数地方仍以人力畜力生产为主。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同时,受交通、市场环境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农村小城镇建设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另外,农村经济机制也影响着农村文化,缺乏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合理配置程度较低。

三、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路径、业态选择与模式

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该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而农村经济落后,应以此为切入点,将两者有机融合,选择适宜的地区来发展文化主导产品,为农村服务,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在构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品农家文化”新型农村文化产业业态理念指导下,进行以下设计:①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模式设计,把农村有关活动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包括民族村寨民俗节庆经济打造,由于大湘西民族特色村寨分布面广,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村寨类型不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其融合路径、业态选择与模式不尽相同。一是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根据村寨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经济文化类型、市场环境、村寨结构来确立创新的内容和方向。二是要突出彰显村寨特色,这是村寨的生命和魅力所在,村寨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彰显特色。三是新增文化活动项目,如趣味竞技、乡间舞会、农艺赛事、产品演示等。②结合各地具体情况,进行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链的联动开发、茶园、果园、菜园自助式采摘模式再创新、游客农产品手工艺制作与观光农业的模式创新设计、城市户外俱乐部的穿村路线设计与农村配套服务业构建、基于休闲垂钓餐饮等休闲项目的农家乐经营业态创新、民族村寨夜间经济与“乡村嘉年华演艺”的融合发展与流程创新设计、森林氧吧与康体娱乐项目的提质升级设计等。③投融资渠道及经营主体间的合作,积极吸收民营资本,鼓励农民加入经营,采用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焕发农民自身积极性,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农村地区存在多种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对农村中的文化人才和资源进行聚集,进行团队运作。

四、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及其业态创新的政策措施

(一)给予政策引导、扶助和支持。

在信息、人才、物力、财力方面,相关部门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有志之士在农村兴办文化产业,实施专项资金支持与奖励政策,同时在税收、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新型农业业态创新、地方高校产学研助力农村产业链融合升级与业态创新和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二)完善体制建设与改革

出台完善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政策,包括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设施市场、文化人才市场等;规范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渠道;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进行培训;对农村民族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促进农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突出特色,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大高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信息产业发展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以及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社群与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2009(7)

[3] 肖雁飞等.创意产业区新经济空间集群创新演进机理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 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5] 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 张永丽,甘 露.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3)

[7] 陈怡.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时代,2012(6)

[8]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 [9]J.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Allen Lane,London,2001.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大湘西农村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及其业态创新研究”;“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产权保护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邓丽君(1992-),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吉首大学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李佳(1993-),男,江苏盐城人,吉首大学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孙今今(199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吉首大学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吉首大学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