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熵权-多元回归的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评价

  • 投稿健身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72次
  • 评分4
  • 97
  • 0

兰 海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430205 )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城镇化水平开始成为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忽略了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这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综合测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09-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17.92%上升为2013年的53.7%,城市常住人口在2013年末达到73111万人,城镇化率以每年1.02%的增长率增长。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一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却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湖北省,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其城镇化率也在2011年突破了50%,随后2012年湖北省的城镇化率为53.50%,城市常住人口为3091.76万人。综合评价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湖北省选择其发展的重心,对于湖北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意义。选取中部农业大省,运用熵权法和多元回归分析,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等三个大的角度对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具体的指标对于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湖北省制定城镇化政策,推进城镇化进程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1.1熵权法

来自于物理学的熵权法,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值,在此基础上,计算熵冗余,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到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得分。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越高。其计算步骤如下:

数据标准化,当指标值越大,对整个系统越有利时,我们称之为正向化的指标,反之,则为负向化指标。

2.2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研读大量的城镇化的相关文献,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质量,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获得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出发,从人口、经济和环境三个角度构建如下指标体系(见表2.1)。

2.3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自1990年—2013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其中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人口比重部分数据来自1990—2013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3 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

依据熵值法计算的步骤,通过Eviews6.0对1989—2012年湖北省16项指标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出相应值并绘制图表,以分析湖北省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演变过程。

对1989年以来湖北省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得分进行统计发现,湖北省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9—2001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较缓慢,城镇化综合水平从1989年的0.1381提高到2001年的0.3905增长了2.83倍;第二阶段为2002-2012年,城镇化进程从2002年开始提速,城镇化综合水平从2002年的0.3330提高至2012年的0.8486(图3.1)。第2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年均增长值是第1阶段的2.25倍,表明2002年是湖北省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4 湖北省地区城镇化子系统演变过程

4.1 人口子系统

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方程式:

的系数。

模型估计结果由方程4.1可知,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人口城镇化率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将增加0.5582个单位;同理,当非农人口比重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1878个单位;当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4224个单位;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4966个单位。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

由图4.1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城镇化合人口指标变动趋势图中人口城镇化、非农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所有指标均变化明显。湖北省人口城镇化率反映了湖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其变化与湖北省户籍制度改革、非农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公用服务的提高有关。人口城镇化率从1989年的28.36%增长到2012年的53.50%,非农人口比重从1989年的22.66%增长到2012年的34.6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89年的18.02%增长到2012年的34.35%,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73.89%下降到2012年的28.15%。 表明湖北省城镇化人口子系统发展较为迅速。

4.2 经济子系统

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方程式:

其中y指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x06、x07、x08、x09、x10分别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公路货物周转量,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方程4.2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将增加0.0057个单位;同理,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7490个单位;当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424个单位;当公路货物周转量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减少0.0424个单位;当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222个单位。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

由图4.2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指标变动趋势图中除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显著放缓之外,其他指标变化均显著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湖北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其变化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公路货物周转量、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的提高有关。人均GDP得分由1989年的0增加到2012年的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9年的0增加到2012年的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89年的0增加到2012年的0.6789,公路货运周转量从1989年的0.0025到2012年的1,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89年的0.4284到2012年的0.5293。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经济子系统发展较为迅速,但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较低。

4.3 社会子系统

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方程式:

其中y指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分别表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千人医生数、人均绿地面积、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由方程4.3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将增加0.2878个单位;同理,当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935个单位;当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580个单位;当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减少0.0403个单位;当千人医生数增加1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1806个单位;当人均绿地面积增加1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0269个单位;当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增加1个单位时,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也将增加0.2680个单位。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对湖北省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影响系数较大。

由图4.3可以看出在湖北省城镇化和社会发展指标变动趋势图中除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千人医生数、人均绿地面积有所显著放缓之外,其他指标均显著增加。城镇人居居住面积从1990年的0.0262增加到2012年的1.00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1989年的0.0079增加到2012年的0.7722,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90年的0.0303增加到2012年的0.909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1990年的0.0308增加到2012年的1.0000,千人医生数从1989年的0.5882增加到2012年的1.0000,人均绿地面积从1989年的0.7966增加到2012年的1.0000,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从1990年的0.0219增加到2012年的1.0000。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社会子系统发展较为迅速。

5对策建议

第一,促进各类型城镇有机分布,推动人口城镇化。城市群内的各类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功能独特而互补,方便企业进行区域布局,同时能够吸引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生活。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城镇通过便捷的交通线路予以连接,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城市的优势,成为具有活力的新型城市化地区,这为人口在城市群中的相对均衡化分布创造条件。

第二,发挥城市群经济效应,提升全球竞争力。城市群的发展不是一味拼凑城市数目,盲目追求面积与人口规模扩张,而是要千方百计增强城市群的各种积极效应。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点,成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否则,城市群就仍然停留在粗放式增长的状态。

第三,加强城市间合作,治理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所谓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是指这类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一个或多个城镇,并且影响到一个或多个城镇。大江大河大湖的污染问题、城市群的空气污染问题等等,都构成了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面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城镇群范围内进行治理,才能收到根本性的效果。

第四,推进城市群协调机制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都通过探索城市群的不同治理模式,来推动城市群协调能力建设,发挥城市群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城市群的发展刚刚起步,依托于不同行政级别的市、县、区、小城镇,城市群之间的行政协调色彩较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宣国富,赵静.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R].2006.

[2] 王德利,方创琳.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地理科学.2010,(5):643-650.

[3] 车晓翠,郭聃,张平宇.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区域分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6):50-54.

[4] 李凤桃,赵明月,张伟,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大排名[J],中国经济周刊.2013,(9):20-29.

[5] 王美娜.大连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D]:[硕士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