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71次
  • 评分4
  • 73
  • 0

王 妮

(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 110031)

摘 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但实际操作层面没有在制度设计中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制度化设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22-02

一、功利化教育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

1.重经济、轻信仰的社会发展模式增加了青少年的道德的冲突与危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经济成果世界瞩目。但发展的不均衡也凸显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口号,这无疑是文化信仰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对经济与文化信仰建设发展偏颇的有力补偿。当下的青少年教育受到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也由社会问题的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着企业家、商人的梦想,甚至竟然出现某些孩子的长大理想是“当贪官”;老师们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越来越远,反之对于名利的追逐,日益吞噬、腐化着教育人圣洁的心灵;受教育者也早已把接受教育看作发财致富、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工具,将教育的理想又一次带到了空洞、堕落、浅薄的异端,增加了青少年的道德的冲突与危机。

2.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个性被忽视,心理压抑感强

每个人,因为自身气质、出身、环境、阅历的不同而必然具有独立的个性品质。个性生命就是在精神的作用下,超越动物单一生存而生成的、独具个性的生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些个性鲜活、内涵丰富、爱好多样青少年的个性生命,将他们视作“玩偶”一般地随意摆弄。随着接受教育的越来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僵化,教科书中的知识放到了无以伦比的高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格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需要受教育的主体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正如陶行知先生给出的经典比喻,这样的教学过程尤如把一只鸟关于在笼子里豢养,何时进食、怎么进食、餐饮落单等等这些,都由不得它,主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站在小鸟的立场为它选择一切,并“引导”它完成自己的成长,现如今放进去几枝新鲜嫩绿的树枝草叶或者几朵赏心悦目的小花,这在本质上丝毫不能改变小鸟的生活境遇。到最后,我们收获的是一大群体形、毛色、叫声都完美统一的“家雀”,失去的则是一片色彩斑斓、歌声悦耳、灵异鲜活的鸟的世界。孩子的个性发展被严重忽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优秀生时常有危机感,差生更充满挫败感。当孩子的人格尊严在教育中受到漠视、打击、戕害的时候,无疑他们对这种教育充满了敌视和愤恨,他们所获得的体验也肯定不是幸福感而是压迫感。

3.心理教育滞后,引起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偏颇

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三十多年,我们国家解决了由于人口激增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但同时在这个政策背景下出生的90后,00后新生代们,基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物质上我们的家长极尽所能的为孩子做了很好的保障,可我们对孩子心理成长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出现不知道感恩、自私、不自信、不知道分享等一系列的成长问题。入学后我们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人尊重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内容“难、烦、偏、旧”,把“简单的美德”演绎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让人丧失信心,陷入绝望的泥潭,更会使青少年在生活中变得不知所措,种下了忧郁的种子。

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只是在知识上、逻辑上不断地强化,而人类的感性则被越来越边缘化。阿格里帕曾经深有感触地叹道:“我觉得,有时单纯愚笨的‘白痴’常常能看到那些被人类‘传统’蒙蔽了的‘学院博士’所无法察觉的东西”。那些博士、院士、科学家们,大多都时刻表现得那么的中规中矩、呆若木鸡,我们的大学室友在被他毒害的同学面前竟然表现出毫无反应、麻木不仁。教育让人们变得抽象,而非实际,他们富有逻辑但缺乏感性,精通分析却少于感受,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电脑的一般科学、理智。多数孩子们身体上达到了成人的标准,而心理发展严重滞后!

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教育制度

中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舆论呼声很高,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需要从制度上确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价值的确立,并作为整个教育制度设计的起点。目前的教育观念,依然保持着传统教育的特征,我们亟待更新教育理念,增加教育目标与功能反思,挖掘人的潜能。现代教育的功能应培养面向未来的终身发展能力。这不仅体现在个体知识技能的发展,还着重烘托道德与精神境界的体验与提升,不仅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互动。目前我们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价值的重新确立,将引导教育实践的新方向。

2.教育负担重,减负需制度化才能予以确认。减负一方面减难度,一方面减课业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要从原有的“难、烦、偏、旧”知识转向人文取向,改革育人模式。教科书编写标准应以育人原则为首,内容呈现方式上应留有足够探究空间,构建解决问题的课堂环境,强调学习体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标位由成绩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单一的分数指标必然导致课业加负问题,即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考试频繁,学校生活单调枯燥,过多的关于学习的否定情绪,这种环境不可能培养出人才。合理的教育是最适合学生特长的教育,最适合学生个体层次的教育,是促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发展的教育。美国小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实践创造能力”、“课程教学气氛活跃,大力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大力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尽早实现由分数向能力育人模式的转型,将改变高分低能的人才内涵,解决就业难与用人难的用人结构失衡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减负的推行需制度化予以保障。

3.教育评价要由单一的分数向多元评价转向,公正的评价,影响青少年自尊与自信的形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教育评价方面多采取测量(量的描述)加上非测量(质的描述)的教育评价模式。单有质的描述不全面,单有量的判断不科学。通过卷面反映的成绩多评价经验,由于缺乏心理与测量方面的知识,命题较随意,不能有效考察心理属性,把记忆等同于能力,使题海及填鸭教育有市场。单一的分数指标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教育的价值应体现于对不同起点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推动作用。美国的高校入学不仅看考试成绩、中学阶段成绩、中学校长或教师的推荐信等,还考虑体育、音乐和艺术等方面的特殊才能、领导才能,在社区服务和工作的经历等。既注重知识,也注重能力、智力、艺术性向、创新潜质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兴趣和特长发展。通过正确评价,让个体差异得到尊重,让学生都能获得认同的机会,提升青少年的自尊与自信。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趋势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

4.教育投入增长的制度保障机制。总体来说,我国教育投入匮乏,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着力点及分配不均,加剧竞争压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必然导致 “精英”学校与“平民”学校的存在,“精英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质量、教学气氛与“平民”学校有着本质的差异,必然导致“择校热”。“择校”已经成为关乎孩子划分到哪个等级的标志。为了争取到有限的教育资源,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至更糟糕的“应赛”教育向小学教育蔓延,并更为可怕地向幼儿教育延伸,加剧竞争压力。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向薄弱学校倾斜,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消除校际差别,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竞相争夺教育资源的“分数”大战,免去竞争的紧张气氛。加大教育投入亟待完善我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均衡化发展,建立多元投资体制以及成本分担等制度,缓解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5.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素质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点点滴滴中,特别教育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素质是青少年心理品质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活动最基层的执行者,他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观念是引导其教育活动与师生关系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引领功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其教育执行力,提升育人能力。当前教师与“即懂教育,又善管理的专家”型师资相距甚远。其知识结构更新慢,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理念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确保其有能力,更艺术地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予以确定。通过师资再培训让每个教师都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6.注重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并应将其纳入制度化设计中。目前教师职业是处在社会大众诟病比较多的一个行业,教育改革不成功导致教师和家长走到了对立面,行政机关只会从制度上对个别老师进行约束,在家庭、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下教师心理健康是会受到影响的,在没有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干预下,个别教师排解心理压力的渠道很可能就会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心理健康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目前我们国内对于单位职工心理健康援助方面主要是EAP服务(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通过EAP服务不但对教师本人心理健康关注也会帮助教师周边的社会关系心理援助,让教师可以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工作。目前,EAP服务在我国经济发到的省份比较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 俞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J].天津教育,2007,(3).

[5] 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6] 杨飒飒.浅论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