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拥抱新的战略机遇期

  • 投稿家慧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31
  • 0

文 武永涛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

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的内涵及主要特征。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7月29日,习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9日,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习总书记还明确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发展机遇,主要包括: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国经济将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我的理解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速是适度的,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结构是优化的,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三是经济质量是较高的,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四是经济制度环境是有利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所谓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而是要认清其必然性,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给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预期。

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过渡。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经验来看,在经历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后都开始步入中速发展阶段,德国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发生在70年代末期,韩国发生在90年代中期。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历30余年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步向中速增长转变。但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在7%~8%区间,发展速度较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区域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城镇化所处阶段存在时间差,当沿海和东部地区开始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后,中西部地区还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梯次特征明显;二是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各级政府凭借自身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调控能力,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超出一般经济体正常的经济增速。

因此,以新常态的标准衡量,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旧有发展模式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用更专业的语言来阐述,就是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这从经济增速仍处于下行区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第三产业仍有很大增长等现象可以得到验证。只有度过这一时期后,经济才进入新常态时期,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基本途径。

新常态下的建筑业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建筑业受经济周期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新一届领导人执政后,改革成为建筑业领域主旋律,超投标监管方式进行改革试点、建筑业营改增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比例迅速攀升、多个省市酝酿推出千亿级PPP项目、BIM热再度升温。2014年中央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筑业2014~2020年发展主要目标是:简政放权,开放市场,坚持放管并重,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创新和改进政府对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和现场联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国家对建筑业发展定位,预计建筑业发展新常态将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增速由高速向中速增长转变。回顾近十年建筑业发展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11.2%,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26%,建筑业增长率高出宏观经济增长率约15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后,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9.2%,建筑业增长21%; 2012年经济增长7.8%,建筑业增长17.8%; 2013年经济增长7.7%,建筑业增长16.1%; 2014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4%,建筑业增长13.5%。可以看出,进入十二五后,建筑业增长率在逐年下降,而且高于经济增长率的幅度已经持续收窄,降到10个百分点以下。总体来看,建筑业将告别20%以上高增长,保持10%~15%左右中速增长,公路投资已接近历史峰值,港口市场更是已经出现萎缩,总体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这是所有建筑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行业性拐点。

投资结构和方向出现重大变化。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三遵循三发展”方针,即“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新常态下,2014年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8.9%,第二产业增长13.4%,第三产业增长17.4%。从中可以看出,以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明显高于工业和制造业,与此相关的铁路工程、能源资源项目、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重大水利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六个领域预计将大规模投资,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新空间和新增长点。

建筑市场竞争更加高端化。项目大型化、综合化、高端化将日渐成为主流。建筑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型建筑企业将在整个产业链上进行分工协作,建立起总包与分包、综合承包与专业承包的关系,实现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承担大型、超大型项目为主的建筑企业将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同时,随着政府债务规模攀升,融资平台严格受限,地方政府倾向于与大型建筑企业在城市综合开发、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这就要求大型建筑企业不仅要具备强大的施工能力,还要拥有强大的设计、咨询以及后续运营开发能力,需要有强大的融资和现金管理能力,客观上要求建筑企业从单纯的施工承包商尽快转型成为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的全过程服务商。

海外市场将成为企业主战场。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走出去”思路后,随着外汇储备稳定在4万亿美元,中国开始由出口大国向海外投资大国转身,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获得井喷式发展,2012年、2013年新签合同额分别达到1565亿美元和1716亿美元,截至2014年10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新签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达到12957亿美元和9006亿美元,2015年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一届国家领导人2013年先后提出构筑新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多/双边合作、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将明显提速,2014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均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此外新一届政府更加注重与非洲和南美经济合作,将协助非洲建设洲际铁路网,协助南美建设两洋铁路,港口、铁路、公路、综合城市开发、能源开发等均存在广阔市场空间,为优秀建筑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科技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引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长期以来,建筑企业饱受人工费持续增长煎熬,分包费用居高不下成为行业盈利的第一杀手。在新常态下,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超过10%,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逃避建筑业、老一代民工老化的大背景下,建筑人工费仍将持续上涨,在此背景下,提高建筑企业科技实力,推进建筑产业化、工业化、工厂化既是被人工费高涨倒逼的现实选择,也是行业的大势所趋。随着BIM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绿色施工技术、超高层施工技术等在行业内的日渐普及,建筑业技术革命已经开始,科技将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内涵式发展成为企业根本要求。近年来,中国建筑企业盈利水平一直处于持续低位状态,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13年,产值利润率一直在2.6%至3.6%间浮动,2013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5.93万亿元,实现利润5575亿元,产值利润率仅为3.5%,远低于国内其它行业正常利润水平;此外,建筑企业还普遍面临应收账款逐年攀升、贷款规模居高不下、经营性现金流高度紧张等问题,企业管理总体仍显粗放,对正常生产运营带来重大威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使企业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新常态下建筑业要展现新作为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既给建筑业带来挑战,但以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然存在相当市场空间,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海洋经济等重大政策都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最迫切的呼声,建筑企业要集中精力打好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战,向集约内涵、质量效益、绿色环保方向转变,打造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管理精细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新常态下展现新作为。

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企业整体优势。国务院2014年11月26日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步创新投融资方式,在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可以预见,随着BOT、BT、EPC、DB、DBO等工程实施模式广泛应用,国内建筑企业若保持或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整合产业链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趋势都表明: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服务能力。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整体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产业适度多元,规避市场单一风险。经过近10年大规模建设,国内建筑行业整体产能呈现过剩现象,竞争对手实力不断增加,主要基建领域均进入平稳期或下滑期,对单一产业的大型企业带来严峻考验;但在海外,我国政府针对“走出去”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更为完善,海外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综合以上情况,大型建筑企业一是要围绕自身主业,在适度多元化上做文章,如大型建筑企业可以在设备采购租赁、收购或建造水泥建材厂、自行开发城市综合体等方面进行尝试,在延伸产业链上提早布局:二是认真研究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非洲、中东、拉美、东南亚、中亚等热点市场积极寻求投资机会,与国内外各大能源资源企业、大型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进行对接,重点关注油气资源开发、沿海港口综合开发、综合交通体系等蕴藏的市场机遇,以规避单一市场下滑过快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聚焦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能力。建筑企业要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潜心钻研、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基础性研究工作,重点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基础技术;要重点关注涉及企业主业及业务拓展领域的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全局性的重大技术课题研发,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不仅要设置内部技术创新中心,而且要培育省部级、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推进企业标准和工法升级,将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科技成果在工程项目上落地,成为开拓市场经营的有力推手。

精细集约管理,提高创效创利水平。在建筑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新阶段后,建筑企业必须从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喜悦中走出来,痛下决心走向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探索之路,彻底摆脱企业长期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资产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把提升经济效益作为工作重心,通过提升发展品质、扩大优势及前沿产品的比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完善创新内控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大发展。特别是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结构调整、市场模式、混合所有制等方面筹划深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