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晋剧渊源及发展史浅谈

  • 投稿二哈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516次
  • 评分4
  • 16
  • 0

黄慧

陕西省绥德县晋剧团陕西榆林718000

摘要 晋剧是我国山西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根据相关的记录,山西的本土剧种共有52 个,大的剧种主要有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南路梆子、中路梆子等,其中中路梆子就是所谓的晋剧。本文主要梳理了晋剧的渊源和发展历史,可以将其分为起源阶段、清末发展阶段、民国发展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晋剧;起源;发展阶段

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首,晋剧又被称为中路梆子。晋剧的具体起源尚未得到定论,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晋剧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地方戏剧种类,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1 晋剧的起源阶段

晋剧的起源有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晋剧起源于蒲州梆子,蒲州梆子到达北路之后又发展成为北路梆子,由于北部高调对艺人的嗓音有着较高的要求,当时的蒲州梆子艺人对原有的嗓音进行了调整,通过降低嗓音创造了中路梆子。第二种说法认为,中路梆子起源于当地的民歌、土戏和秧歌,并且吸收了蒲州梆子的一些艺术成分,成了中路梆子。第三种说法认为,在蒲州梆子北上之后分化出了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两种剧种,因此中路梆子就是蒲州梆子经过中路滋生出来的[1]。

从地域上划分,可以将山西分为南、北、中三路,其中东四处、汾八县和府十县就是所谓的中路,也就是晋剧的发源地。晋剧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约为清代咸丰年间。在此之前,尚未见到山西中部城乡地区有演出中路梆子的记载。随着道光年间蒲州梆子的复兴,并经过太原、晋中一带,受到了当时晋商的欢迎,从而开办了一些中路梆子戏班,比较有名的有介休县的吉庆班、平遥县的小平遥班和万和班等。

2 晋剧的清朝阶段

清朝咸丰年间,由于蒲梆开始衰落,导致山西中部地区缺少流行的剧种。在当时的皮影艺人、秧歌艺人、票友和文人的共同组织下,开始创立晋剧这一剧种。到咸丰中后期,以蒲梆的锣鼓经点和音乐为基础,参考中路秧歌的唱腔特点,形成了中路梆子的戏班,并开始演出。

到清朝同治年间,新型的中路梆子也在山西开始出现,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于是先后成立了一批有名的晋剧班社,例如四庆班、四星班、四喜班、下聚梨园班、上聚梨园班等。在演出的过程中,这些班社不断相互学习和改进,完善了晋剧的文武场面和唱腔,并引进了其他外地剧种管理摆设的具体方式,晋剧戏班也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中路籍艺人在戏班中主要担任文武场,其他演员大多来自福州。戏班自负盈亏,不具有商业性质,一般由当地的晋商进行承包。每次演出时将标明承包该戏班的晋商的名号立于台前,从而起到宣传的作用。在山西中路和北路的一些州县,中路梆子的班社逐渐发展成熟,到同治末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在清朝光绪年间,中路梆子开始走向繁荣,改变了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中路梆子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了清末,积极开展了祭祀戏、还愿戏、求神戏、开市戏、商行系、开光戏、踩台戏等演出活动,并在山西中路的城乡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当时山西中路人民群众非常欢迎的民间剧种[2]。

3 晋剧的民国阶段

经过了辛亥革命的洗礼,随着社会逐渐走向稳定,中路梆子在短暂的沉寂之后迎来了下一个辉煌,体现出文武齐备、剧目繁多、名伶荟萃、流派扩大、班社林立、百花齐放的辉煌局面,其演出范围也极大的扩展。例如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就出现了唐风剧社和步云剧社两个中路梆子剧社的演出。在这个阶段晋剧开始出现了女角主演,唐风剧社和步云剧社的班主就是盖天红和女艺人丁果仙。由于女艺人演出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出现了阴盛阳衰的局面。这也造成了晋剧中的一些丑角戏、花脸、武打戏、硬功戏、盔靠戏的失传。对于晋剧来说,这种现象影响了晋剧的表演程式、唱腔和道白,时期逐渐失去了北方剧种的起伏跌宕与激扬奔放的色彩,转向了缠绵、悠扬、婉转的做派,晋剧之中宝贵的铿锵特色和阳刚之气也逐渐消解[3]。

在军阀混战时代,山西的经济愈发萧条,艺人思想也逐渐堕落,一些班社发展大不如前,甚至走向了解体的边缘。特别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除了少数晋剧艺人进入了晋察冀、晋绥和太行根据地继承晋剧艺术之外,大部分晋剧艺人都已流散。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晋剧发展

晋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时期。晋剧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很多改行或流亡的艺人重新加入到晋剧的行列之中,组成了市级或县级的演出剧团。演出剧团彻底改变了封建时代戏剧社团的陈腐面貌,建立了新型的规章制度。党的文艺方针为晋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晋剧艺人对一些老剧目进行了改编,并创作了大量的新剧目。为了进一步培养后备力量,还建立了级戏研室和艺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导演、编剧和表演人才。老一辈的晋剧艺术家如郭凤英、牛桂英、丁果仙继续活跃在晋剧舞台上,丁玉英、程玲仙、刘仙玲等晋剧新秀辈出。

60 年代之后,晋剧舞台上又涌现出了鼓师贾炳正以及冯继忠、马玉楼、王爱爱等晋剧新秀,上演的剧目既有传统剧目,例如《金水桥》《空城计》,也有新编剧目,例如《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刘胡兰》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晋剧走向低潮,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晋剧才得到了振兴,不仅对旧戏进行了整理,添置了行头,而且也培养了不少年轻演员,创编了一批新戏。史佳花、宋转转等晋剧新秀开始出现,通过结合当时的轻音乐等文艺形式,晋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创新,同时出现了《卧虎令》、《下河东》等新剧目。经国务院批准,晋剧列入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1 世纪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晋剧出现了大繁荣和大丰收,精品剧目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山西戏剧现象”,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大丰收。

5 结语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起源于清朝中晚期,是我国山西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梳理进去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我们能够看到晋剧的百年发展之路。相信晋剧在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走向文化振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娅丽.从格萨尔史诗到音画诗剧———以《赛马称王》戏剧表演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4(06).

[2]李城.昂家庐剧戏班的田野考察———兼论地方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动力特征[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王伟.海丝寻梦:闽南戏曲的光影之忆[J].民族艺术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