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辅导员的实然角色与应然转变

  • 投稿夏天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69次
  • 评分4
  • 38
  • 0

任林洋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辅导员角色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内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解决“外患”,政策帮助与扶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然与应然

一、角色与辅导员角色

角色,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目前,角色一词通常泛指某一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要淡化和抑制自我,以突出角色。比如说一个主持人,他是特定传播过程的符号载体,受众通过他获得的是对整个节目的认识和了解,他应当具有媒体代言人和节目形象代表的角色性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是他的角色。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 年)》的通知(教党[2013]9号)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这样定义: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基础,这一角色在高等学校中是特殊的,也是特别重要的。

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客观上要求辅导员角色不断顺应着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迁,也愈来愈科学化、合理化。高校辅导员老师变成了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较为亲密的人生导师,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中最基层、最重要的指挥员。

二、辅导员的实然角色

195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定》,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被列为高等学校任务的首要条款;1952年院系调整,高校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育部考虑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数量不足、思想不稳的情况,采取了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措施,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第二学位和研究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2004年、2005年、2006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总体来说,新的阶段辅导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越来越被重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理论上来说,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经常被附加其他的内涵,被赋予更多的职责,高校辅导员的实然角色被丰富化,也越来越偏离辅导员的本体角色与核心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与琐碎的日常事务

高校辅导员需要通过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工作,要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团学与班级工作、大学生学业辅导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疏导心理危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正是这些方面的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结成最紧密的师生关系,大学生们在专业发展之余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与高校辅导员相关,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发展“ 最重要的人”。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面非常广阔,在许多高校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越来越被繁琐的行政事务牵制,不少辅导员整天忙碌于提交各类材料,仅仅从事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比如奖、助、贷、勤、补、免等就让他们无暇从事其他事情,让他们距离职业化、专业化越来越远。大量的行政事务也限制了他们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接触的面也越来越狭窄,有些辅导员甚至对自己管辖范围的学生比较陌生,大体情况不甚了解。

2.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而自我价值感低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不少辅导员自我价值感低,缺少外界对自我的认可。许多高校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希望寄托在高校辅导员身上,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由辅导员出马解决,同时给予辅导员的是低待遇和不被尊重。

三、实然角色向应然角色的转变

辅导员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内忧”和“外患”,这种“内忧”和“外患”成为了辅导员职业成就感偏低和限制辅导员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也成为辅导员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偏离的决定性因素。什么是辅导员的应然角色,如何在现实发展中实现辅导员的应然角色,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教育部发文中所说的“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这样一支队伍?

1.解决“内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员、专业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他们被日常的琐碎事务所困囿,而这些忙碌和琐碎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被接纳”和“被认可”,他们成为了“可替代”的现实表征。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劳心又劳力的活儿,也是所有责任的汇集地。事实上,他们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尊敬、认可,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拓展自己,于是越来越难以做到“义无反顾地付出”,辅导员职业本身因各种复杂的因素陷入了一种可悲的恶性循环里。认真反思,要走出这一困境,“寻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独立,既非教师,又非高校一般行政人员”①,使自己走进不可替代的人群队伍里,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精英化。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第二,基于自身专业背景进行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法学、管理学等对学科的知识学习与进修;第三,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能力、学生基本事务管理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能力以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的能力;第四,争取各种机会比如高校辅导员论坛、知识竞赛等展现自己的风采,在与同行的学习和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深度认可。

2.解决“外患”:政策帮助与扶持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就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出台对应的政策。比如,不少高校辅导员一个人管理500-600多个学生,这是一个相当大量的书目,虽然以班级划分的背景下学生班集体配有班主任老师,但是实际管理中作为专业教师的班主任不能有效履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日常管理的重担落在高校辅导员的肩上。人数的增多意味着同一件事情辅导员的工作量翻番甚至倍数增长,这种状态将辅导员的精力完全牵制住。应当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一定学生人数配备一名辅导员,这个比例必须科学合理,符合管理的实际,才能体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使辅导员有效开展各类活动,并在活动中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颇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要根据实际在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并可适当倾斜”②,开通或者拓宽辅导员的职业晋升机制,使辅导员忙着“有盼头”,累着“有干劲”。

引文注释

①李爱民.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②李敏,李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