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城市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养老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47次
  • 评分4
  • 39
  • 0

艾丽娟 徐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的发展,独自生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由于城市人口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中高龄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大连市甘井子区实地调查,在分析社区养老现状及养老瓶颈基础上,探讨了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市;社区养老;中高龄老人;独居老人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人口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老年人独自生活增多,独居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其中中高龄独居老人由于人数规模大,自身综合条件弱,养老需求大等原因,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据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中高龄老年人口数为48万,占总人口数的7.2%,独居老人户数为30.6万,占老年人口家庭户数的43.9%,比2000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升。

一、养老问题的相关文献概述

学术界普遍公认的老年人的划分标准年龄在60岁及以上,其中60岁—69岁老年人定义为低龄老年人,70岁—79岁的老年人定义为中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年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高龄老年人,即7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的独居群体。独居老人的定义相对较多,有的学者将“空巢老人”等同于“独居老人”,也有学者将“独居老人”划分为“单独居老人”和“双独居老人”。本文将独居老人定义为人数上为一个,没有与配偶、子女或其他人共同生活,主要判定的标准是夜晚只有老人自己居住。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特征概括为“七多七少”,即女性多,男性少;无配偶多,有配偶少;儿子多,女儿少;花费多,收入少;疾病多,护理少;子女照顾多,社会支持少;家庭养老多,其他方式少。

养老模式主要指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形成的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长期性、不断完善的养老方式。我国在《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尽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目前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其中,社区养老模式以社区为载体,是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其中社区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虽然,我国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区养老将会逐渐取代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颜秉秋等人(201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陈永生(2008)判定社区养老的可行性,构建社区养老的初步框架。Butler(2002)将社区养老划分为社区提供健康和个人社会服务;由社区内的家人、志愿者、护工的照顾两种方式。但社区养老服务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医疗水平低,硬件设施缺乏,心理关爱缺失,社区上门服务不完善等。Sharkey(2007)则认为问题的原因是社区现有资源未被有效利用。同时,社区养老也受到人口学变量、家庭结构和社区环境影响。朱凤丽等人(2013)和孙雯等人(2014)认为,社区应建立养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形成具有专业知识的养老服务队伍,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社区关爱制度在内的养老服务体制,建设不同层次的、灵活的、多样性的社区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家庭养老应以注重精神慰藉为主,社会养老应强化社会保障功能。本文在现有研究和实地调查基础上,将社区养老提供的养老方式划分为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白天托老所)三种进行研究分析。

二、城市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据大连市2010 年人口普查,甘井子区常住人口数61.6万人,是大连市五城区常住人口数最多的城区;老龄人口数量15.1 万,占总人口数的12.99%,排名第一。相较其他各区,甘井子区样本数量更大,老龄化程度更深。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由各街道随机抽取社区产生,实际调查的中高龄独居老人人数为199人,有效调查数量为196人。

1.中高龄独居老人特征描述

大连市甘井子区196 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中,70-79 岁的中龄独居老人共有116人,占总数的59.2%,80岁及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80人,占40.8%。男性中高龄独居老人61名,占总数的31.1%,女性中高龄独居老人135 名,占总数的68.9%。从未结婚的有7人,初婚有配偶的21人,再婚有配偶的2人,离婚的有4名,丧偶的人数最多为162名,占总数的82.7%。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39名,占19.9%,小学文化的有79名,占40.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79人,占总数的39.8%。

(1)基本情况。中高龄独居老人拥有孩子的平均数2.65个,拥有儿子的平均数大于女儿的平均数,孩子的居住距离普遍较近,84.2%的独居老人与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绝大多数中高龄独居老人因为能自理,不想影响子女而选择独居,家庭关系良好。

(2)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中高龄独居老人中91.8%享有养老保险待遇,86.2%的独居老人依赖养老金生存。但养老金水平过低。按月收入情况看,低于大连市2013年度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水平的有118人,占60.2%。由于独居老人支出项中178人的衣食住行花费为主要支出项,根据恩格尔系数推知,甘井子区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经济水平较低。

(3)健康状况一般。91.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患有疾病,数量在一种以上,以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为主,并随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87.8%。大部分中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达到良好水平,但依然17.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常感到生活没有目的,18.4%中高龄独居老人常感到孤独。其他方面,90.3%的中高龄独居老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81人坚持体育锻炼健身。

(4)自理能力一般。196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中,44.90%没有能力完成基本生活,照护需求量比较大;130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主要依赖自己的亲属照顾,其中依靠子女最多,而儿子、女儿在对老年人的照护中没有很大差别。由此看出“养儿防老”,以儿子为主要照顾者的传统观念已得到转变。其他方式的照护,比如,钟点工、全天保姆相对较少。由此可见,独居老人的养老方式还是以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中的亲属照护方式为主。

(5)社会参与能力弱。所调查的中高龄独居老人中,活动参与能力普遍较弱,仅有33.7%的独居老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例如,老年活动室或老年学校活动项目等,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参与率则更低,仅有9人,占4.6%。

2.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分析

所调查的196名中高龄独居老人中,曾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社区提供养老照顾,包括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三种方式的仅14人,占7.1%。对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周左右全托服务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的供给与需求调查,如表1所示:

以上数据表明,社区养老模式在所能提供的养老方式上的供需不平衡,供给严重不足,需求量普遍较大,供给数量超过实际接受社区养老服务数量,使用率不高。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供给量最小,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供给量最大,老人日间服务中心次之;一周左右的全托服务需求量最小,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的需求量相差不多,需求都比较大,以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需求为最大量。

三、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中问题分析

1.社区养老资金供给不足

由于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中高龄独居老人对社区养老的需求日渐强烈。目前,社区所能提供的养老方式和供给情况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主要体现为数量上的供需失衡。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包括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有限等多方面,但归结为一点,则主要是因为社区养老资金的供给不足。中高龄独居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在他们年老时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各级财政在养老问题尤其是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财政投入,不利于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长期的资金匮乏、来源少、数量低导致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进程缓慢,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对等。

2.社区专业养老队伍数量较少

社区专业养老队伍主要包括三大层次。一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大多以文化程度较低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退休后再工作的人员为主,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养老培训,缺乏专业的老年服务知识与技巧;二是社区专业养老工作者:大多以文化程度较高,专门接受过培训或在大学主修或辅修过相关课程的工作人员;三是志愿者队伍,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从目前的社区养老队伍中发现,第一类养老工作者较多,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差,不能满足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质量并不高。第二类和第三类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培训项目数量较少,培训质量较低,培训效果较差,接受过养老知识和技巧等培训的人员少,懂得并会实际运用的人员更少;大学现有学科中,有关社区服务或社区养老比例较低。目前,社会中有较高层次专业养老素养的人员相对缺失;由于志愿者养老服务是无偿、非营利性的,在服务的连续性上、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没有组织形成不了一定的规模,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保证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

3.社区养老资源整合不均

由于老龄化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社区作为除家庭以外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养老功能逐渐增强。近年来,由于养老工作的不断下移,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设要求,需要社区进行整合与完善,逐步建设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养老设施。但是,由于养老资源缺少一定的平衡性和全面的协调性,不同程度上出现养老资源的浪费。比如,养老资源重复建设、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资源空置现象等。同时由于不同社区对于养老问题的理解不同,使得养老资源的建设水平不同,服务质量上也千差万别,对现有养老资源的使用率则更低,都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和服务的质量,使得养老资源整合不均,缺乏有效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高龄独居老人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

1.拓宽多渠道社区养老资金供给

我国GDP水平较高,但人均收入水平不均,老龄化问题出现在社会并不发达的阶段,政府的财政支出不能保证现有养老需求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动员拓展养老资金的供给。首先,政府财政能力的不足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养老财政支出上的免除或减少。由于中高龄独居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政府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政府应在现有财政基础上,以不低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速度划拨专项养老资金,增加养老的财政支出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次,社区应根据本社区自身特色,做好养老预算,合理分配收入与支出,从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经济来源,逐渐扩展到其他渠道,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现社区养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例如,争取社会捐助补充社区养老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社区养老设施,通过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实现互惠共赢等。最后,社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养老服务项目,收取一定的费用弥补养老资金的缺口,并将所得收入运用在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建设上。

2.提高社区专业养老队伍服务水平

现代人力资源将人定义为最重要的资源。在社区养老建设中,具有专业养老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资源。在养老需求不断的扩大化、特殊化、高层次化的发展趋势下,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养老专业服务水平。首先,对现有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进行养老专业培训,比如,利用现有高校社会保障或社会学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养老知识培训,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兵的养老实践技巧培训等;推行培训上岗、择优上岗等竞争机制;实施高专业知识、高专业技能、高服务质量,高收入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其次,积极引入高校社会学或社会保障学及其他专业的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提升社区养老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现人力资源的协调供给,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数量的规模性、服务的长效性、运行的可行性和效果的良好性等。

3.提升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率

社区对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资源供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总体不足。在现有供给水平上,实现社区养老资金的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中高龄独居老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子女要赡养老人,但现实条件下,这种文化传统正逐渐受到挑战。中高龄独居老人的观念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应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动员让中高龄独居老人了解并接受社区养老,以此提升社区养老资源的使用率。其次,政府应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各社区根据本社区的人口结构和养老需求特点,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养老服务,摒弃人云亦云的养老资源建设理念。从本社区中高龄独居老人的现实养老需求出发,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最后,社区之间应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养老设施资源的整合,实现联动互利互惠,相互学习与补充,以此提升社区养老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更高的利用率。

随着中高龄独居老人数量的不断增长,社区养老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中高龄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最优途径。中高龄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相较一般老年人有一定区别,虽然目前针对中高龄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少,但从长远看,以特殊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养老问题研究将会逐渐增加,养老水平也必将会有所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静, 席淑华, 朱丽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 23-25.

[2] 彭亮, 王裔艳. 上海高龄独居老人研究[J]. 南方人口, 2011(5).

[3] 李军松, 李小凤. 多元化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J]. 党政干部论坛, 2014(8): 33-36.

[4] 颜秉秋, 高晓路. 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 地理研究,2013, 32(007): 1269-1279.

[5] 李洪心, 李巍. 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13, 26(12): 18-22.

[6] 张昱乾. 提高农村养老满意度的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荣成市某地的调查分析[J].中国财政, 2013(24): 49-50.

[7] 许爱花.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7(3): 108-111.

[8] 秦桂娟. 构建依托社区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7(4): 17-19.

[9] 陈永生. 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6): 45-49.

[10] Butler I. A code of ethics for 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research[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2, 32(2): 239-248.

[11] 孙雯, 庄海茹. 城市独居老人照顾需求与社区照顾模式探究——以长春市绿园区某街道为例[J]. 现代交际: 下半月, 2014(7): 1-2.

[12] Sharkey P, Campling J. The essentials of community care[M]. Palgrave Macmillan,2007.

[13] 姜勤, 高健. 天津市社区老人休闲生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工作, 2014(5).

[14] 朱凤丽, 张祎, 司圣翠等. 转型社区独居老人生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合肥市新站区文忠苑社区为例[J].

[15] 周爱玲, 石硪硪.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 中国农机化, 2012(3): 196-2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编号:12&ZD212)大连调查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