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如何营造博物馆良好课堂氛围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74次
  • 评分4
  • 69
  • 0

徐丽

摘要: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民俗馆连续举办六年“我是小小传承人”夏令营活动,2014年新增了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授课环节。本文作者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如何营造博物馆夏令营良好课堂氛围,提出几点想法,以下将逐条进行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博物馆;夏令营;课堂氛围

一、“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概述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南京市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营造未成年人自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之民俗馆2009年暑期开始创办了“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该夏令营活动以馆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邀请了常驻民俗馆的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手工布艺、彩扎工艺、手绘葫芦、泥塑、中国结)代表性传承人为授课老师。在夏令营的课堂上,由传承人老师对营员们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手把手地教授技艺,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一幅幅自己的个人作品。最后,再对营员制作的作品进行评选,并举行展览和颁奖仪式。

从第一届的不到100名学生、仅民俗馆周边几个学校参加,到2014年近1000名营员,涵盖南京全市所有的区县,甚至还有来南京旅游度假的外地、外国孩子慕名前来参加。报名人数爆满后,还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咨询。这些都说明“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是充分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的。

在活动中,很多家长对老师说,谢谢你们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有的家长向老师咨询能不能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学习班,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这一建议,2014年被采纳,夏令营教学内容新增了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授课环节。通过先理论学习,再到实践操作,从接触传统文化到触碰市井生活,老师们努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教案生动,课堂更具吸引力

理论授课对具体承办夏令营工作的社会教育部讲解员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讲解员经常给来馆参观的未成年人讲解,他们虽然了解孩子们的特性,但从未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上过课。经过集体商议后,大家决定先从教案编写入手。

面向未成年人这样的服务对象,教案编写人员首先向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家长征求意见,根据未成年人群体活泼好动的特点,教案以轻松、明快的笔调编写。成稿之后,为确保博物馆官方教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特意向夏令营授课传承人征询修改意见。教案定稿后,制作成融图像、视频为一体的幻灯片,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未成年人喜爱的热点事件、热门动画片元素,使得整个PPT理论教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夏令营授课更具吸引力。

三、微笑拉近距离,激活营员思维,带给课堂生机

教案制作完后,很快迎来前来参加博物馆夏令营的营员们。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往往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当他们踏进博物馆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博物馆周围环境以及讲解员都充满了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关闭了他们的嘴巴。为了尽快消除这种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让孩子的思维进入授课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亲近孩子。因此,授课一开始,老师首先将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世界通用语言,如一股清凉的风,吹去心中的不快;如一道灿烂的阳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好心情。老师微笑着在教室里与营员们交朋友,与他们交流平时生活中的趣事,进而引导、鼓励他们把亲身经历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渐渐地,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他们也敢于说话了。带着这样一份好心情,夏令营课堂上思维碰撞,趣味横生,掌声不断。微笑给课堂带来生机,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片欢声笑语。

来参加夏令营的营员基本上都是特别好动的10 岁左右孩子。有时已上课了,他们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那帮没静下心来的同学,一开始,老师真是手足无措。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营员们为什么知道上课了,还在教室里大声喧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在博物馆上课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于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温和的劝解,师生之间的小问题很快化解。

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性内向、胆小、腼腆的孩子,当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参与讨论时,老师送去一个真诚的微笑,耐心地给予提示或启发,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真诚是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微笑能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微笑与真诚是爱的使者,可以架起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相互信赖的桥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一旦被掌握,就会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

四、激情让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在夏令营的课堂上看到一张张稚气的小脸,老师总是希望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动”起来,让自己的这份激情与孩子们产生情感的共鸣,燃起他们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无穷潜能唤起他们大胆的思考和创造。在上“彩扎工艺”理论知识课时,老师将彩扎风筝带进课堂,让小营员近距离接触,并带他们到室外放飞风筝,用热情唤起学生们的激情,唤起营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心动。看到孩子们愉快地放飞风筝,聆听他们纯真的童言无忌,那份激情被燃烧得更旺了。这份激情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夏令营里的传统文化教学充满活力,继而带动孩子们真正走进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健康的夏令营课堂氛围离不开孩子们的积极投入,他们的积极投入离不开老师的鼓励。鼓励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催化剂。课堂上积极鼓励大家善思多问,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希望能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老师准备了一些剪纸、布艺、泥塑等小工艺品作为奖品,每当同学们发言有新意、有独特见解时,及时给予评价,颁发奖品。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营造出和谐、热情的课堂气氛。

五、培养营员兴趣,个个争做“小小传承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夏令营课堂教学中,将寓教于乐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贫乏,知识面也较狭窄。在教学中以熟悉的事物为出发点,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充分运用实物、视频、录音等教学手段创设和渲染情景气氛,让学生各个感官都动起来,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觉,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手绘葫芦》时,就准备了动画片《葫芦娃》中葫芦生长的视频,营员们看得津津有味,在快乐欣赏的同时,记忆下了葫芦的自然生长过程,这比在课堂上诵读十遍都更让人难以忘记。孩子们兴趣高涨之时,在接下来的实践课程中,认真学习,开启了一段“小小传承人”之旅。

未成年人,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校课本教育,更需要广博的视野,灵动的创新精神,丰富的实践能力,多元的人文情怀,善于合作以及阳光自信的品格……这就需要教育向深层次发展,不光是学校中、课本上的教育,更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形式作支撑。因此,走进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的“第二课堂”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益在当前,功在千秋。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之民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