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牛津大学导师制及其对我国硕博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启示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07次
  • 评分4
  • 97
  • 0

杜芳 王松岩 陈宏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趋势下,还需要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的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可以给我们借鉴。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可以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牛津大学;导师制;教育管理;启示

一、硕博留学生快速发展的现状

根据《2013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创历史新高,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留学生占在读学生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国际一流大学的不可忽视的指标。

“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这所大学中外国留学生所占学生的比例,特别是外国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例。”[“1] 目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的阶段。”[2]随着招生力度的加大,来华留学生数量还会继续攀升。对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可以趋同化管理,但趋同不是相同,在对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趋同化趋势下,还需要对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硕博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国际硕博学生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学校声誉的筹码之一,是吸引留学生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国留学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对许多学生进行大堂授课讲授、学生记笔记、定期考试的方式,简单易行。进行论文写作时,学生提供原稿,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照单修改。这种教学和指导模式起源于教师以及图书资料极其缺乏且昂贵的年代,但一直延续到现在。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趋势不相适应,尤其是不适合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学习基础不同、语言文化有障碍的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跨文化柔性管理[3],留学生因文化背景的骤变、语言的障碍、专业学习遇到的挫折等,身心会产生各种不适,影响正常的留学学习生活。如何解决留学生日常生活教育与业务教育相分离的现象,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三、牛津大学导师制

牛津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办学历史近900年。因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众多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涌现出的一批批科学大师、治国栋梁,为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享誉世界。这一切的背后与其优秀的办学传统和人才培养模式,宽松而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尤其是坚持了700多年的学生导师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导师制已成为牛津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甚至有学者认为“牛津的学生被导师的烟枪熏出真学问来”,近年来出版的有关牛津大学的教学制度的书中都屡屡提及导师制。[5]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 世纪。但是直至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的导师只是私人导师,不被认为是学院的正式教师。导师的教学只是学院正常教学的补充。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之后,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牛津大学导师制开始建成,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概括来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

研究生的导师称Super Visor。导师是学生所选择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品德,布置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学生在开学期间每周至少到自己的导师那里去一次,进行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在对学生实施学术指导前,如果是文科生首先会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要求他写出读书报告。学生按时去见导师,把报告交给老师,师生一起讨论、评价。导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报告,检查和了解学生对所读书籍的消化和理解程度,有没有创新,行文如何,最后作一些点评,然后建议学生去看指定的书籍,去听指定的学术演讲。理、工、医科的学生,需要将必修课学习情况、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汇报给导师,让导师为自己做指导做周论文,学生在准备周论文的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会如何独立地搜集资料,筛选、加工和准确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何质疑、如何讨论、如何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也涉及道德、经济等多个方面。

四、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牛津大学明确学生的课业品性均由导师负其全责,也就是所谓的既教书又育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用西方学者马勒的话来讲,导师“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学生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6]牛津大学的做法恰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吻合。导师的主要任务不在课堂讲授,而在个别指导。导师不急功近利,而贵在启发学生思想。实施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共同探究,这是一种典型的“合作探讨式”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不仅是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的阐释,还包括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教和学是两个行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或者说,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的信息进行积极组合、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一知识组合的主要条件就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广泛参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充分验证了上述理论。

五、创造性地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

把牛津导师制度形象地介绍给中国大众的,是在中国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钱锺书在其笔下《围城》中描述道:“兄弟从英国回来。在英国的时候,和有关专家学者讨论过有关导师制的问题。……在导师制讨论会上,部视学先讲了十分钟冠冕堂皇的话,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6] 林语堂先生在《话牛津》中讲:愿意用功的人,也可以用功,有书可看,有学者可朝夕磋磨,有他们所私淑的导师每星期一次向他聊天谈学——这便是牛津的大学教育。[7]

中国完全照搬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也不现实,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借鉴和使用。

1.形式创新

时间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牛津大学的导师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个星期一次,一对一地在导师指定的地点进行。我国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可以改为一个导师两个星期一次与4-5名学生在教室完成。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近年来,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经济原因,牛津的一对一授课也渐渐趋同于美国的小型讨论班,而且几年前的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授课制度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8]

地点上,在牛津,师生相聚一堂,或在教室相对论学、思辨,可共处茶点小饮之处或共处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释疑解惑。我国由于教学的秩序性、餐饮之地的嘈杂性,建议还是把地点定于教室。

2.内容创新

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制度等等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导师制除解答学生学业外,还应指导学生个人品行、学问修养,解答学生跨文化障碍产生的个人问题。这样一来,新的导师制给了学生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个别指导中差缺补漏,因材施教;二是通过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学生独特能力和想法,让其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教”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从教中有所“学”,把握住学术前沿及发展方向;三是认真指导学生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跨文化障碍,让其了解中国文化,亲华友华。

3.制度创新

为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以及强调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把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指导,以课程的形式列入培养计划,给导师记工作量,给学生换算成每学期2学分。没完成该门功课者不能升级毕业。

借鉴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建立一种新型的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新型的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新型的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导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导师关注外国留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对他们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地教育和指导。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师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施启迪诱发式教育,关注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及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从而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7):48.

[2]赵万霞,辛暖,赵伟.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41.

[3] 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8, p.2.

[4]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编入.巴黎的麟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5] Will G.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Oxford: Pregamon Press, 1968,p. 571 in C.E. Mallet,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odernOxford,London:Methuen,1927,iii.

[6] 钱锺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 林语堂.话牛津.林语堂文集(第九卷-散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8] James Clark,“The Oxford Tutorial from theStudents’Perspective”in The Oxford Tutorial,ed. David Palfreyman, Blackwell’s, 2001, pp.105-10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教改基金项目DUT201450《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硕博国际学生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