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81次
  • 评分4
  • 19
  • 0

王春阳

摘要:河南省形势严峻,急需通过科学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及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文明;特殊性;策略

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转型,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传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式已不适应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代区域规划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1]因此,认真分析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复杂背景和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规律,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特殊性

1.严峻的外部环境

环境问题正在国际化,“环境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环境因素已不仅是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更是重大的外交问题。”[2]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采用“环境殖民主义”、“环境侵略”等策略将本国的生态矛盾转嫁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摆出“气候霸权主义”姿态,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为名,推进贸易保护主义。以巩固并强化自己在全球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优势地位,从而达到制约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发展,维持霸权地位的目的。我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生态问题。河南省在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把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手段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累积的生态矛盾,还要承担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转嫁过来的生态问题。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双重压力影响到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难度。

2.复杂的内部环境

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主要表现为高资源消耗型加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低。同时,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万元生产总值的水耗和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导致河南省长期累积的一些环境资源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河南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支撑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升高,他们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要,开始以挑剔的心态面对生活质量、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同时,环境问题与河南省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许多问题相互穿插、相互强化,如果不及时疏导和处理,生态问题将有可能从局部管理问题上升为全局性大问题。比如,许多群众会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放大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现象,从而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扩大化。

3.有限的政策环境

当前,河南省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增强经济社会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河南省政府采取各种政策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于公平正义正逐渐成为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支撑点,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者之间,河南省政府的注意力正在逐渐向后者侧重。同时,日益加剧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国家间的竞争,在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汇率体系、国际产业分工等方面,中国还要考虑全球平衡问题。而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整体上看,河南省政府在制定生态建设政策时,必须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民生就业、社会公平、国际资本、环境保护、世界贸易等多种因素中寻找平衡点。此外,随着市场化初期的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河南省要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仅采取防守型战略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进攻战略,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多重政策目标下生态建设问题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抬高河南省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门槛。尤其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具有优先性,某种程度上还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矛盾。比如,短期经济利益、民生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因此,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多重因素导致的政策框架下探求可行的发展路径。

4.紧张的资源环境

据《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统计,由于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比较低,河南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矛盾比较突出。一是河南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消耗67.1%、天然气储量消耗53.4%,铝土矿只够开采10年,而煤矿储采比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河南省水资源缺乏,地域与年际分布不均衡。据统计,河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已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1700立方米警戒红线。目前,许多地区地下水供水源已处于满负荷,甚至超采状态。三是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很重,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与之相对应当是,河南省的土地开发程度却很高,可供使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河南土地的人口承载压力日益增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力随之增加。四是河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总体上比较高,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从2009 年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看,河南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含农业源)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2位、第8位和第5位。五是河南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20%以上地表水河段的水质被评定为劣质V类,全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21%,由矿产开采引起的生态破坏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医疗废物、其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六是河南省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质、气象、生物、水文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损失每年平均达30~40亿元,受灾最重的年份损失甚至高达80亿元以上。

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应对策略

1.科学评估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一是构建常态化的分析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分析和评估,对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禀赋进行客观分析,对河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现状、问题与成因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河南省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针对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类分级评估,并对各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科学测算。二是对三条红线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设置河南省的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发挥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屏障。针对资源环境容量超负荷区域,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科学设置自然资源使用红线,有效控制矿产、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红线,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三是依托河南省各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河南省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对各地区资源环境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将有限环境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领域上,将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运用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行业和区域,引导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达到时间上持续发展、空间上协调发展。

2.构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河南省政府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在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促进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还要把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工作成绩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尝试实行具有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生态经济、生态保障、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和生态发展等内容。一是生态经济指标,着眼于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包括人均绿色GDP、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值、循环经济比例、生态产业比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二是生态保障指标,主要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社会安全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市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及制度状况,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环境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站总数。三是生态承载力指标,主要从资源消耗、人均资源占有、污染物排放程度、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生态与资源承载力状况,包括单位GDP的能耗(电耗、水耗)、人均资源量(水、耕地、林地、矿产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四是生态环境指标,主要从资源禀赋、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生态环境及环境保护状况,包括煤炭、水等资源储量占全国比重、省会和中心城市全年API优良率、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各类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等。五是生态发展指标,主要从教育、经费投入、公众满意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潜力及公共文化的状况,包括高层次人才的比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等。

3.构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制定和完善节约资源、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专项立法。积极制定和研究有关法律法规,有效遏制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有效控制农用地膜和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养殖畜禽造成的污染,有效防控农村的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染。因地制宜,加快研究和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完善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税费制度。针对河南省资源税收、环境税收、碳税以及循环补贴、生态补偿、低碳补助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健全林权、水权、地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产权制度。三是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增强河南省环境质量检测、生态功能检测、环境标准监管、产业准入监管和污染排放监控。完善生态建设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河南省各地区要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情况、河流水质等信息,进一步加大企业环保失信信息的共享力度,建立企业环保信用“黑名单”数据库。四是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研究和建立河南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制度,针对未达到污染排放目标、环境质量目标、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责任者,要对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追根溯源,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推行严格的赔偿制度,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它的持续发展动力源于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3]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公民生态意识。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部署中深入推进,广泛开展“全国低碳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河南生态日”等生态文化活动。不断进行河南省环境脆弱、资源短缺的省情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节约每一粒粮、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二是在全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厉行节约,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引导和规范全省绿色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畅通全省绿色产品的流通渠道。不断扩大环保、节能、低碳的绿色产品消费理念,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采用价格等手段引导和调节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三是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作用,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环境执法、环境影响评价、重大环境政策及规划制定、环境地方立法等方面增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及时公开生态环境信息,提高环境执法和决策的民意基础,全面落实人民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通过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白杨,黄宇驰,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N].生态学报,2011.31(20):6295.

[2]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4.

[3]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0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