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71次
  • 评分4
  • 36
  • 0

张海燕 孙强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小到团结班级成员,增强班级凝聚力,大到关系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命运。因此,学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一批批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大学生,是时代的需求、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必然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

一、当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状况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而作为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最能体现几千年以来中华儿女的意志传承,也是这一精神的价值所在。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大学生民族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内容”的调查中,有近六成的人选择的是“追求真理”,有40%以上的人选择的是“自强精神”,仅有不到20%的人选择“爱国主义”。这不能不说是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不到位,说明当今社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还不够。以前印象中的愤青是因为拥有理想,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社会有不得不发泄的愤怒;而现在网络上出现的愤青,他们只是愤怒地运用着个人的观念,来嘲笑怒骂社会的现状。无论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愤青,多是带有消极的情绪和极端的思想,爱国的方式令人无法认同。由此而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我国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1.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行为的作用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讲,民族精神对其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学习方面,一名大学生知道自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他所具有的动力和精神就会散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包括刻苦钻研、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其次是行为上的影响,当一个大学生懂得“民主、民权、民生”时,他内心所发出的正能量就会促使他做很多有益的事情,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己的行动维护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小到每个人在自己的班级里相互团结、彼此互助,为学校的建设尽心竭力、贡献力量;大到同社会邪恶势力、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社会安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等。当我们的大学生获得民族精神的滋养,体现出民族自豪感,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就有了希望。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更是保障我国长期统一和稳定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很难想象有着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能安定团结,不断发展。当代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引导大学生以维护中华民族和平稳定为己任,从自身出发,一点一滴做起,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爱,转化成报效祖国、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民族精神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李小龙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个传奇,可称得上是中国武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偶像。李小龙在武术和影视上的成功,创造了一个既属于他个人又属于中国武术的辉煌时代,如今李小龙已经成为了“中国功夫”的代名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坚忍不拔的意志,敏而好学的精神,必胜的信念”是李小龙的成功经验,更是民族精神在李小龙身上淋淋尽致的体现。为了民族大义,李小龙不惜和导演动手,在西雅图赢得比赛之后,李小龙向世界喊出了“我是中国人”的口号。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李小龙不断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所以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学习李小龙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正义感和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向心力。

3.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青年时期正是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端正价值观,就很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失范或失序现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从根本上认同民族精神,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凡意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旗帜,大学生是青年中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主体,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的高低反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民族精神培养的水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心,对民族的义务,体现大学生历史使命和人生价值的主要表现,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传播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一定要教育和培育当代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这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和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自身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是最积极、最富有生气的力量,最富于创新精神,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实现民族复兴责无旁贷。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向着“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努力。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要在各自承担的角色和岗位上刻苦锻炼、顽强拼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广大大学生应自觉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地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在充满挑战和大有希望的新世纪,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懈努力,是人生的正确选择。

三、民族复兴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途径

1.高校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伟大任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高昂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是高校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首先,改进和变更传统授课方式。如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通过直观直接的教育形式,挖掘、激发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

结合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开展以爱国、理想、成才、创业、奉献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不断增强其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其次,解放大学生的传统思想,鼓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跟形势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努力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与应用。高校应把民族精神创新工作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供新时期民族精神培养的温床,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机制,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青年人才。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

大学校园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上的追求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各项高校的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更能起到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目的。比如,通过举办人文知识讲座、高雅艺术的引进等,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提升审美格调和情感;利用专题讲座、文化节、科技节以及各种形式的比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唤起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民族精神得到培育;通过组织大学生了解名人成功史,在活动场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观,在教室、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的画像和警句等来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精神氛围,形成独有的校园人文景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重视互联网的育人效用,趋利避害有效利用网络,广泛宣传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民族精神,创建大学生网络上的精神家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具有接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应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思想上的认同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实际生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使其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力舞台,让民族精神凭借这一平台融入大学生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宋志明.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2]刘诚.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3]张金凤.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6).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L13AZS004)]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