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改革中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69次
  • 评分4
  • 59
  • 0

秦浩然 李利人

摘要: 社会公平正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并不断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事业的发展。本文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展开,着重分析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经济领域、社会保障领域以及教育领域内存在的一些有失公平正义的现象,并依此提出解决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改革社会的公平正义覆盖范围及内涵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它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正义的认识

公平,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与各种利益相关的一个概念。马克思说:“唯物史观的创立始于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和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等苦恼疑问的思考,对人的活动动机背后物质动因的追寻,以及对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的考察[1]”。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深刻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中的种种赤裸裸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及原因,揭露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上的公平的脱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公平正义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公平正义内容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制度,深刻剖析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领域内的社会不公现象,并揭露了其本质,重视经济平等在公平正义体系中的作用,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阐述了他的公平正义思想,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这里,没有阶级和剥削,生产资料社会共同占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本身已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因此,生产劳动就以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人们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公平正义的衡量标准

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之中的公平正义,其评判的标准亦不相同。马克思指出,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公平正义不具有永恒的历史正确性,它来源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也必定伴随经济生活的发展而相应的变化。“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无条件的公平正义。不同的阶级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理解亦不相同。人们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公平观,运用自己的公平观去衡量现存的经济关系。例如,等价交换原则是经济领域内体现的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从事市场经济活动中需遵守的公平竞争,防止非正当的垄断和价格竞争。社会领域内的公平正义主要是指人们生存的基本权利和参与政治活动选举上所体现的公平性,是一种相对公平,所以不能把经济领域的公平原则简单的套用在社会领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公平正义置于具体领域内更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充分体现了大力提高和发展生产力对人们生活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是实现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的根本途径。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实行社会生产关系的合理化调整或变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剥削和压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增长与供应极度短缺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但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涌现,贫富差距扩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问题日益突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为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是为了实现“中国梦”。

1.经济领域内的不公平

经济领域内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贫富差距若任其发展,必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经济和和政治挑战之一。

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5,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是收入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是收入比较平均,在0.3-0.4之间是收入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是收入差距较大,在0.5以上则是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断二代”等新词,暗中锁定了社会资源分配的新圈子,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制度,机会不公平,使得越有钱的人越容易挣到钱。

2.社会保障领域的不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面临的一项内容,对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当前的情况来,我国的社会保障领域问题较多:第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实行的比较好,在许多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小城市、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贫困者、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口、农民工群体所受到的社会保障却非常有限。第二,社会保障管理上的混乱引起的社会不公现象。据报道,某些城市领取救济金的人中往往有一些是戴着金首饰、穿着高档名牌服饰、开着高端轿车的。相反,许多生活真正困难的人却领不到社会保障金。第三,迄今为止,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全国总工会今年对失业工人的调查发现,美国人领取的失业救济金为$450美元一个星期,合计$1800 美元一个月,折算人民币12000元。以中国人均年薪10800人民币计算。美国人一个月的失业救济金比一个中国人一年收入略高。

3.教育资源领域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就是指教育的公正与平等,是以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或规范对教育领域内的平等状况所做的一个推断与衡量,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表现。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新一轮教育改革在高考加分政策上已做出调整。比如,多个省份对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并降低分值,有的地区对奥赛获奖者剔除保送行列。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在高考加分项目里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这有助于建立透明、公正的平台。虽然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我们不断地出台新政策力求向公平靠近,也取得了一些改善,但是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的特殊国情,人口及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依然存在不公现象,地域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性别差异的问题依然很突出。

三、构筑我国公平正义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中平等的参与、平等的竞争、平等的发展、平等的享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第一次将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提到贯穿现代化过程始终的极高位置。我们已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到了必须去碰触一些顽强的利益集团,来巩固所取得的成果。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这几个方面的公平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是一个完整公平正义的框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只有人民都享有了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权利,只有人民都拥有了公平的发展机会,只有人民都处于公平、理性的社会运行规则中,只有人民都能获得与其自身劳动和贡献相当的物质财富时,我们才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中得到自由的发展。

2.建立健全、完善、公平的司法保障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形式与实质相一致的公平社会,即所建立的法制必须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公民,而这些法制本身都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只有在这样的保障制度下,我们才能够切实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事业全面实现。

3.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力投入,才能使持有农民户口的入城打工的人群享受到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改善教育领域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逐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同时,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系,过分追求效率势必影响社会公平,而一味强调绝对公平则必定有碍于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因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正确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平既是一个前提又是一个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促进效率,任何为了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必须是以社会公正为前提和目标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6-3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