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与开放式办学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24次
  • 评分4
  • 68
  • 0

摘要:面临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和生源危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采用开放式办学模式,办出特色,走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此,特别需要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措施和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上做好准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开放式办学

根据2013 年7 月3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这里的地方普通高校是指隶属于省级行政教育主管机构,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主要承担为地方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服务职责的地方本科院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1171所,包含独立学院)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1055 所)的61.3%。截止2010年底,新建本科院校共有271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下同)的34.22%,在校生规模达到365万人,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总数的30.49%。可见,无论从院校数量,还是从在校生规模等指标方面来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发展的主力军,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占据了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育规模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连年垫底、差强人意的毕业生就业难题凸显出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整体结构中的尴尬地位和局促状态。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毕业生市场意识不清、个人定位不准、“高不成、低不就”等个人主观认识问题,更有地方本科院校角色混乱、定位模糊、制度僵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节等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困境以谋求长远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在于:科学定位,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开放式办学,走合作化培养模式。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社会意义

1.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1999年后由原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甚至由成人高校或中专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大干快上,升本建院以后,必然面临对未来发展道路和角色定位的思考和选择。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角度来看,无论从硬件角度来看,还是在软件方面,特别是理论研究的文化氛围、历史积淀与人才贮备等方面,与理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对于升本建院才短短几年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不顾自身资源条件的局限性而盲目走理论研究型发展之路,在与传统理论研究型大学的竞争中只会自取其辱。脚踏实地、因地制宜,走实践应用型发展道路就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不二选择。

2.是学生安身立命社会化生存的必然要求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以商品的质量为基础,并受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影响。大学毕业生就是高等院校的“商品”,同样适用于市场营销相关理论。近些年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特别不理想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质量水平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体上来看是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的集中反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与传统理论型高校的毕业生相比缺乏其理论的深度和系统,与职业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又缺乏其实践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职场竞争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为提升自身职场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夯实理论基础,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突出契合社会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瞄准社会职业定位。

3.是国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其人才总量中既有潜心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科研人才,更有大批从事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实践型劳动者或产业工人,而且其两种类型人才的数量比例大体保持在2:8左右,同时其人才技能结构与能力水平与其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基本吻合,有力支撑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强力发展。而反观我国,近些年来日趋凸显和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同时并存,找不到工作和招不到人同时恶化非常明显地显示出我国到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和背反。所以,对于担负高素质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向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主导的应用型发展模式,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转型升级,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道路,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华丽转身,必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型不啻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其中,既有对既有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冲突与抵触,更涉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等有关各方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1.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

受制于“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等级观念,我国社会公众认为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金领”阶层才是社会成功人士的标志,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上层次,而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阶层则被认为是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较低层次的。受此观念影响,尽管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之初在发展定位方面根据自身在全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和资源禀赋特点,审时度势,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培养适宜人才方面。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教师乃至学校的管理者对此定位的不同认识。他们习惯性认为服务地方就是自缚手脚,限制了自身的蓬勃发展,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则更是自甘堕落,将自己贬低为与职业院校等同的层次而“有辱斯文”。由于转变思维观念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走应用型发展道路流于形式化、口号化,不能落到实处,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转变思想观念,把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的思想观念真正统一到向应用型发展道路转型上来,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紧迫也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任务与挑战。

2.既有培养模式的惯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秉承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选择上往往定位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重学轻术”非常明显,过度强调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识记和要求,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素养的培育,即使如需要开设大量试验课程的理工科专业所开设试验也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很少有研究型、创造性试验课程的开设。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更是缺乏试验实训课程的资源保障和制度安排,甚至不少人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开展试验实训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明确,更谈不上有效支持了。

3.应用型师资力量的匮乏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总体比较薄弱,特别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深厚的实践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构成来看,除了部分原专科层面延续下来的人员之外,主要就是近几年来新招聘的从高校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特别是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逐步把招聘门槛提升到博士乃至“985”博士或“海归博士”。尽管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理论层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从学校到学校的人才发展路径也直接导致新进高校教师缺乏社会实践工作历练,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特点、规格要求及演变趋势的深刻理解和清晰把握,进而难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准确调整和安排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就无法把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目标导向了。“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成功转型的瓶颈性问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根据日前明确的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而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今年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尽管改革的具体细节尚未可知,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职业化发展道路的方向已非常明确。目前,摆在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选择已不是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发展方向之争,而是在实践应用型发展道路目标已经明确下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转型部署。尽管具体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但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来看,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开放型办学、走合作化培养模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顺利转型的最佳路径。具体来说,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摆正位置,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应用型转型的必然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如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肇始于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大解放一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开放性办学的职业化应用型发展道路成功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同样是彻底解放和统一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即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总体部署,根据学校自身比较优势摆正自身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中的合理位置,突出办学特色,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集中统一于实践应用型发展道路上来。可以说,思想认识的统一程度直接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成败与否。为此,特别需要加强学习。要加强全员、全方位的学习讨论,既要加强教职工的学习,也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既要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文件精神和重大部署,学习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也要学习和了解学校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和讨论,也要加强实践经验的考察学习;既要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也要加强和学校所在区域各政府部门、厂矿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的联系。通过学习,有利于推动教职员工跳出“孤芳自赏、闭关自守”的藩篱,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提升对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责任感和意识水平,增强对学校应用型转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认同感。

2.明确措施,因地制宜,逐步落实开放式办学发展模式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各国教育事业的革新与发展。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化、文本化和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学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就需要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将学校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有机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宜适格的应用型人才。如我们济宁学院,地处鲁西南地区,生源结构也以济宁、枣庄、临沂等鲁西南地区为主,学生毕业后就业也以回家乡就业为主。同时,我省正大力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强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五大支撑,推动我省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这既为我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要以构建我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为指导,以服务于鲁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结合我校实际和鲁西南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规格质量的要求,明确措施,因地制宜,推动我校向开放式办学模式转型。

3.外联内养,以内为主,构建“双师型”师资人才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职业化发展道路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鉴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的现状,有必要以“外联内养、以内为主”为原则,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外联”,就是要积极加强外部联系合作,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聘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的专家与业务技术能手来校讲学或开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有利于有效利用既有的“外脑”资源弥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严重短缺的不足,也有利于对在职教师造成转型压力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要“内养”,即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引导在职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推动教师由理论研究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转变。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职教师对于向“双师型”转型,提升自身实践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消极抵触情绪,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无动力更无压力,任凭领导喊破嗓子我自归然不动。为此,有必要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评奖等教学管理诸方面特别是在职称职级评聘方面彻底转变“科研独大”的不利局面,逐步强化和提升教师实践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和占比,引导教师主动向“双师型”转变。同时,在推动在职教师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各项具体措施的过程管理和跟踪调查,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或浑水摸鱼等不良现象。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就全面深化改革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所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改革重在实干、要讲真话、做实事、重实效,对于我们济宁学院这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走职业教育发展之方向目标已非常明确,应用型培养模式和开放式办学之路也已势在必行,当务之急就是要统一思想、制定方案、明确措施、扎实落实。荀子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革贵在践行于实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2]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3]董建春.试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基金项目】2012 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经济转型期高校专任教师职业化培育机制研究”( 12-ZZ-JY-03)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经济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