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先富后富”语域内的分层变迁与路径说批评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41次
  • 评分4
  • 96
  • 0

王笑

摘要:“先富后富”自改革开放伊始就饱受争议,其语域的发展经历了对“共贫”论反驳、路径演绎,及“路径”说阐发三个阶段。但在贫富差距拉大与社会分层固化的现实语境下,无法消除其与贫富分化现实的关联。中国的分层结构与分层模式,发生了政治分层到经济分化,经济分化到经济分层,经济分层到社会分层三个阶段的变化。“路径”说违背了社会分层发展的机制,“先富后富”的理论发展需要针对社会分层现实,完成由路径向现实基调的转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先富后富;社会分层;贫富分化

1978年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开始实行一套全新的改革开放政策。到了21世纪新时期,随着中国各方面改革的不断展开与社会多层面剧烈的变迁,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会群体本身和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富后富”自改革开放伊始就饱受争议,乃至在大众媒体视线内,与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社会分层固化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遭受攻讦与非议。要回答“先富后富”与贫富不均等问题的关联,回答“先富带动后富”是否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捷径等问题,需要从“先富后富”理论的历史与现实语域出发,结合中国社会分层的变迁进行思考。

一、“先富后富”的历史语域与现实语域

1“. 先富后富”的历史语域

语域是语言使用的场合和领域的总称,而随着现实语境的变化与话语自身的理论内涵的发展,语域与现实也发生着交融与印照。“先富后富”的提出,在语言的发生意义上是针对着改革开放伊始的共同贫穷与“左倾”思想的固化,随着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与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发展,定位为通向共同富裕的捷径开始理论的演绎,在改革深入的新阶段,随着更多学科视角的涉入,得以系统的阐发。

⑴对“共贫论”的反驳。“先富后富”理论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动因”①的。改革开放之前,人们仍然残存着“富”则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思想,国家实质上实行着平均主义,共同贫穷。以至1978年4月,邓小平指出,“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②。也有相当部分人对党的政策的转变心存疑虑,思维定势下,富民政策无法得到贯彻。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带动……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③,对“先富后富”进行探讨,倡导党员敢于致富、“带头致富”,推动和促使人们思想观念进行转变,去挣脱“左”的思想的禁锢。“部分先富”思想,很快“转化为一种导向性政策,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④

⑵“路径”说的演绎。“先富后富”的提出,针对的是平均主义、平均发展、同步发展等观点与实践桎梧,但其演绎,则是针对改革开放的大局,并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紧密结合起来。1988年,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⑤51990年,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⑥。

1986年,邓小平视察天津时更是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⑦,并设想通过征税、技术转让等政策措施帮助后富地区。先富后富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前者是过程、方法和手段,后者是结果、目标和目的,而“两个大局”是建立在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理论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步骤和实践途径”。⑧至此,“先富后富”的路径地位得以确立,并进行了系统阐发。

⑶“先富后富”的理论阐发。“先富后富”成为共同富裕理论的重要构成,从理论定位、主体、原则、方式、实践成果及实践中的不合理问题等多个方面得到了系统的阐发。林凌指出,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先富起来,有三个含义要弄清楚,“一是一部分人包括那些人?二是先富的原则是什么?三是怎样实现共同富裕?”⑨叶文振论证“先富”思想的实践成果,“邓小平先富政策是正确的,它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⑩。但现实问题的冲击下,“先富后富”理论的合法性受到了新的挑战,正如陈答才所指出的,“就今后的研究而言……应放在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人……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上来”。??????

2“. 先富后富”的现实语域

对“先富后富”的现实非议,源于收入分配的不均与贫富差距的拉大,而大众传媒中也传出“先富后富”是社会分化的原因,“先富后富”不符合“人道”,“先富后富”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等等的说法。主流舆论呼吁辩证地看待“先富”与“共富”,学术界则开始转向,对“先富后富”展开新的再认识,整体倾向则认为,问题在于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

马传景分析了先富群体中的“寻租”、“违法致富”等问题,曾端祥指出,应“排除’两极分化’论和其分化原因论”,先富后富是人们对致富结果的评判,“具有起点同一性、目标一致性、进程阶段性、主体层次性和结果可比性”。??????但,实质上并没有正面回答,“先富后富”是否带来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也没有正面回答“先富后富”是否仍是“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二、“先富后富”语域内分层结构的变迁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间有序性的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中国的分层结构与分层模式,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发生政治分层到经济分化,经济分化到经济分层,经济分层到社会分层三个阶段的变化。

1.政治分层到经济分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候政治地位比经济地位重要,人们之间有较大的政治地位差异,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地位的重要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地位的重要程度却大大上升。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新政策,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理论,成为基调性政策,并形成了一组政策群,在这组政策群的作用下,最终改变了社会分层结构。从允许农民经营自留地、从事家庭副业,鼓励和扶持农民增加个人收入,到后来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最终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普遍地实行了奖金制,开始了“打破大锅饭”的试验,取消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包干制等在企业中流行起来。在改革的形势下,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工资奖金由企业自行决定的机制,不少劳动者、工作人员从奖金中获得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基本工资,由此,中国大陆的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此外,对外开放,大力引入外资、外企,三资企业经济所有制的变化和就业方式的变化,也成为分层结构转变的重要方面。

2.经济分化到经济分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大陆的改革加快了引入市场经济的步伐。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资源在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人群中配置的数量、内容和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开始明显的拉大了。

总的来看,贫富差距问题的出现与市场的引入是同步的,与经济的急速发展也是同步的。但是贫富差距存在有积极与消极的作用,适度的、合理的贫富差距,并不会激起社会的仇富情绪,反而会刺激社会成员积极上进,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基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基于社会成员的差异条件导致的贫富差距,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这也正印证了先富后富理论在历史域内的一种理论演绎。但制度的缺失制造和加剧了贫富差距,行业垄断、行政垄断、社会保障的滞后、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加之腐败与寻租等方面原因,直接拉大了这种差距。

巨大的贫富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它确实使得发生社会矛盾有了重要的基础。贫富差距过大,一则,导致了内需不足,消费疲软,影响了生产和经济发展;二则,造成的两极化与社会的断裂,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三则,造成了财富的过度集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四则,影响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形成紧张、高风险的不和谐社会。而以经济分层为基础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酿就了社会分层的定型化,一种固化的社会分层结构伴随着旧有社会流动渠道的关闭,开启了社会分层的新阶段。

3.经济分层到社会分层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开始定型化,表现在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与阶层间流动减少三个方面。

(1)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主要有居住分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区隔两个主要方面。在我国,尤其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铺展,城市新楼盘的开启,随着房价提高及与之带来的购房等级的分化,随着旧城改造行动,随着“村改居”的推行,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2)阶层认知的形成。阶层的认知与内部认同的形成是与阶层之间的边界联系在一起的。在90年代与21世纪初,社会中曾经出现对贫富悬殊强烈不满的情绪,但有研究指出,最近几年人民对贫富差距的争议已经降低了,尤其是市场经济价值方式的深入,很多人开始对贫富悬殊开始无奈地接受,并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发生一定的向上流动。虽然现在还不能说非常清晰的阶级意识已形成,但一种与社会不满联系在一起的分层意识,已依稀可见。

(3)阶层间流动的减少与常规化。曾经,上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直接进入城市,或是从事小规模的经营活动,而城市的居民也通过改变工作,通过个体经营,通过自主创业诸渠道,都完成了一种向上的流动。相对低廉的寻租成本与政策风险,为大范围的社会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经济分层的加剧,各阶层开始对自身的地位与社会资本进行了一种加固,阶层的加固客观上封闭了原有的社会流动渠道,也伴随着更广泛的层级间的社会排斥。

三、结论:“先富后富”路径说的一个批评

以身份理论为例,斯特赖克曾论证过,“人类社会行为是被……象征性称呼所组织的,其中最重要的称呼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位置的象征符号及关联的意义……身份有着其显要序列,序列中的较高位置比较低位置更受欢迎。”??????维持身份的责任与后果的承担的成本与序列位置呈相关性。而身份的整体序列建构成社会阶层的身份属性,在资源稀缺性、生产力有限性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共同制约中,对身份显著性等级的维系需要更高的成本,而客观上也造成社会分层准入成本的提高。那么,改变身份本身意味着维系与改变成本上扬与所担当责任的变大。

换句话说,在先富后富现实下,社会分层的维系和准入成本本身就是在提高的,人们要倾向于更高的身份序列,则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承担更高的义务。但以较低的成本维系原有的身份序列本身就是人的倾向性选择,这客观上自然造成了一种分层的固化与更公正的准入机制的形成。新的时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形门槛已无法再成为社会流动最重要的阻碍,一种信息壁垒,夹杂着体制遗留、阶层固化的拉力,使用正式制度认定的资格、行政权力的规定,行动者资源的差异等有效手段,建筑了一道无形的门槛。而这也意味着,将先富后富作为一个研究的基础现实,本身就意味促成一种对原有分层固化机制瓦解的力量。

但是,社会阶层的结构在定型的过程中,本身就孕育着变型的种子。首先,我们不能否则,虽然城市化过程会伴随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但是,未来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在现在开始出现了。另则,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产业的不断升级,会带来更多的契机,带来社会发展的新的变化,教育、分配原则、准入机制改革,无疑成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变迁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我们要正视,“先富后富”理论,针对“共贫论”具有显著的效力,但是其带动性在现在更多是表现在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联动与区域发展的辐射效应。而寄希望于区域的转移支付与先富群体的自觉带动,并以此作为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径,是违背社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运作机制的。“先富后富”与其说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不如看成需要基于的客观现实,只有在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中,顺应社会分层博弈的方向,才能看到“先富后富”的理论与实践纹路,找到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引文注释

①肖昌进.对改革开放三十年若干热点难点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前沿,2008(12).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

④瞿晓琳.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126.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278.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⑧胡万钟.西部大开发、社会公平与中国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⑨林凌.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学习邓小平分配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的体会[J].经济体制改革,2004(4).

⑩叶文振.先富政策和两极分化—论邓小平的“先富”思想及其实践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1997(1).

11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

12马传景.共同富裕三题[J].东岳论丛,1995(3).

13曾端祥.在把握整体特性中突出主体—对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富”思想的再认识[J].学习与实践,2008(10).

14曾端祥.论改革开放第一“大政策”:“先富、后富、共同富”[J].江汉大学学报,2009(1).

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16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M].华夏出版,2006:347-349.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