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11次
  • 评分4
  • 89
  • 0

张克彬

摘要:本文通过1992-2007 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净附加值。中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净附加值率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通过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制造业;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逐渐被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真正形成了生产制造全球化。传统的单个国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进行出口的生产方式,正在被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体系所取代。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环节,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展开。由于不同环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各个国家按照本国的比较优势对某一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保证了每个环节的制造成本最低,也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建立和发展始于20世纪,进入21世纪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贸易发展。

一、垂直专业化的概念及测算方法

对于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由于数据的限制,国内许多学者用加工贸易额与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大多没有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进口产品用于出口的价值占出口额的比重来衡量,亦即垂直专业化指数(VSS)。为了准确测算中国对美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借鉴Hummel(200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VSS 表示K 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k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也就是K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量;如果K国在出口贸易中没有进口别国的中间投入品,则VSS的数值为0,说明该国没有参与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Xk代表K国的出口额。假设K国有n个行业,i表示i行业,公式(1)可以写为:

结合投入产出表,可以把公式(2)改写为矩阵形式:

是进口中间产品系数矩阵,即反映对进口中间产品依存程度的系数矩阵。

公式(3)为不考虑中间投入品在国内进行重复加工的情况,如果考虑中间投入品在国内进行重复加工的情况,公式(3)可改写为:

是国内消耗系数矩阵,(I-AD)-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AM与AD两者之和即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其他变量的含义不变。

另外,借鉴陈宏易(2002)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净附加值和净附加值率的计算公式,公式(3)和公式(4)分别乘以出口额便可以得到不考虑中间产品重复加工和考虑中间产品重复加工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两者的差额即为中间产品在国内循环后创造的净附加值(VSVA),具体公式如下:

i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是i行业净附加值与i行业出口额的比率,公式如下:

二、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垂直专

业与净附加值率的变化分析为了分析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本节选取了投入产出表中的15个主要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主要参照1992、1995、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其中1992和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提供了净出口的数据,所以1992年和1995年的分行业出口数据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选取的准确性,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分类结果参照国际贸易分类进行调整,主要参照盛斌(2002)的方法,整理得出15 个行业的出口数据。由于我国的投入产出表在编制时间上存在间隔,而在VSS计算中需要用到直接消费系数矩阵,因此本文只能对上述公布年份的VSS只进行测算。

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的方法做两点假设:第一,各个行业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相同;第二,每个行业的产品只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具体测算方法参照上节内容,本节不再赘述。(表1)

从横向上,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各行业间垂直专业化程度差异较大,反映出不同行业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具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分行业中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2.8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9.77% ) 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44%)。在我国制造业分行业中垂直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36%)、纺织业(2.77%)和食品及烟草加工业(2.80%)。

从纵向上来看,自1992年至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变动趋势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1-5)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变化虽有微小幅度下滑,但整体保持稳定,并维持在较低的VSS水平上。而资本(行业6-10)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11-15)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却不断加深,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相关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出现了显著大幅提升,且常年稳定在较高的VSS水平上: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其垂直专业化水平从1992年的8.30%上升至2007年的41.89%,增幅达33个百分点之多,达到1992年垂直专业化指数的4倍。

除此之外,垂直专业化增幅较大的细分行业都较为集中的出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各自增幅分别为33.59% 、21.16% 、12.95%、9.02%和8.08%。

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思路即:

1.产业间升级

产业间升级指的是产业间结构的调整,具体指的是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

2.产业内部升级

产业内部升级指的是以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产业内部技术、净附加值的变化,强调的是产业内部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阶段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阶段的转变。中国制造业主体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基本实现了产业间升级。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升级的关系,通过计算制造业分行业的净附加值来进行衡量。(表2)

从横向上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净附加值比重差异很大。根据均值数值可以发现,其中净附加值较高的行业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42.44%)、食品及烟草加工业(30.41%)、服装皮革羽绒纤维制造业(27.56%)以及纺织业(26.4%)等。而净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主要有: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16.55%)、普通及专业机械制造业(17.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9.85%)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1.18%)等。从纵向上看,通过起始年份与结束年份分行业净附加值比重的差值可以发现,除了食品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外的9个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差值均为负值,占主要分析行业的60%。特别是相比劳动密集型行业即行业1—5的净附加值比重变动情况而言,资本密集型行业即行业6-10的比重变化幅度很大。其中,2007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净附加值比重较1992年分别下滑3.6%和3.42%之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及行业11—15的1992年与2007年净附加值比重相比,大多数行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以及少数行业出现细微上升的态势。

三、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制造业产业内升级关系,本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制造业分行业净附加值率作为因变量,以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人力资本、TFP、研发投入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NARit =β0 +β1VSSit +β2 HRit +β3TFP+β4 IMit +β5RDit +εit

其中,NAR代表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净附加值变动比率,i的取值从1到16,代表16个制造业行业,VSS代表我国制造业16个分行业的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变量,具体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与前面章节一致,本节不再赘述;HR 代表人力资本变量,用每1万就业人员的中研发人数来衡量,研发人数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就业人数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TFP代表全要素生产率变量,是衡量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实际上是生产函数Y =AF(N,K) 中的系数A,其经济含义是指各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所导致的产量的增加。IM代表的是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进口依存度,用各行业的进口贸易额与行业的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由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不同,本文按照盛斌(2002)的方法对行业进行了重新集结,以得到16个行业的进口数据。进口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进口数据单位为美元,用历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总产值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RD代表研发支出变量,用各行业的研发支出占行业的总产值比重来衡量。

RD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总产值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3 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F检验和Hausman 检验的P 值分别为0.0002 和0.0012,均通过了检验,综合考虑拟合度的因素,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方法对此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VSS 的相关系数为-0.044,且在5%的水平上。说明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与我国主要制造业行业内净附加值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越大,净附加值越小,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RD和I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2和0.189,且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说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和进口依存度的提升,对我国制造业净附加值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其余自变量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即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主要制造业行业内净附加值变动的作用关系不明显。

四、结论

相比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的现状,产业内升级的现象并不明显。其中,中国制造业行业内净附加值比重变动趋势整体出现下滑趋势,特别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内的下滑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制造业在所考察年份内并没有实现产业内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的结构升级。

中国制造业国际专业化对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净附加值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既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想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则需要进一步积极投身其中。努力提升本土企业“干中学”的吸收和转换能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化树立品牌意识,逐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攀升,实现中国制造业产业内的优化升级,促进和带动国内经济的高质量的增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Balassa,Bela. Trade Liberal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56-58.

[2] Hummels, D., Dana, Rapoport., Kei- Mu,Yi.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J]. Economic Policy Re?view,June, 1998(4):79-89.

[3] Hummels,D., Ishii,J., Kei-Mu,Yi. The Nature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Trade. [J]. Journal of World Economics, 2001(54):75-96.

[4]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与中美贸易[J]. 世界经济,2006(5):3-11.

[5] 陈宏易.从国际垂直分工的观点探讨台湾贸易的形态及其动态[J]. 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2002(2):60-92.

[6] 柳剑平、孙云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兼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6(7):16-23.

[7] 林季红、孟静.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2012(11):38-43.

[8] 刘磊.垂直专业化、中间产品进口与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J].当代经济科学,2013(5):81-87.

[9]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97-499.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