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造血式”扶贫开发问题探讨——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 投稿可笑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08次
  • 评分4
  • 69
  • 0

魏艳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以往财政“输血式”的扶贫有着很大局限性,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西部;少数民族;“造血式”扶贫

一、威宁自治县“造血式”扶贫现状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自治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脉贯穿县境,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境内平均海拔2200 米,是进滇入川的交通要塞。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总人口143.12万人,有彝、回、苗等20个少数民族。

1.基础建设,推进扶贫发展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扶贫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水电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威宁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大多数村通公路,新建农村串户路1463公里。投入6.54亿元实施水利工程300余处,农村能排能灌田土面积从人均0.21 亩增加到0.57 亩。通过“三小”工程建设①,推动雨水积蓄利用向科学规范化方向发展。2011年以来开工建设惠及47.1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主体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得灌溉面积达27万余亩;农网改造率达到69%,行政村通电率达100%,综合电压合格率为97.49%,户通电率达100%,农村一户一表率为67.83%。

2.产业扶贫,促进特色富民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大力扶持生态旅游,有利于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威宁自治县着力把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延伸产业链,以马铃薯、畜牧业、烤烟产业及特色农业为主,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建有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3个,种薯库260多个,专业合作社、种薯生产企业45家;建成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18个、家禽规模化养殖场518个、大牲畜规模化养殖场377个、牧业专业合作社160 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7.33亿元;种植烤烟24.5万亩,实现税收8299万元;种植蔬菜57.76万亩、特色经济果林23.48 万亩、茶产业5 万亩、中药材22.9万亩。

发展以草海、马摆大山、百草坪、石门坎为核心的威宁县风景名胜区,通过打造草海环线、东北线、北线、西北线和西南线五条旅游线路,有效提升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服务功能,2007年以来举办的草海国际观鸟节、马铃薯文化节,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

3.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更是实现贫困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威宁自治县在教育方面,近三年来共补充中小学专任教师6000余名,全县现有初中5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初中在校生81490人,初中校舍面积325960平方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1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保持在99%。

通过实施“三位一体”“雨露计划”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程,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80194人。2010年到2013年4年时间内,“雨露计划”惠及28000多人;选派了892名科级干部到省市委党校、深圳蛇口和福建漳州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智力培训。同时在县内启动智力提升工程,培训机关干部2632人次、乡镇干部5518人次、执法干部2447人次、企业干部1057人次、专业技术人员8714人次、村级干部9904人次、农村党员及农村经济带头人24606人次。在35个乡镇开办了周末党校,培训3万余人次。

二、“造血式”扶贫存在的问题

1.地方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农机化程度低,农耕地以畜力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交通、能源、电力、通讯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贫困面大。威宁自治县2009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0180万元,而财政支出为194582万元,差额部分由上级补助,是典型的贫困财政;支柱财源不多,年纳税超过100 万元的企业较少。虽然有许多通村公路,但由于等级低,加之管理和维修不善,晴通雨阻。不通公路的村还有69个,未通公路的组还有3400余个,修建劳动强度大,修建成本高。水利设施脆弱,全县常年干旱面积大,有效灌面低,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农村供电质量不高,电网老化,还有部分村未列入农网改造。

2.扶贫产业难以形成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市场建设布局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覆盖面较窄;一些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准确,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滞后,农产品区位优势及产业特点得不到充分体现;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档次普遍较低;发展方式粗放,没有形成合作社,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低,农村经纪人队伍不健全;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指导,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农产品升级换代方面,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因各地自然条件差异,产业品种相对单一,产业化扶贫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因地制宜,农民的收益效果不明显,积极性也难以提高。

3.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很低,更多的人没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落后,导致贫困村寨青年人外出打工的就业空间狭窄。工资性收入较低,接受新科技知识慢,脱贫致富技能差,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贫困地区,多数农民缺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积极进取精神不强。

威宁自治县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在7周岁以上的104万人口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近66%,其中还有6.5 万人是文盲。农村人口规模过大、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绝大多数农户因循守旧、创造性差、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发展能力也弱,这是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三、“造血式”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事求是,所需所求,所依所办

坚持“一事一议”2 制度,尊重民意、社情和事实,增强农民集体意识,让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交流讨论,就建设本村集体公益事业达成共识,形成舆论压力,集群体之力办群体之事;加速村民自治进程,为农村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参政意识搭建良好平台,促进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标的实现,加快村民自治步伐;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通过筹资筹劳聚集力量,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降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成本,改善居住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明确农村群众的负担水平,杜绝“三乱”现象发生。通过集体讨论决策,有多大力办多大事,做到公开透明,保证农民负担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2.因地制宜,产业开发,稳定脱贫

一是特色农牧业。根据区域特色的土地资源及生物资源,以科技为引导,对农牧业发展科学布局,挑选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种源,以保证高产优质的农牧产品。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提高效益为原则,优化生产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以产业作用与效益为指导,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旅游产业。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但是发展旅游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大的群众脱贫致富。

3.依托科教,提升素质,培育人才

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必须结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点,根据其民族性和区域性,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方式,特别是对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地区,更要注意其语言的保护及传承;对于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区域内的寄宿制学校,尽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学生的受教育条件。

⑵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该针对地区需求,注重实用性。做到因地制宜,以适用技术为主,适应贫困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教育状况,并且要有时效性和实用性。此外,还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具备多方面的技术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要求。贫困地区也要加大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训,将科技落实为贫困户手中切实的生产力,实现科技脱贫,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生产开发力。

⑶师资建设。优先发展西部贫困地区师范教育,加强民族地区生源的师范教育,解决师资资源问题,稳定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实行在岗教师定期考核与进修,尤其要注重其汉语、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扩大职业教育师资配比,增加实用技术人才的师资培育,提高教师水平。针对人才流失情况,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实施教育援助计划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大幅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

引文注释

1“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2“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这项系统工程中,取消了乡统筹和改革村提留后,原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强社.扶贫模式演进与新时期扶贫对策探析[J].西部学刊, 2013(2):19-24.

[2]张安平.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 2012.

[3]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319-331.

[4]林乘东.教育扶贫论[J]. 民族研究, 1997(3):43-52.

[5]杨昌鹏.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6]郎晶.浅析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3):391.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