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 投稿小瑞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84次
  • 评分4
  • 93
  • 0

马远琼

摘要:在过去的30年中,东莞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总量进入全国5000亿元城市行列。但是,东莞经济及其转型升级也存在诸多问题。东莞的发展模式给东莞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显然已难以为继。我们认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执行循环经济政策、继续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善待外来人口和大力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将是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东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社会治安;区域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条件,在短短的30年时间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化城市的蜕变,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历程。毋庸置疑,东莞30年的经济成就辉煌,但此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东莞的经济需要再来一次蜕变,否则辉煌只能是永远成为历史。东莞经济蜕变的核心命题当然是东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一、东莞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东莞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本身难以为继

在过去的30年里,东莞“天时”主要是指中国正处在打开国门、执行改革开放的国策的初期和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时期。“地利”指东莞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人和”指东莞人素有经商传统和务实、创新精神:石龙镇是广东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商业发达;响彻全国的口号“想致富,先修路”也肇始东莞;1978年9月,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

近些年,作为东莞经济的GDP增量经历了由超高速增长到增幅降低再到低速增长的急剧下行过程。2008年,东莞GDP增长14%,20多年GDP增近20%的神话成为历史。2009年1-10月,东莞生产总值3066 亿元,同比增长3.8%(《东莞日报》,2009年11月24日)。2012年,东莞经济上半年GDP增速仅为2.5 %,在广东省排倒数第一。

造成东莞经济现在的困难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宏观上讲,是国内、特别是国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外部经济原因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世界经济整体恢复缓慢。内部原因主要源自东莞经济本身的发展模式问题,即东莞经济的本质是外向型经济,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是谓“东莞模式”。

2“. 腾笼换鸟”政策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发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正式推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亦即所谓的“腾笼换鸟”。实际上,“腾笼换鸟”政策一直饱受争议。200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扩大就业须善待中小企业》,指出某些地方在“腾笼换鸟”过程中操之过急。

“腾笼换鸟”两大任务中,挤出本地低品质集群企业相对容易,引进高品质企业自然就成为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中,很多区域引资的政策工具仍然着重于提供税赋、土地等方面的优惠,这就带来了不利的政策结果:不仅难以吸引到真正有价值的高品质企业,反而是本地高品质的集群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大量外迁,甚至出现了本地产业空洞化的窘境。

3.东莞对待外来人口政策和社会治安环境制约东莞经济发展

东莞和昆山都是外来人口较多、较集中的城市,外来人口为两地的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昆山经济能够发展如此之快,与昆山实行的著名的“三有工程”分不开,所谓三有工程,就是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而东莞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等福利设施均与外来人口无缘,导致了劳动力供应的不稳定性,也导致了在东莞的外资企业根植性不强。

据东莞阳光网2013年1月8日报道,在该日上午召开的东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2013年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正式公布,“治安”再次位居首位,连续七年成为“头等大事”。东莞阳光网2013年3月12日报道,东莞市长袁宝成甚至呼吁国家能够打破户籍管理的框框,让东莞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警力,以便缓解东莞治安的严峻形势。

4.东莞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制约东莞经济发展

近年,环渤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企业前来投资。主要原因就是该地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优势明显,拥有高等院校近100所,中等职业学校300多所,各类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人,约占全国的27%。

目前东莞仅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等几所层次不高的高校,在智力、技术等方面显然无法支撑东莞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二、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1.推行产业内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有两种。一种是产业间的升级,比如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升级到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升级。一种是产业内部的转型升级,最终达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的蜕变。

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在于,一是,地区政府积极培育强大的科研院所,以增强本地的知识储备,提高本地知识对外部高品质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吸引力。二是,提升本地配套企业的品质以吸引外部高品质的企业的进入。三是,从提供“知识溢出”优势的角度,利用各种社会机制努力留住本地高品质企业,推动本地高品质集群企业的创新,以吸引外部高品质企业的进入。四是,从提供“需求提升”优势的角度,鼓励本地集群企业努力塑造、提升企业品牌,从而吸引外部高品质企业的进入。

这实际上是主张走产业内部升级的路径。解决东莞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在东莞的集群产业内部进行产业技术升级、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东莞企业就地技术改造升级和清洁生产是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应有之义,是后者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在接受《辽宁建材》的采访时指出,“在现阶段,中国只有落后的产品和落后的工艺,而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产业的长期发展必然是一个小断升级的过程。但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产业升级的含义。产业升级包括产业间升级,即小同产业的替代过程;也包括产业内升级,即同一产业的进步过程。实现产业间的升级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目前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内的升级。”

虽然金碚论述的出发点是全国的产业格局和结构,但我们认为其中道理也同样适合东莞的情况。在2008年之后一两年,东莞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制造企业倒闭。但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挑战或替代,东莞的制造业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并且继续存在下去。在现在和在可见的将来制造业仍然是东莞经济的主角和发动机。

现今,东莞各个镇区的集群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如厚街镇和大岭山镇的制鞋业和家具业、长安镇的五金业、虎门的服装业、大朗的毛织业等等都在发展。再如,东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的数据统计显示,长安镇2012年镇级预算收入15亿元,增长10.65%。

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实际上也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其本质是生态经济。”时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的解振华曾指出,“循序渐进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循环经济则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

因此,应加强政府专项资金的主导投入和市场推进的作用,补贴、资助各行业的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推广或引进,进行东莞产业内的转型升级。

2.改善社会治安环境

东莞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充分满足在东莞生活、工作的人们的“安全需求”甚至以上的“社交需求”“自我需求”等,并且经过这些人们和媒体客观或不客观地报道、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止了人们特别是东莞急需的人才前往东莞生活、工作的意愿和脚步,甚至一些人才来了东莞后却因为东莞的治安而选择离开。

没有安全、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东莞就没有吸引高端人才来东莞工作、创业的条件和基础。所以,通过扩编警力、提高综合治安治理能力和水平、增加高清视频监控等高科技投入等措施以破解东莞社会治安难题是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3.加大区域高等教育的投入

区域高等教育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科技知识的转化,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共识。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也是高等教育较密集的地区。

教育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和珠三角地区的竞争中逐渐后来居上,就是和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在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江苏首次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竞争力首位。

近几年,台资企业在民三角的投资逐渐超过了在珠三角的投资,在珠三角特别是东莞的IT企业也有部分转移到昆山等地,不仅是因为那里的土地便宜,更重要的是那里研发实力强,人才更丰富,更接近内地市场。

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培养未来知识和信息创造者的摇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聚集着一大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荟萃着高水平的多学科教学和科研机构,他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为区域内的组织提供各种多样的技术咨询与服务。“硅谷”就是以斯坦福等大学的人才、技术力量为依托,以斯坦福科学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端的重要作用。东莞应该本着“他山之可以攻玉”和务实的精神,从长远、大处着眼,高投入地大力发展东莞的高等教育事业,为现在特别是将来的东莞经济和社会的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安少华.以世界为参照,发展我市高等教育[N].东莞日报,2008-1-27.

[2]陈国民.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3]卢鹏宇.台上投资内地的东莞模式和昆山模式的比较[J].广东经济,2011(9).

[4]马万民.香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