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民经济发展概况

  • 投稿赵勇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150次
  • 评分4
  • 38
  • 0

吴一鸣 朱佳琳

摘要:浙江的改革始于农村,浙江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历了改革开放36年的发展,浙江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民的家庭收入、农民家庭消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整体上研究阐述了浙江省农民经济发展的概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民;经济发展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自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以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跃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群体和改革先行者。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发展是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本文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等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民经济发展状况作了概要分析。

一、浙江省农民家庭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震惊世界的速度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增长突飞猛进,而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发展主体其收入却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从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及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收入增长速度也随时间变化阶梯式的递增。从1980 年的219.21 元,增加到2012 年的14552元,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跳跃式增长,从2000年的4254元增加到2012年的14552元,12年间增长了3.42倍。

伴随着家庭收入的变迁,收入结构同样也发生着不断变化,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的70%以上下降到现阶段的36%左右。而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稳定上升,并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0%左右增加到现阶段的50%以上;与此同时,浙江省农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95年的5.3%进一步增加到2012年的10.32%,不可忽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浙江省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家庭物质资本及经营投资构成的变化、家庭劳动力资源及用工投入的变化、家庭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以及外部政策、科技发展等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浙江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及结构的变迁。农民家庭收入和结构在不断变迁和调整,农民的经济行为越来越科学化、理性化。

二、浙江省农民家庭消费

2012 年浙江省农村人口为3277.74万,占浙江省总人口数的68.3%(数据来源: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对全省的发展和繁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的消费是否稳定增长,农村市场是否旺,能否引导培养农民合理健康的消费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能否科学、快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1978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57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突破了5000元,达到了5215元。2012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一步增长,达到了五位数10208元,较2005年增长了95.7%。可见,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这一数据来看是不断下降的,35年间下降了2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59.1%到2012 年的37.7%,下降了21.4 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以下为富裕,不难看出,现阶段浙江省农村居民已达到富裕水平(见表2-1)。

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以及文教娱乐,农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生存型消费为主向享受型和发展为主变迁。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各种农村消费政策的诱导刺激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了浙江省农民消费行为的变迁。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新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投资教育,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消费政策,引导和刺激农民合理消费。

三、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浙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就业呈现了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村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总数也大幅度的上升。1985-2005 年增速较快,增幅达到23.32% ;2006-2012年增幅趋缓,增幅达到2.9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增加,加上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义务教育制度的宣传与普及,农村居民对教育的投资显著增加。代表较高文化水平的中专和大专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也出现了较大的增长,由1985年的0.27%提高到2012年的7.2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推动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一种非农化趋势。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也在逐年增加,1985年浙江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为160.85万人,2012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521.37万人,增加了360.52万人。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行为及就业结构的变迁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农业与非农行业报酬的差异、农村劳动力就业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把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迁的规律,合理有序的组织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就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浙江省农民生活方式

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从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出发,分析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历程,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农村经济改革、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其生活方式变化最根本的体现。从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衣、食、住、行几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村居民的着衣向品牌和时尚方向发展;膳食向营养健康方向转变;住宅、卫生设施、炊事能源、饮用水等都得到极大改善;汽车、电脑、洗衣机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开始步入农家,这表明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的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11年11月25日,地处浙南山区的龙泉市下樟村康庄公路正式通车,也标志着浙江省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等级公路。除此之外,浙江省农村的电力和通讯设施、环境卫生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浙江农民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两富浙江”的背景下,农村的文化教育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更加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程度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社会公共服务来看,浙江省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涵盖的内容更全面,其覆盖面也更广,社会保障收益的农村居民也更多,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也更高,这些都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发挥作用,服务广大农村居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益康,金佩华,等.改革开放35年浙江农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浙江省统计局.2013 年浙江省统计年鉴[Z].201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08-10-19.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2.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