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城市文化观

  • 投稿张十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74次
  • 评分4
  • 13
  • 0

摘要:我们呼唤“仁”的回归、救赎“仁”的回归,也是世人对人生向善的期待。“仁”乃修身、齐家、治国的法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仁;善;孝;德

“仁”字在《论语》中先后出现过105次,孔子对于“仁”的阐述多与食有关,“博施济公者,可谓仁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为维护自己所信仰的“仁爱”思想宁愿舍身,这是对于仁德的尊重,也是对于自己信仰的一种最高的敬仰。“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筹,它包括孝、恕、宽、信、惠等内容。儒家讲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当今我们仍需以仁为根、以善为荣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一、仁乃立身立国之本

在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根脉,而且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繁衍不息的精神支柱,更是立身立国之本。

对于个人而言,“仁”乃立身之本。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并终生践行。从古至今,还有很多像范仲淹这样的人,他们修身立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对于国家而言,“仁”乃立国之本。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的治国理念发展到后来,演绎为“以仁治天下”。

“仁”,真也。“仁”的两个要求,一是真诚,二是主动。首先,“仁”从“真诚”开始,不虚伪,不掩饰,犹如赤子之心。《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真诚是人生的正路。真诚牵涉两个问题:一、我要普遍地对每一个人都真诚;二、我的真诚也要看对象,什么样的对象要求我做什么事,我都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所以,你可以“巧言令色”,但不要忘记真诚。“仁”的第二要求是主动。人活在世界上,从小时候开始,大部分的行为都是被动的。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管我们,没有人督促我们了,我们还会主动去做好事吗?所以,一个人是否做到主动行“仁”,从被动变主动,关系到他的生命是不是属于自己的,才具有道德价值。

孝是仁的基础。一方面,现代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正在迅速抽走农耕社会“四世同堂”下敬孝的现实基础。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所产生的赡养难题,正日益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2013年7月1日,随着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孝”,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新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既是在法律层面对老年人的保护,也是对那些忽视老人的一种提醒或者约束。

二、行“仁”与行“善”的解读

行仁与为善是一回事儿吗?“为善”可能还会考虑到将来的利益或自己的私心,“行仁”则只会考虑到自己该不该去做,不管外面条件怎么改变,你只要认为自己该做,就可以坚持。

儒家关于人性的看法,基本上有两种立场,一是本善,一是向善。孔子没有明确说过人性是什么?但他接受的信念是“人性向善”。譬如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是指性格是具有可塑性的,在每个人身上只是相近而已。再譬如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当领导者体现出善行时,老百姓自然闻风景从,说明人性有向善的共同趋向。因此,“仁”这个字,虽然离不开“善”的含义,但不仅仅如此,孔子的“仁”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名词,指涉动态的人性向善。所以,一个人立志行仁,是积极主动地要求自己去为善,这样的善行是由内而发的,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只是为了我该不该这么做。

三、“仁”缘何滑坡

曾几何时,“仁”是中国最为基本的精神信念。它早已渗透进人们的生命之中,而今天,忤逆不孝、见死不救、路人冷淡的事情频频光顾我们的生活,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1“. 宽”的失衡

“宽”即待人宽厚,对人宽容。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然而,现代人似乎越来越不懂得彼此宽容了,人们好像很容易生气,只要感觉不对就会发泄出来,情绪很容易失控。

2“. 惠”的亵渎

惠,即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项。前人解释,“德”就是“得“,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然而,近年来发生的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撞人逃逸、见死不救、路人冷漠事件,在刺激大众神经的同时,也在一点一点地亵渎着向善的人性。

3.道德氛围的缺失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尽管这样的一种孝顺在当今的人看来不免有些过火,但是,古人那种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搬出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客观原因为自己解脱。无奈之下,国家出台了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用法律来规制各种不孝的现象。

4.媒体的夸大

媒体对过往一些事件的过分渲染让人们觉得每个人都不值得信任。如果媒体不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社会心态容易走向极端。批评监督是天然的职责,但是必须有一个边界。造谣、夸大式的监督是有问题的。

5.公德的淡漠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看客,在鲁迅的笔下,那些看客,多是冷漠、麻木、自私的人,这些都是国民的劣根性,都是导致“仁”丧失的重要因素。在今天,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导致了我们社会“仁”的进一步缺失。只对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讲道德,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公共领域,人们就变得冷漠、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

6.法制不健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旧的规范、秩序悄然变更,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秩序又未适时形成,处在这个转型的“空窗期”,某些场合难免出现道德失范,而这时又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7.多元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不断向我们袭来,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至上的同时,忽略了传统道德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变得起来越冷漠。我们在接受西方思潮的时候,不应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

四、社会公德需要“仁”的救赎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在人们心中是回报感恩的意思。孝,一旦没有了,那还能有德吗?还能有中华民族之文化吗?铭记爱,理解爱,付出爱,孝才能在感恩与回报中得以传承,文化和行为必须合二为一,孝文化才能永存。

1“. 敬孝”需要各方共同践行

首先,做子女应当让“常回家看看”由心动变成行动。很多时候,老人在乎的不是经济上“孝敬”,而是能看到子女幸福平安,很朴素很现实。其次,企业、社会团体等,也要将敬老养老纳入自身的责任,从人性化、凝聚人,甚至是推动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养老当成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力。事实上,不少的公司企业都开始重视员工孝敬父母的需求。第三,社会公共管理层面,也应顺应社会养老的普遍要求,完善制度设计,为社会成员创造出更多便利条件。诸如,让探亲假变得清晰可操作起来,给予“回家看看”的机制;改革养老、医疗等跨区域结算的方式,让父母能够到异地与子女团聚,改变精神养老子女“回家”的单通道。

2.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他人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这样写道:“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他人,则取信于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3.多些仁爱,少些冷漠

对于屡见不鲜的路人冷漠、见死不救的事件,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教育,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因为助人不需要付出很高的、意想不到的社会成本,人们享受自己因帮助别人而带来的内心的快乐。另外社会是一个网络,应加强社群建构,把彼此陌生的区域建设成熟人社会,加强人们互相性的联系,提高责任感。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仁”既是一种情操,又是一种修养。“仁”的培养要通过“修身”、“躬行”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让“仁”这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回归呢?一是注重“官德”,为“官”者,应不断提升其自身修养,做好表率,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和历史传承,传统的文化精华我们都要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千秋大业,是利国利民之举;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有德行而后有言语,非德行则言语不成矣;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学,非德行则政事、文学亦不成矣。”这是明朝哲学家李贽的断言。发展到今天,国家继续践行着“以德行仁”的理念: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我们呼唤“仁”的回归、救赎“仁”的回归,也是世人对人生向善的期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未过时。积小善为大善,以仁为根,以善为荣。“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它穿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发展至今,我们更应继续将这一文化精华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风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半月选读》2013.01.

[2《] 半月选读》2013.15.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