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上合组织接纳印巴,战略意义何在?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334次
  • 评分4
  • 13
  • 0

文,胡键

印巴是南亚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加入意味着,上合组织在覆盖范围和功能上实现了双重外溢。上合组织将因印巴两国的加入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乌法峰会正式启动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的程序。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关于上合组织扩容的设想成为现实;同时,也意味着上合组织内部建设基本完成。过去十多年来,有关上合组织增加新成员国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西方媒体不断制造舆论,认为上合组织是对抗北约的机构,等等。这些都给上合组织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实际上,上合组织主要还是一个非传统安全和经济合作的多边机构,而且上合组织的扩容一直是自身所需要的,只不过有待于相关时机的成熟。当前,乌法峰会正式启动扩容程序,并且首先考虑吸纳印巴两个南亚大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选择。那么,印巴加入上合组织究竟有何战略意义呢?

为上合组织增添新动力

上合组织扩容最直接的意义是为自身的发展增加新的发展动力。在上合组织成立五周年之时,笔者曾撰文指出,上合组织最大的危险是陷入发展乏力的困境。因为,一方面经过了数年发展,上合组织的两大功能或者说两大轮子——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出现了困境。打击三股邪恶势力的安全合作在三股势力的肆虐之下出现了力不从心的情形。尽管反恐军演、反恐信息交换等都合作顺利,但是对于活跃在中亚地区又是跨国性、跨民族性的恐怖主义却是防不胜防,所以上合组织的反恐合作一度受到外界的质疑。另一方面,2001年9月就提出的以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合作,于2003年正式启动,但至今多边经济合作项目不多,合作情形不理想。因此,国际社会普遍担心上合组织“独联体化”,即只是见面会晤和发表一些空头文件。因此,在当时,笔者就提出通过机制扩容、功能外溢等来促进上合组织的发展,以增加其发展动力。

从上合组织建立后的十多年来看,它的功能不断在外溢,从原来的两大领域的合作到如今已经发展到金融、教育、交通、能源、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度合作。因此,在功能上,上合组织已经通过外溢而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在扩大成员国的问题上,如今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的程序,又为上合组织的发展新增了动力。这是因为,上合组织是一个平等合作和对话的平台,印巴两国加入之后,肯定又会增加新的合作议题和对话的话题,这些议题和话题将会转化为上合组织合作的新领域,从而使上合组织的功能实现新的外溢,因此,印巴两国的加入意味着上合组织不仅在覆盖范围上而且在功能上实现了双重外溢,上合组织将因印巴两国的加入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有助于印巴之间改善关系

对印巴两国来说,加入上合组织将有利于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众所周知,印巴两国长期以来龃龉不断,兵戎相见的情形时有发生,两国谁也不服谁。两国在南亚大陆上的博弈延续了冷战时期军备扩张的逻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国几乎同时进行了核爆炸,又几乎同时宣布为有核国家。尽管国际社会对两国进行了制裁,但双方为了在博弈中获得优势,都置国际社会的制裁于不顾。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军事对抗和直接冲突,成为南亚地区不稳定和军事冲突的重要根源。实际上,印巴双方人民并不希望看到这一切,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和平稳定安宁的环境。正因为如此,双方虽然没有提出第三方的介入,但都有通过来自外界的特殊管道来协调双方关系的意愿,而上合组织恰恰为印巴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与管道。

去年笔者曾撰文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外交平台”,认为上合组织就是一种最成功的外交平台。这个外交平台有这样的特点:(1)它是合作的平台。上合组织从成立以来,完全是谋求合作,从最开始的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两个轮子,到现在的能源、交通、金融、教育与人文等合作,已经发展到全面合作的新阶段。(2)它是对话的平台。每年一次固定的元首会晤、政府首脑会晤,以及专业职能领域的会晤,目的是为了进行对话与交流。而且,这种对话与交流,从来都是讨论各方存在共识的话题,也就是正能量的交流;从来不谈各方存在的分歧,没有负能量的交流。即便成员国之间在某些领域内存在着矛盾与分歧,也没有把矛盾与分歧放在这个平台上来讨论。(3)它是平等的平台。《上合组织宪章》明确了成员国一律平等,而且强调成员国一致的原则。尽管在该平台上,有中俄两个大国,其他成员国都是小国,但在这个平台上,中俄都没有要求大国主导权。虽然中俄两个大国为该平台的创建在物质、人员、资金上贡献比较多,但两国也没有要求拥有任何特权。(4)它是开放、不结盟的平台。《上合组织宪章》也规定,上合组织不针对第三方,这体现了不结盟的原则。因为,如果成员国结盟,那么,任何一个成员国受到伤害,就意味着对所有成员国的伤害。这是冷战时代结盟的表现。但是,上合组织不针对第三方,而且开放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近年来,上合组织的元首峰会邀请了不少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有的拥有了观察员身份,有的成了对话伙伴对象。所以,这个平台始终是开放的。(5)它是由诸多不同层次的平台构成的,而且还会不断增加其他的平台来构筑更大的平台。上合组织首先是由“上海五国”对话机制发展起来的,而该对话机制主要是军事互信机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上合组织平台。随后又先后成立了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这是上合组织平台内最早的二级平台。之后,在多次联合军演的基础上逐渐机制化联合军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联合军演机制也已经成为上合组织平台中的二级平台。后来.又有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上合组织大学平台、上合组织金融平台,以及上合组织司法培训基地等新的次级平台的出现。将来上合组织平台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平台,即以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等覆盖的领域,通过加强经济、安全、能源、交通、信息、人文等领域的全面、广泛、深入的合作,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现。(6)这个平台以“上海精神”为价值理念,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种价值理念不仅是上合组织平台的意识形态,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为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理念。

近些年来,印巴双方都提出加入上合组织的请求,正是看到了上合组织这一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印度与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能够促进两国彼此间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改善印巴双边关系并带来互利;上合组织将为印巴两国提供合作的平台,促使两国在达成上合组织目标的同时加深互信。印度总理莫迪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时也表示,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将有助于印度巩固与地区各国的联系,当然也包括巴基斯坦。印巴两个南亚大国能够消除隔阂走向和睦共处,这当然不只是上合组织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望。

对中国同样意义重大

吸纳印巴进入上合组织,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巴基斯坦与中国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主席前不久访问巴基斯坦,更是把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巴基斯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重要国家之一;而且,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还要打造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深受恐怖主义之害,巴基斯坦也是一样,两国不仅要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而且还要合作根治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经济根源就是贫困。打造中巴经济走廊,既是中巴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治恐怖主义的需要。但是,在中巴关系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平衡与印度关系的问题。

中国始终把发展周边外交视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一环,因而,中国不只是需要一个良好的中巴关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中印关系。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国的睦邻外交不是有选择的,而是希望跟所有邻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如今,印巴同时加入上合组织,并且拟通过上合组织弥合双方的隔阂,建立对话与合作的正常管道,那么,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同样也可以在上合组织内实现三方的战略合作。

另外,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并不能独自行事,必须要靠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寻找重要的“战略利益契合国”。有学者提出“战略支点国”,笔者认为这个提法不恰当。支点意味着是被利用的,一旦利用完毕就可以抛弃。如果是“战略支点国”,那么那些支点国家就会觉得被中国利用而已,没有自己的利益。“战略利益契合国”就不一样,相互之间是有利益契合和相互依存关系的,这个概念体现了中国外交上提出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国家可以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战略利益契合国”呢?至少要满足这些条件:(1)面积上、人口上的规模大国;(2)有地区影响力;(3)政局、社会相对稳定;(4)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潜力;(5)是中国的邻近国家;(6)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用这些标准来衡量,我们会发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可以作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利益契合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性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是兼具“一带一路”战略利益的国家。目前,上合组织吸纳印巴加入,这意味着5个国家中已有4个在上合组织内部,借助于上合组织的平台和机制,将大大降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协调成本。

为重塑欧亚地区秩序发挥作用

印巴加入上合组织以后,还可以在上合组织内部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设想进程中,为重塑欧亚地区秩序发挥积极作用。冷战结束以来,欧亚大陆的秩序仍然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欧亚接合部地带,而且体现在南亚大陆上。如果印巴通过上合组织最终弥合分歧,那么,他们将成为重塑欧亚大陆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借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印巴也将成为用经济手段重塑欧亚地区秩序的重要推手。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