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天使”到“狗屎”——中国男生进化论

  • 投稿晏耀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03次
  • 评分4
  • 19
  • 0

文/叶开

“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很多中国男生,小时候是天使,万千宠爱在一身,上了中学,便变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狗屎”。

这就是本文题目揭示的“中心思想”。

我在晚上九点多中写这篇文章时,思路好几次都被楼上小男孩打断。他奔跑,他拍球,他弹电子琴。小男孩还没上学,好动,调皮,捣蛋。爷爷奶奶万般宠爱,小皇帝般享受超级待遇。在幼儿园时玩耍为主,学习为辅,孩子们大多喜欢。暑假在家,他在家里欢腾,夜深了仍折腾不休。我跟太太说,忍一忍吧,一上小学他就安静了。楼上小男孩或许可算是“熊孩子”。

“熊孩子”主要指小男生。他们的特点是不分场合、不看时间地折腾、破坏。他们不知道、也不遵守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规范——父母和其他长辈从来就没有教过他们,甚至长辈自己就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上海的电台里有一个公益广告,内容是请孩子们在出境旅游管住爸爸妈妈,别乱涂乱画,别大声嚷嚷,别挤别抢要排队。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别乱丢垃圾,别乱吐痰,别随地大小便。在一个需要孩子反过来管好爸爸妈妈的地方,要求不出现熊孩子,可能乎?

微博上有过一个女生抱怨说,她家一个亲戚带来一个熊孩子,一到她家就钻进她房间里。等她醒悟过来冲进去,发现自己收藏的十几个芭比娃娃都被扒光衣服拧作一团扔在地上了。熊孩子还把她价值上万元的专业耳机也折腾坏了。当她向亲戚控诉时,这位亲戚轻描淡写地说:“孩子都这样淘气的,要么我赔你几百块钱?”女生被亲戚轻描淡写的语气惊呆了。她写下自己的悲惨遭遇,引来了一大批网友的同情和额外的吐槽。

熊孩子似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熊孩子在中国的大量出现,父母们难逃其咎。这样的状况,不仅社会要反思,家长自己也要反思——爱孩子不是无条件地纵容,教养其实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小男孩调皮、淘气,这都是很正常的天性。因为他们面对的世界是新鲜,有趣的,他们对此充满好奇,要去探寻、去学习、去冒险。但调皮、淘气的小男生并不都是熊孩子。很多孩子虽然调皮、淘气,甚至捣蛋,但是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要管住自己,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而这种意识,是父母教给他们。

德国禁止“过早开发儿童智力”的启示

研究教育、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懂得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小男孩阶段,他们的特征就是调皮、捣蛋、好跑、爱动。德国教育界有一个认知,孩子们在十二岁之前是“自我探索阶段”,他们需要有更自由、更充分的时间,通过游戏、追逐、攀爬、探险、沉思,来有效地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在这个时期,如果过分压制他们的天性,可能会导致他们心智发育不良。在德国教育界的共识是禁止“过早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们更自然地成长。

德国的小学中午十二点半就放学了,并且不布置作业。家里有人看护的,自己溜着滑板车回家,小区附近每隔500米有一所设计良好的儿童游戏场,可以玩吊索,玩滑梯,玩沙子,爬藤树。没有人看护的,可以留在学校里,在体育馆或图书馆里待着,有老师专门看护,他们可以画画、运动、发呆,甚至无所事事。我曾在科隆一所社区小学里看到几个孩子坐在走廊的坐垫上,什么也不干。另外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在上绘画课时,有两个女孩子坐在一边看着我笑,也是什么也不干,老师并不管她们。一个看起来是德国纯血,手上戴着十几串珠子,瘦瘦的身体,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金色头发;一个大概是土耳其血统,微胖,结实,长长的黑头发,大大的黑眼睛。我问女老师,她们就这样什么也不干吗?女老师懂英语,说是的,没关系。她把我的话翻译成德语告诉两个女孩子。于是她们合作画画,勾了几条线,号称是一座桥。老师竟然这么“随便”。在德国,常看到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博物馆参观,趴在地上临摹名画。有些古典名画,他们临摹时只是画了几个圈圈,竟然也得到老师的热情赞美。

我对德国小学教育的“松懈”感到惊讶,孩子这样在学校里待了四年,既不学英语,又不学奥数,这样五年级升到中学,他们脑袋里能装些什么超能知识?我在小学一年级课堂里,看到他们在上数学,教3加4等于几。四十多岁的资深教师在用红色和蓝色小圆塑料片在具体生动地教那些6岁孩子,隽有一男一女两位实习教师在教室里穿梭辅导。还有一个已读完四年级升上中学的女孩子回学校来玩,也在旁边用小塑料圆片教小弟弟小妹妹们。6岁的孩子在中国有的已经开始学习奥数了,而他们却在学“3+4”,这“奇葩”现象,把我这个数学“废柴”都快从肠子里笑出声来了。

这与我国的教育方式差别真得很大。德国是常速教育,相反,我国是超速教育。他们是不过早开发孩子智力,我们是提前开发孩子智力。

男孩在中国当前教育制度下的弱势

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虽在有识之士的不断推动下,作了一些微小的改变,但仍然是坚固无比的应试教育体系。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一切目标都是达到高分,得第一名。但每一个班少则30人,多则50人,第一名只有一个,其他学生怎么办?在这种推崇“状元”和“冠军”的竞技性教育理念下,除第一名之外,其他同学都被变成了“废物”——虽不完全是“废物”,但在年年、月月、周周的测验和考试中,不断地被考,被落在班级后面,被命名为“差生”,几年过去,就距离“废物”不远了。

上海公立初中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导致“学区房”价格飙涨,也给小学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点升上名校机会——而民办名校,都是要看成绩的,尤其是要看奥数——升上初中后,老师对你知根知底,知道你在小学里是“差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一百分,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接着,你的人生又要面临经历上百次考试的漫长4年。即使没被考成“废物”,到了残酷的中考,你举目茫茫,你父母也不是社会中的强人,你就真的成了“废物”了。

在幼儿园阶段,老师们看着小朋友淘气、可爱,还是比较呵护孩子天性的。到了上小学,老师一般都很严肃,注重秩序。上课时,过去要背着手,现在也要求两手整齐地搁在桌面上不许动。总之,各种课堂纪律、学校规矩,如一条条看不见的绳子,束缚着学生们的活泼好动,修理着他们的性格与情致。从好的方面看,这是对孩子进行管束和教育,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从副作用方面看,则是压制了孩子的天性,破坏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男生相对悲惨多了,也相对容易受到打击并失去信心。在中国,男生基本上就是这样演化的——从被全家捧在手心里呵护的“天使”, “进化”成老师眼中一无是处的“狗屎”。

相比起女生,男生在漫长的十几万年进化中,形成了一种外向型、探索型、冒险型的性格,因此,相对来说,男生更好动、更淘气,即便已经离开森林几百年了,已经是三代城市人了,他们的基因中仍残留有浓重的森林信息,他们要动手、要迈步、要上树、要探索。然而,今天的应试教育体系,对这样的天性,形成了紧密的钳制和无情的修剪。

今年高考数据,“状元”中女生数量接近70%。据统计,从2004年开始,女生“学霸”比例逐年上升。相对来说,几千年的社会规范在女生身上造成了压抑、遵守、顺从的性格,女生的这种天性,使得她们在上课时更专心,做笔记时更完整,考试时注意力更集中,被父母带着东奔西走去补课时,更听话。因此,她们也更适合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我熟悉的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他家里也有一个可怜的男生。他曾在微博上说:建议男生晚两年上学。这个建议切中要害,值得教育部门认真思考,因为即便不考虑当前的应试教育对男孩的打压,从生理和心理成长角度来看,男孩也通常要比女孩成熟得晚些。

上海有一个初三男生是学霸,属于珍稀品种,中考前早早就被某市重点高中预录取了。他很得意,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就玩上了。但是在考政治时,他偏偏忘记带课本了,于是这门开卷考试的政治课不及格。在上海的中考规定中,政治考试不及格不允许上市重点高中。于是,该男生彻底悲摧了,从天堂跌到地狱,仅仅因为他的一次粗心大意,就断送了一切。且不说这个规定合理不合理,但是学校里的监考老师,难道就不能人性化一点吗?既然是开卷考试,难道就不能考虑到小孩子有“丢三落四”的天性,善意地预先替他们准备两三本政治课本吗?我不得不额外批判一下这种考试制度下的监考老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他们面对一个男生的命运遭到打击时,仍然能如此冷漠,如此“公正”呢?

据说该男生在家里被家长骂了三天三夜,他们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去上民办学校的IB国际课程班。这位男生家庭状况看来还不错,他在不幸中万幸地被迫走上了国际课程的道路,或许,这更加合适他,会让他有更好的未来。在当前教育现状面前,有心的家长应该早早为自己家的男孩子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收获》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