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北美中小学公民教育管窥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480次
  • 评分4
  • 16
  • 0

文/王晓华

北美公民教育理念及其理论流派

广义的公民教育( citizen education或者civic education),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公众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从而使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具体包含:(1)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性认知;(2)成为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和理解;(3)作为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青少年,使他们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权利与职责。

最早提出公民教育概念的是古希腊,除了培养忠诚、勇敢等品德外,斯巴达人更强调发展贵族子弟的智慧和审美力,以便他们作为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法国于1882年率先开设了“公民训导”课。到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民教育”的思想,德国政府于1918年以宪法形式决定实施公民教育。凯兴斯泰纳认为无论公民是何种族、政治主张和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4个方面陶冶性格,培养精神,教育引导他们为国家服务。虽然凯兴斯泰纳关于国家价值的观念过于极端,并间接导致了纳粹思想的产生,但是此后,培养合格的公民理念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却是不争的事实。

确实,无论是国家领导和各级政府官员的选举,还是日常与公权力部门打交道都是公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诸如“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求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体认更是需要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接受良好的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公民教育都应该而且大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且在各门学科中所占权重较大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公民热爱国家,尊重宪法精神的意识;培养公民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培养公民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革除权力本位意识;培养公民纳税意识;培养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能力和与强权征服者的谈判能力;培养公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发展观,等等。

近年北美流行的公民教育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教育理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杜威提出,个人在实际经验中获得道德观念和行为,反对传统道德教育课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在杜威看来, “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公民社会的公民。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方法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同时,他认为学校生活和学科教学,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提出通过学校生活和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间接的道德教育,并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与社会道德保持一致,因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社会这个大环境为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根据人的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柯尔伯格认为教育者若能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练习,就能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主张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导来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部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而必须随时把握他们所达到的道德发展阶段,并根据其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柯尔伯格“把促进儿童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目的”。柯尔伯格同样强调,道德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三,政治社会化理论。美国政治学家、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倡导人、政治系统论的创立者戴维·伊斯顿,他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伊斯顿把政治社会化看作是个人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理论所要分析研究的就是这个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机制和机构。他还提出,通过许多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实现政治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强调各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应当协调一致,发出共同的政治信息,稳定和发展社会政治生活。

北美公民教育目标及其具体实施

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更是差异很大。加拿大学者Ken Osborne提出了一个公民和公民教育的新概念-12 C’S,包含了12种加拿大公民教育应该培养的公民特质(加拿大人Canadian、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an、社会共同体community、传承文明civilization、沟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criticize、创造性creation、好奇心curiosity,关心他人care、生存能力capacity、时代观念concept、合作意识co-operation)。加拿大的公民教育中还包蕴了“多维公民”的概念,认为公民需要有4个维度:个人维(个人具有公民伦理与素养,在做出相应行为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意见、感情和行动负责)、社会维(公民是社会存在物,不可避免同其他人在各种情景中相互作用,参加公共辩论,参与公共生活,促进以有效民主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形成)、时间维(公民在面对当前关注的问题时,不要忽略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形成现在的行为将会影响未来社会的意识)和空间维(公民既是当地的、整个地区的,也是国家的和全球的成员)。

加拿大高中教育同样注重公民教育,强调每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每个毕业生除了完成学术类的科目外,还要做满30个小时的社会工作才能毕业。社会工作可以是有薪劳动,也可以是义工服务。加拿大的不少中学也非常重视精英教育,鼓励学生参加更高水平的学习计划,国际预科学士课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是著名教育机构国际文凭组织( IBO)推广的一个高中学习计划,目的是提高高中毕业生的水准,向大学输送优秀人才。国际预科学士课程6门功课都是大学预科程度,每门满分是7分,据说只要考过32分就能拿到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同时它附带要求CAS计划,它的难度不亚于6门主课。CAS全称是创造Creativity、行动Action、服务Service。国际预科学士课程总分为45分,其中6门功课42分,CAS占3分。在两年的高中阶段,参加国际预科学士课程的学生必须每周花3个小时完成CAS要求,每一项一个小时,不能间断,不能遗漏。创造可以是画一幅画、写一篇文章,或者做一个手工;行动可以是一个体育锻炼,也可以是参加团体活动;服务则是指做慈善或义工。这3类活动都由学生自己规划,自己记录,老师则不定期抽查。如果发现没有按时完成或者弄虚作假的,则立刻取消学习资格。不论你文化课考多少分,CAS的3分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完成国际预科学士课程的必是高中生的佼佼者,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对社会责任的感知和认同得到进一步鼓励和加强,这样的高中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必然是对社会对未来有担当、有贡献的人才,是公民社会可以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手段,竭力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比如好莱坞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宣扬美国人权之上原则,《阿凡达》宣扬美国国际主义和环保理念。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渗透在对美国历史的教育中,著名史学家格尔达·勒内认为“没有历史,任何国家都不能享有合法的地位或唤起爱国热忱”,所以,尽管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00多年,但其教育内容却是丰富的,以大学“成就教育”为例,它讲述美国在短短200多年间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以证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强美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美国各类学校普遍开设公民课,讲授美国宪法、政府结构、公务员制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民的职责,强化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好公民就是要爱美国、爱美国的社会制度、遵守美国的法律、履行美国法律规定的义务。

2.法制纪律教育。目前美国大部分州的法律都要求学校必须进行美国宪法教学,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美国政府明确要求16至18岁的学生要学习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人权宣言等内容,法制纪律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说明美国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这是法制纪律教育的核心。与此同时,法制和纪律教育也为人们的日常行为作出了规范。从表面来看,美国尽力宣传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似乎美国人的自由很少被约束。但实际上,美国有许多法规,如游行示威法、交通法、结社法等提出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政治要求和法律要求。美国中小学一般都有严格的学生行为守则和违纪处理条例,教育管理同严格的行为约束相结合正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点。

3.道德品格教育。美国的道德教育和美国人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集中体现了美国的主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强调进行以社会行业准则为核心的个人品质教育以促进社会形成文明的精神风貌。就个人的品德修养而言,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美国的政治、经济、道德规范做人。美国中小学公民课常常围绕做一个合格公民至少应具备的17种品德展开:

(1)自律。不仅做自己认为应做之事,而且做自己虽不愿意但社会需要自己做的正当的事。(2)守信。惟能如此,别人才会相信你说的“我将做什么”和“我不做什么。”(3)诚实。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商业活动和政府机构间的交往,都要诚实无欺。尤其要敢说真话,即使说了真话有损自己也在所不惜。(4)实现最佳自我。有勇气抑制集体的不当压力,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5)利己但不损人。追求个体或群体目标的实现时,手段正当,并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6)勇于承认错误。敢于公开说“请原谅,我错了”。(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是至高无上的。(8)谦恭礼貌。在人际交往中和上课听讲都应懂得礼貌。(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自己那样待人。这适用于对待任何年龄、种族及宗教信仰的人。( 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道理。纯个人性质的行为,常常会影响他人乃至社会。( 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这是对一个人成熟程度及精神气质的最好检验。( 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管所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13)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包括尊重学校、企业、公共、政府以及每一个人的财产权。( 14)遵守法律。除非法律与宗教信仰或与普遍公认的道理准则相冲突,即使如此,也应是非暴力的不服从,而且必须接受法律所定的各种处罚。( 15)尊重“民主社会”的各种“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一切有损于这些目标实现的嗜好。( 17)避免过早的性体验。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

4.权利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是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一贯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参加劳动、守法、纳税、投票、关心个人和家庭的事情而不要仅仅为着公众的利益去改善社会。美国人认为争取和维护个人的独立、平等和民主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维护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公民责任和义务。美国部分学者认为要成为美国社会的合格公民就必须了解社会的有关准则,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个人和组织必须以它为行动准绳而不得违反;政治上采取三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所以,作为一位美国公民,首先就是要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否则就不能维护独立、平等和民主等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就不能履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网络时代的公民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公民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或纸媒了。网络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公民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利、迅速而不断更新的充足信息、多种多样的教育和参与项目,以及实时的互动机会。美国的网络公民教育中心(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其宗旨是, “致力于公民坚持民主的原则,积极参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民主实践而推动启蒙和有责任的公民精神。”1964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立了一个跨学科的“公民教育委员会”,其宗旨是推动大学前(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公民教育。1969年,该委员会受加州律师公会( State Bar of California)委托,设计全加州通用的公民教育课程,称为“自由社会中的法律”,着重于向学生介绍宪法。民主的基本概念,如正义、权威、隐私、责任。这个学习跨度超过12年的公民教育计划是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 (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资助的。1981年,公民教育中心成为一个无党派、非营利的独立组织,美国的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都运用过这个中心的公民教育材料,以期达到3个现实的目标:不断增强对美国宪政民主及其基本原则、价值的认识;提高作为有效和负责任的公民参与的技能;服从决策和解决冲突的民主程序。

公民教育中心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趣,呈现方式也与时俱进。首页上有一个叫“60秒公民学”( 60 Second Civics)的音频节目,可以在电脑上收听,也可以下载到ipod上。每次都是一篇只有1分钟时间的小文章,介绍一些关于政府、宪法、历史的知识。不过,打开音频的条件是你要正确回答每日更新的公民知识小测验。2015年2月4日的测验题是“下列选择中哪一个是政府以任何方式都不能妨碍的权利?”4项选择分别为演讲自由、宗教活动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

公民教育中心网站的传媒还为学校公民教育活动提供交流和示范的平台,为教师的公民教育课堂教学提供素材,最新一批的教学课程如下: “9. 11”和宪法( 9/11 and the Constitution);宪法日和公民日( ConstitutionDay&Citizenship Day);总统日( Presidents´ Day Lessons);华盛顿、麦迪逊、林肯等( Washington,Madison,Lincoln,Reagan,Mason);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Jr Day);黑人历史月活动(BlackHistory Month);妇女历史月活动( Women’s History Month);选举( Voting)。

当然,网络的速度和信息量并不等于能提高公民参与的素质与能力,更何况有时候网络还充斥着大量不可靠的信息,网民既没有耐心去细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能力去察辩事理的是非对错。这样就导致民众不可能对公共事务作出独立的、有知识、有根据的判断。所以互联网公民教育不可能代替学校教育。杜威把教育分成偶然的(非正式)和有意的(正式)两种,教育要有切实成效,“就是要在非正式的与正式的,偶然和有意的两种教育形式之间,找到保持恰当平衡的办法”。互联网的公民教育是要在生活中偶然的公民教育和学校里有意的公民教育之间建立一种恰当的平衡,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