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二安”词比较研究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955次
  • 评分4
  • 40
  • 0

沈葱葱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李清照与辛弃疾是我国宋词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清人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清照与辛弃疾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以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花草蒙拾》)李辛“二安”独创其体,“易安体”、“稼轩体”分别代表了他们婉约词与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二人的词风各具特色,但又有相同之处。本文将通过二人的作品对他们的不同风格做一个简要比较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李清照;辛弃疾;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30-03

李清照与辛弃疾二人分别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和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以“靖康之乱”(1127年)为界,宋王朝开始仓皇南渡,自此,南宋与北金时战时和,而他们二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时代背景也就造就了时代的诗人,对李辛二位词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乱”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各有不同的风格;辛弃疾则是万方多难中兴起的词人。下面我们将通过二人的词作来比较二安词的异同之处。

一、李清照的词作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进入最腐朽、黑暗阶段的时代,是封建礼教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严酷的现实不断磨损与考验着李清照,并不断侵袭与破坏着他们夫妻追求的平静与幸福。我们可以将李清照的创作时段分为三个:第一个时段是她生活安定闺阁时期;第二个创作时段是与丈夫赵明诚艰苦逃难,夫妻分离时期;第三个时段是南渡之后。李清照前后词风是不同的,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从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部分:(1)描写对景物;(2)描写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3)咏物词,这部分创作的数量很少。第一类词主要反映自己的少女、少妇生活,寄兴怀远等,同时也有体现男女爱情的诗。这些都可以是词人前期的创作;而南渡后期的作品也都是多以她自己为主,是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但洋溢的却是另一种风格,表现了国破家亡的飘零与爱国主义情怀。代表她第一类的作品有《浣溪沙》、《如梦令》、《点绛唇》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留。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称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

这几首词展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没有丝毫的造作和装饰。作者捕捉的是生活中的欢快。荡舟、回晨对话、荡秋千等日常生活活动,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得格外有趣生动。这些作品的基调是轻松的,感情是明朗的,给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基本上表现了贵族仕女的悠闲情趣,也表现出一种愉悦向上的思想境界。

代表她前期第二类抒写离情别愁的作品有《醉花阴》、《一剪梅》、《蝶恋花》等。这些作品都作于流亡时候。这个时期她”衣食有余”,遭受的主要是“离愁别苦”,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远方丈夫赵明诚的[1],词的整个上片都在渲染自己独度重阳的孤寂和愁苦。下片写在东篱把酒,与菊对酌,仿佛自己已摆脱愁苦。最后三句直抒胸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关于这首词,《琅嬛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易安结缡(婚)未久,明诚即负笈(竹书箱)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2]词中抒发的是李清照与丈夫明诚别后的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这一时期的词多是思念丈夫的离愁别恨的深情婉曲,并不庸俗。她的这些“离愁别恨”决不是追随前人的无病呻吟,而是基于她的实际生活感受,抒写了她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和一般“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形式主义作品有根本的不同。这些表现“离愁别苦”的作品也不是毫无思想意义的,我们会更具体地感受到古代妇女所处的地位的低微[3]。

南渡之后的作品是她后期创作的,这一时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离逝。一方面悲痛于个人幸福的破灭,同时更感慨故国旧家的沦陷。因此思念故国旧家成为他后期的主要内容。虽然也是抒写个人的生活感受,但与她前期的离愁别恨相比,思想的深度更深刻,情感更显苍凉。主要作品有《声声慢》、《武陵春》、《永遇乐》、《忆秦娥》等。

李清照是女词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才华横溢,“睥睨前世”,“直欲压倒须眉”,在词的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是婉约派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李清照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篇章,塑造了一个个个性化的、栩栩如生的女抒情主人公形象。她用现实主义笔法,真实地反映女性生活,表现出独特的情韵。如她写情窦初开的少女:“见有人来,袜划金钗留,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者通过几个羞涩的情态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后来丈夫远离家乡,她又写下“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千古绝句。南渡以后,她变成了“飘零逐与流认伍”的“闾阎嫠妇”,饱受忧患,仍不忘救国。从天真的少女、真挚的少妇,再到凄苦的晚年,这些都是她自我形象的展示,真实感人。

2.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向来以委婉著称,其实委婉词不自清照始。所谓“婉约”,是指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深远的一种细腻婉转的笔法。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枕头……千万遍阳光,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词一开首就写她生活的懒散,下文却迂回曲折,并没有说出她为什么要这样懒散,直到下半片才卒章见底;不直说无人领会她的心情,却又说唯有流水知其心迹;不仅对“新瘦”就是“新愁”也不予说明。吞吞吐吐、曲曲折折,含蓄委婉、往复不尽,这也是此人的独特风格[4]。

3.富于独创性的语言。张瑞义《贵耳集》评其《永遇乐》词时说:“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可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她的词可以说是明白如家常。《声声慢》里的“时候”、“将息”、“怎生”、“守着窗儿”都是浅俗的口语,甚至是地道的白话,而所表达的感情又是极为真切的。在选择词汇色调上,很有讲究,用“溪亭”、“藕花”、“鸥鹭”这些意象,来构画一幅争渡的图画。《一剪梅》中写秋藕用“红”字,写竹簟用“玉”字,写小舟用“兰”字,然后用“雁”、“月”、“花”这样的词汇勾勒色调清新典雅的画面。语言富有音乐美,注意词的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如《声声慢》全词97字,其中舍声字和齿声字就达57个,连用14个叠字,后又用4叠字,连续重叠,却毫无晦涩之感,相反却又显得十分流转自然,富有强烈的音乐美,朴素自然,不着痕迹。

4.独特创作的手法。李清照常从侧面着笔,借刻画陈设器具、环境等婉转地表现人物心理;善于化抽象为具体,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有形、可感的事物。“愁”可以有长度,“愁”也可以有浓度,“愁”有形体,可以用船载,“愁”可以上心头,入眉头。对比手法也是信手拈来,白描手法随处可见,透过形象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辛弃疾词作及艺术特色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青少年时期,南渡前是他一生最意气风发之时。23到42岁,是他的游宦时期。这一时期他雄心勃勃,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43到60岁,这时期他“三仕三己”。64到68岁,年岁已高,但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常为怀,单车就道”[5]。

辛词一方面写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另一方面表现沙场征战的忧国情怀。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的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浣溪沙》等。在这些词中,辛弃疾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图画和人物速写图,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形象。表现征战的爱国主义词作是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的是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风格豪放而悲壮。作品主要有《念奴娇》、《鹧鸪天》、《永遇乐》、《满江红》等。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8]。刘克庄说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刘备那样的英雄。《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瓮周显先》:“英雄事,曹刘敌。”《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抒发了其英雄主义情怀。少年旳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帅将,气势豪迈,《念奴娇》:“少年横槊,气恁凭陵,酒圣诗豪余事。”进入中年之后,历经人世危机和宦海浮沉,只能落日楼头,弹铗悲歌,《满江红》:“腰间剑,聊弹铗。”当年叱咤风云的帅将成了“和泪看旌旗”的末路英雄。到了晚年,已失往日的孤傲情怀。

2.悲壮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被撞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浓纤婉丽;写豪迈,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又挟英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如《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长,扬尽跌宕之致。

3.以文为词的方法革新——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是借鉴前人诗赋中用词技巧,而稼轩则独到地使经史等散文词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如《贺新郎》:“审议吴帅。帐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首句和结尾四句都从经史中化出;“甚矣”、“句和”、“二三子”都出自《论语述而》;“不恨”则从《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化出。从这一点看,他的语言是独到的。在意象上多与战争和军事活动有关,刀、剑、枪、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等都是他笔下的意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与李清照的花草委婉意象是大有不同的。

4.独特的手法。辛词创作善于用典,用典隶事更能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比兴手法也时有运用,如《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袭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来比喻自己的忠愤之气。“寓庄于谐”,善用诙谐幽默之趣表现抑郁不平之气。《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进来视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全词围绕一个“醉”字,借“醉”写愁书愤。“近来”貌似醉后狂言,实是针砭时弊。下片追忆昨夜欢笑,妙笔解颐,由此窥见词人那种立于不阿之地的个性。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庄重而不失幽默。

李清照词风明白如话,浅俗、清新而又有深意,词人辛稼轩曾有专注“效李易安体”的词篇,可以看出这是李对辛创作的影响。辛弃疾写过一首词,自称“效李易安体”。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二价。更远树斜阳,风景点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去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虚见着人欲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以轻松自在如家常的口吻,叙述自己生活中一些感受,颇似李清照词风。

李清照与辛弃疾是我国宋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他们另辟蹊径,独辟各自艺术风格,丰富了宋词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68,169.

〔2〕〔4〕温绍堃,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9,93.

〔5〕朱德才.辛弃疾词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