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感受”在油画写生中的意义

  • 投稿研究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77次
  • 评分4
  • 47
  • 0

拓永芳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在近几年中国的各大美展上,不难看出当代中国具象油画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那就是在这些油画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感受后的真实”。这些带有真实感受的油画作品所带给观者的震撼和感动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画面中鲜明的个性表现方式,使得画展上的油画面貌更为丰富。一幅幅带有明显表现意味的具象油画作品在一次次刺激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真实感受;具象油画;写生

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12-02

注重真实的感受,即感受身边熟悉的生活和事物,感受当下的环境,运用带有个性的油画表现方式描绘自己的画面,同时在自身的油画作品中尽力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以此来表达油画家的感受和思想,已成为当下中国具象油画的主流。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几乎大部分的油画创作都是具象油画,而且大部分作品都带有很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以及当代感,就像范迪安先生谈及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时说:“当代艺术在内涵上主要指的是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今天的时代特征。”在风景方面,大多的风景作品都将表达创作者的自身感受作为宗旨,如张冬峰的《穿过竹林的歌声》,赵开坤的《长白老林》。人物画题材更是丰富,既有表现市井平凡的普通生活、都市青年生活状态的作品,也有诗意的怀旧题材,如忻东旺的《消夏》,张延昭、慕增利的《乡村选举》,张文慧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林永康的《天窗下》等。这些油画的题材都来源于平实而亲近的生活,来源于作者和观者喜闻乐见的平凡事,来源于画家和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因此它们生动、自然,与人们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在画家的笔下得以提炼、概括、凝结。当今西方具象绘画也表现出强势回归的趋势,20世纪中期,西方的油画家们又重新回到具象,但这次的回归与以往的西方写实油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当这些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并不是恢复之前的高度的写实,而是在创作主体与作画对象的关系上加以改变,从原先的“对立状态”转变到“融合状态”,在主客体不分离的状态下重新审视对象。其实这与中国绘画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画家的关注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对“物”的观察上,而是将意识放在对“物”的感悟上。这种感悟是感受的升华。

一、“感受”在孔子思想中的诠释

孔子学说的传播者曾子将“忠恕之道”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核心,它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求人们以一颗“爱人”的心去推测和体会他人的感受,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忠恕之道”不仅仅是“仁者爱人”的表现,同时又是“推己及人”的具体化。这种理念,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中国绘画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就是平等理念的体现,认为众生都应是平等的。笔者认为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平等,同时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平等,画者与对象的平等。这种理念很好地体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画者与对象的关系上,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从客观物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转化过程,画者和对象是统一的、相融合的和谐状态。

二、“感受”在油画创作中的必要性

其实“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恰恰为绘画的创作指明了道路。归结起来,那就是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在面对对象的时候,它所带给你的那种具有现场感的气息、状态和情绪,需要你用一种类似于“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去体会和感悟。笔者将“设身处地”的思考能力理解为是一种爱人的能力,是一种懂得爱人、学会爱人的能力。而在绘画创作方面,绘画者不但要懂得“爱人”,也要学会“爱物”,这是一种画者“感悟”自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美术创作中通常被解释为“感受力”和“想象力”。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不单单是制作和使用工具,人类有着比动物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同样由血肉之躯所包裹的外衣下面,人类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活动。但是由于绘画主体的经历、生活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感知对象的过程通常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感知后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主观性的存在必然使油画的风格和样式产生质的不同,这种不确定性的感知对于绘画来说,正是它的优势和魅力所在。因此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感受力的人,自身不能与他人和万物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同自己也没有任何“心的联系”,那他将是何其的麻木不仁!对于油画的创作者来说,绘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体验过程,如果没有感受,那么绘画的创作过程是多么的冰冷呀!

三、“感受”的直接体现——写生

这种感受方式的典型体现就是写生。笔者认为在通常的写生中,画者会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是将写生单纯地理解为素材的收集和客观再现。其实写生不仅仅是一个收集素材的过程,而是一个感悟和体会客观对象的过程,如果简单地将其作为收集素材的过程,那么作画时主客观分离的状态是一定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创作主体在进行绘画写生时忽视了作为绘画主体人的存在,写生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复制过程,这一过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被照相机所取代。而另外一种情况则与其相反,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画家在创作时没有对客观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观察,仅凭借着个人的经验和凭空的想象,在没有真实感受的情况下作画,忽视了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这样的写生体现在画面上的往往是极端的主观性,使其绘画不易与观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致人们不易理解。因此写生时,画者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应将自己放在一个积极与客观对象沟通,交流和体会的基础之上,感受对象的形、色、质,以及整体带给画者的某种属于此景的“特质”。画家的作画过程已经不是对客观事物简单的整理组合过程,而是将客观事物在内心进行取舍后的、自己理解的、带有一定主观因素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对造化的尊重,也有作为创作主体人对物的理解,是一个师造化、得心源的过程。《雁山园旁的池塘》是画家张冬峰的一幅写生油画作品,它显然是一幅物我相融的佳作。首先画家准确地描绘出十月早晨雁山园的自然环境,带有黄色的绿叶以及树上稀疏的枝叶,都表明夏季已逝的迹象,底色的红色同面色的绿色和谐统一,使绿色更显得翠而不生,画面色调丰富、微妙,表现出初秋独有的色调,松动的笔触将浮在池塘上面的荷叶表现得淋漓尽致,石头的投影与水面的对比更显出池水的清澈和宁静。然而这一切都是画家在细致感受和敏锐观察后的结果。不仅如此,画家在画面的节奏上做了许多主观的调整,在色调上表现得更为整体和简约,以最能体现此景的基调色作为画面的主调,尽力删减没有说服力的色彩;画面的动静关系更为明确,荷塘的静与树枝的动,使得画面动静相应;肌理的厚薄处理,使得水的平滑与石块的坚实形成强烈对比;前景的实与远景的虚,让画面主次分明,这些有意识的强化处理方式都与客观对象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使得平凡的池边小景得到了升华。从名为《影》的油画写生中,我们也同样不难看出感受的重要,画面中没有过多琐碎的细节,主要表现一种具有浪漫感的氛围,一艘忽隐忽现的小船,像一个灵动的精灵停留在充满雾气的海面上。画面虽然整体、概括,但并不简单,画面中船、海面以及天空分别以黑白灰三个层次界定,天空的层次明确而微妙,沙滩用赭石色薄薄地蹭出,近实远虚,体现出海滩的深远和真实的质感,以及水气交融的湿润氛围;前景的海浪用厚颜料表现,不但和海滩拉开了空间,还将海浪的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远方如珍珠般的阳光为远景的平静增加了动感。画家的绝妙之处还体现在对船的刻画上,一般人都会将主体画得很实,而画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得画面免于落入俗套。整幅油画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有着画家细腻的思考和表达,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正是认真感受后的结果。上述的种种表现都证明画家在作画前对对象有过认真的感受和观察。人常说,画画是心、眼、手协调一致的过程,首先要心里有,所以才会看的见,因此手才会跟的上,而“心里有”其实就是要求画家要有一颗具有感受力的心,细心地体察事物。其实高手作画,在初始阶段就已将对象的美感展露无遗了,那就是画家能够将对象的氛围感、体积感、空间感、质感准确地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

总的来说,如何正确把握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画家在写生时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感受对象的过程正是解决主客观关系的过程,通过感受,画者才能够从自然中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地表现对象的本质,表现对象的特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亮生.论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的当代性转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1).

〔2〕贾武明.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和期望[J].艺术教育,2010(1).

〔3〕何謇.困境与机遇——中国写实油画的现状[J].艺海,2010(7).

〔4〕杨晓坤.试论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J].内江科技,2009(1).

〔5〕孔新苗.走出对立思维——20世纪中国画变革文化视角转换的回顾[J].美术,2011(11).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