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困境

  • 投稿hina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1448次
  • 评分4
  • 32
  • 0

谷铂滢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政府和高校在积极想方设法解决就业难问题,但依旧困难重重。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分析其原因并尝试提出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一、“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存在问题,是较为复杂的由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多方共同作用的问题。

1.1政府对“就业难”的影响

政府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就业难”。政策就像是蝴蝶翅膀,轻轻一扇,便能产生大的效应。

1.1.1高校不断扩招的政策

1999年以来,一方面为将我国高等教育受众面转向大众教育,开始降低高校门槛、扩大招生名额;另一方面,为了减缓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高校扩招成了扩大内需、缓解青壮年就业压力的重要方案。庞大的毕业军出炉后找不到相应的岗位对号入座。

1.1.2户籍制度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带来的影响

户籍制度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一定影响。一方面,地域间发展不协调,农村和城市、大小城市间差距逐年拉大。毕业生更愿意去经济发展更好的地域求职。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严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一旦他们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付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2]。

1.2高校对“就业难”的影响

高校不注重素质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1.2.1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社会脱节

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未面向市场需求只是安于现状。功利的办学思维使学校只注重规模而忽视办学特色和质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3]。

1.2.2高校教育质量不尽人意

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在“磨洋工”的现象不少见。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学到的知识不多。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反而不如中专、大专生。学校欠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需要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的求职者。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机会较少,就业竞争优势弱[4]。

1.3企业对“就业难”的影响

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是人才市场的风向标。其提供的条件也使就业者权衡对其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博弈。

1.3.1企业逃避付出培养成本

培养一个优秀人才,除社会和个人需付相应成本外,企业也有义务为成本买单。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培训是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而大多数企业逃避此责任。他们更愿意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或是榨取实习生的劳动价值。

1.3.2唯学历论以及就业歧视

企业通过学历来筛选人才是符合常理的。但唯学历,而不是看人才本身能力是偏离轨道的。此外,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令很多毕业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1.4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对“就业难”的影响

一些高校毕业生,对现有工作机会不满意,宁愿暂时选择失业[5]。

1.4.1眼高手低,不愿吃苦

高校毕业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好高骛远。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实质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的过程。在一个高人力资本投资预期的前提下,这种难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现象[6]。

1.4.2缺乏职业规划

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甚至对自己专业了解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增加了就业成本,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政策建议

2.1政府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经济条件

政策干预既要解决市场失灵,更要避免政府失灵。国家需通过有效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企业、职业就业,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补偿。另外,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权益,监督企业。

2.2强化课程改革,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高校应优化和整合课程;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操作性;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激发、引导学生走上创业道路,而不非被动等待就业。

2.3高校毕业生要端正心态,提高个人素质主动寻求机遇

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

2.4政府、高校、个人三方相协调

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战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4]郭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J].人力资源,2012.

[2]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3]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5]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6]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7]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

作者简介

谷铂滢;女;1990-6;湖南长沙;研究生在读;长沙理工大学.4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