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西柏坡“赶考”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投稿花生
  • 更新时间2017-06-05
  • 阅读量206次
  • 评分4
  • 52
  • 0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其铸就的西柏坡“赶考”精神,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踏上了执政的征程,出发前他对周恩来等人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进京赶考去!”“赶考”这一比喻,寓意着一系列新的考验的开始,老一辈革命家们在考验中答出了一份份让人民满意的试卷。

60多年过去了,西柏坡“赶考”精神仍在继续。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重温西柏坡“赶考”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一、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西柏坡“赶考”精神的由来

毛泽东提出的“赶考”命题,源于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以及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的谈话。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进入北京城,成功取得政权42天后就败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思想与享乐之风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将此文以延安整风文件的形式发至全党学习,并在当年4月12日给高级干部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着重提到了这篇文章,告诫党内同志一定不要犯李自成那样的错误。

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对话,期间谈论到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初期艰难时聚精会神、后期环境改善却出现衰败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坚定地回答:“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两次经历给共产党人进京敲响了警钟,对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形成和从严治党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赶考”命题的准备

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即将进军北平。为了迅速适应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1949年3月5日至1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和“六项规定”,即“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的这些提议是“赶考”前的准备,总结了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和教训,为西柏坡“赶考”精神提供了制度保障。

除了全面落实七届二中全会的要求,党中央在进京前还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积极部署和安排进城工作,另一方面对全党进行入城教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城市的有关知识,并制定了进京守则,这一系列“赶考”准备工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启了“赶考”征程。

二、西柏坡“赶考”精神的主要内容

西柏坡“赶考”精神以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了无产阶级政党面对革命任务发生转变等一系列全新挑战的决心,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做出了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论述,构成了西柏坡“赶考”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赶考”的目标

“赶考”,最早用来形容中国古代秀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要想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或享受高官俸禄,进京赶考是最主要的途径。但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进京赶考的目标不同,共产党人“赶考”的目标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要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毛泽东强调“赶考”的目标:“我们进城后还要建立新中国政府,很多人要在政府里当官。不管当多么大的官,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革命工作,都需要努力奋斗。”这就要求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判和自我批评。从“赶考”目标的本质来看,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无止境征程。

(二)“考试”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这样一份考卷: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面貌,如何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何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建立外交关系,怎样治理国家、管理城市和农村、规范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这与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截然不同,共产党人“进京赶考”考核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全方位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这是一场没有指定教科书的考试,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老一辈的革命家认识到“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这就需要共产党人自身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赶考”是一个无止境的征程,当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人手中传递的时候,考试的重点内容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如何在“赶考”征途上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是共产党人时刻都要思考的问题。

(三)“赶考”的评判

如何对一份份答卷进行评判?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即以变化和发展为根据,交由人民群众评判。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这场“赶考”效果的见证者和承受者。因此,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官德、纪律、政绩考官,这场“赶考”是否为人民谋福祉、是否为国家谋发展,他们最有发言权。为了答出让人民群众满意、自己满意的试卷,全体共产党人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于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将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否有利于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业绩的最终评判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当好服务于人民的公仆角色。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重要法宝,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才能真正在“赶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京赶考”不能心存侥幸,任何违规违纪的“考生”都逃不过人民的“火眼金睛”。

三、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

从“赶考”命题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度过了一个甲子的时间,尽管西柏坡“赶考”精神形成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精神仍然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奋发进取,激励着全体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历史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赶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上,铭记历史、重温西柏坡“赶考”精神,对于增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忧患意识是共产党人的担当

1949年,在党即将踏上执政之路这一重大胜利的前夕,党的重要领导人提出“赶考”这一命题,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组织的那种应有的忧患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总书记也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就是对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呼应,也是“赶考”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增强政治意识,是对党员同志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及对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的一次集中考察,在当前严峻的改革形势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把好思想关,坚定党员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增强大局意识,是要求党员同志站在党和国家、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服从大局,服从改革,牢记身份,与党组织保持步调一致,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增强核心意识意在维护中央权威,任何一个组织、一个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担当着在改革中打破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维护内部团结、防止内耗分化的重任;增强看齐意识,是要求党员同志要主动向中央、向总书记、向党的方针、路线看齐,在全党上下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这“四个意识”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共产党人“赶考”的忧患意识,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担当。用增强“四个意识”凝神聚气,在全党齐聚发展动力,教育党员修身做人,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西柏坡“赶考”精神的重现,也是党不懈的价值追求。

(二)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西柏坡“赶考”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这场无止境“赶考”的途中,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路线以及所提方针、政策的重要信息反馈源,他们在这场“赶考”中起着考规、考纪、戒尺的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西柏坡“赶考”精神的精髓之一,针对现在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公私不明的现象,西柏坡“赶考”精神的作用又有所体现。十八大以来,中央组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弥漫在党内的不良风气,尤其是作风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查;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党员理想信念的塑造;同时,重温党的历史传统,传承党的思想精髓,采取了一系列联系群众的举措,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柏坡“赶考”精神一脉相承,强调联系群众、以人为本,是西柏坡“赶考”精神在新形式下的深刻体现。

(三)深化“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的集中体现。党带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场“赶考”具有长期性,“赶考”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追梦的过程就是我们党“赶考”的过程,是执政党作为这场大考的“考生”接受历史检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与艰辛。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多变的大环境下,我们党正面临着来自于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少数党员干部身居重要领导岗位,却丧失理想信念、腐化堕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抹黑了党的形象,危及了党的执政根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破旧立新“侵犯”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灰色利益,对此,他们阻碍改革的进程,给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阻力,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大搞权钱交易、权力寻租,扰乱了国家市场经济秩序;一些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强大,渲染中国威胁,声称中国必将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鼓动国内外反华势力,骚扰中国发展,幻想颠覆中国国家政权。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到这些现象倘若得不到及时清除,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将会遭受巨大阻力。

由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铺开。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发展,改革政治体制,打破既得利益,保证这场“赶考”目标的实现;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加强党规党纪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净化党员错误思想,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健全我国法律体系、严格司法程序:民法总则、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 [ www. dYLw.net 第一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代写和代写会计学论文服务] 布,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推进民生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赶考”的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戒骄戒躁、敢于斗争的创业精神与西柏坡“赶考”精神相契合。因此,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对“四大考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好“赶考”的每一道题,是对西柏坡“赶考”精神的弘扬,是“赶考”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