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童欺骗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7-07-20
  • 阅读量406次
  • 评分4
  • 94
  • 0
海东,王娟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以大班、一年级和三年级儿童为对象,考察儿童对欺骗的识别、评价及运用的发展特征,并考察儿童的欺骗能力与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和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5 岁后多数儿童能够成功地区分谎言与真话,欺骗识别能力的发展已较为成熟;(2)儿童对黑谎的评价能力与年龄及言语交流能力存在显著相关;(3)儿童对白谎的评价与儿童的年龄、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及言语交流能力存在显著相关;(4)儿童欺骗的运用与儿童的年龄、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及言语交流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关键词:儿童欺骗;心理理论;欺骗策略;影响因素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7.051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7—0171—06

一、引言

儿童欺骗是指儿童作为欺骗者企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至于他人产生错误的观点或行为[1]。在心理研究中,儿童欺骗是检测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探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常用范式[2],通过对儿童欺骗的研究,还可以为人类欺骗起源的探讨提供证据[3]。

现有的儿童欺骗研究中,研究者多关注儿童欺骗的运用,指向于儿童欺骗策略的考察。儿童欺骗策略是指儿童针对欺骗意图所采用的欺骗方式[11]。Chandler 等人发现,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欺骗策略主要有拒绝回答、擦去证据、说谎、制造假证据、擦去原来的证据并制造假证据五种类型[12]。Leekam认为,儿童的欺骗策略包含操纵行为、操纵信念、操纵关于意图的信念三种水平[13]。根据Chandler 与Leekam的观点可以发现,拒绝回答、擦去证据、说谎属于操纵行为水平的欺骗策略,制造假证据属于操纵信念水平的欺骗策略,擦去原来的证据并制造假证据属于操纵关于意图信息水平的欺骗策略。刘秀丽通过“找钱币”欺骗研究发现,3 岁左右的儿童只能出示操纵行为水平的欺骗策略,4 岁以后的儿童才能出示操纵信念水平的欺骗策略,幼儿还无法达到操纵关于意图信息水平的欺骗策略[14]。

在儿童欺骗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考察了控制、道德感、人格特质、理解力、自我认知等内部因素和性别、年龄、同伴地位、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对儿童欺骗的影响[15],但很少有人从欺骗的发生发展角度考察儿童欺骗的影响因素。对于儿童而言,成功实施欺骗不仅需要理解别人所采用的交流方式,还需要能够进行清晰的交谈,并顺利进行社会性交往[16],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儿童欺骗应当受到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以及意图理解能力三种能力的影响[17]。Krout 认为,只有采择位于大家共识范围之外的观点,才能够进行欺骗[18]。Sacks 通过游戏实验证实欺骗确实需要交流技能[19]。而意图理解能力则是儿童成功的理解欺骗及成功的进行欺骗的前提[20],儿童在欺骗时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故意想让他人把自己的陈述当成是真实的,还要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在意图上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21],Selman 研究发现没有意识到对手也正在欺骗自己的儿童很难成功地欺骗[22]。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儿童欺骗研究中前人多关注欺骗的运用研究,而对儿童欺骗的识别与评价的考察较为欠缺,所采用的研究方案也参差不齐;此外,在探讨儿童欺骗与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及意图理解能力关系时,研究者的考察不够全面,并未从识别、评价及运用三个方面同时展开,也未涉及到中国儿童的欺骗特征考察及其关系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从儿童欺骗的识别、评价及运用三个方面考察儿童欺骗发展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儿童欺骗的识别、评价及运用与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以及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一所公立幼儿园和一所公立小学儿童91 名,其中三年级儿童30 名(平均年龄=8岁9 月,SD=3.8 月,男生12 名,女生18 名),一年级儿童30 名(平均年龄=6 岁11 月,SD=3.5 月,男生16名,女生14 名),大班儿童31 名(平均年龄=5 岁8 月,SD=3.6 月,男生15 名,女生16 名)。所有儿童的听力、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

(二)研究工具

1.儿童的欺骗识别与评价。欺骗识别与评价任务改编自Cheung 等人的设计的任务材料[23],共有12 个故事,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要么向另一个角色讲述白谎(4 个故事),要么讲述讲述黑谎(4 个故事),要么讲述真话(4 个故事)。任务故事以手绘插图的形式介绍给被试,辅助儿童进行理解,每个故事包含3幅手绘插图,共36幅图片。

2.儿童的欺骗运用。欺骗的运用任务改编自Hala和Chandler 等人设计的“藏与找”任务[24]。材料为盒子3 个,1 小罐蜂蜜,2 个玩具熊,1 盒墨汁以及1 块抹布。

3.心理理论任务。心理理论测试改编自Sullivan和Zaitchik 的新故事范式[25][26],包括二级意外内容任务和二级意外地点任务。故事以手绘插图的形式介绍给儿童,二级意外内容任务故事包含6 幅手绘插图,二级意外地点任务故事包含4幅手绘插图。4.观点采择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任务采用张文新和林崇德编制的四个标准化小故事,包括两个认知观点采择测试和两个情感观点采择测试[27]。

5.言语交流能力。儿童的词汇发展水平代表着儿童接触或掌握的并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使用的词汇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儿童的言语交流水平,因此用儿童的接受性词汇水平代替儿童的言语交流水平,儿童的接受性词汇水平通过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简称PPVT)软件测得。

6.意图理解能力。采用罗洁琴改编的失言故事,总共包含两个故事[28]。其中一个为有结果的故事,一个为无结果的故事。

(三)测量程序

实验在幼儿园或小学一间安静的教室内进行,由4 名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担任主试,对被试一对一实测,每个儿童测试时间大约80 ~ 100 分钟。被试需完成上述所有任务,实验分为三部分,每部分之间儿童有5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

1.儿童欺骗识别与评价任务

儿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完成儿童欺骗识别与评价任务,12 个故事随机打乱顺序后进行讲述。主试讲述指导语,“老师给你讲一些故事,每个故事之后会有一些小问题,在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看着这些手绘插图。”在故事讲述完毕之后会有两个理解问题,只有当两个理解问题都回答正确之后主试才能询问识别与评价问题,识别问题是让被试判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否在说谎,回答是计1 分,反之计0 分,总的得分范围为0 ~ 4 分;评价问题则是指被试评价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陈述好还是不好,回答好计1分,反之计0分,总的得分范围为0 ~ 4分。

2.儿童欺骗运用任务

儿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完成欺骗运用任务。首先,主试展示实验材料,让儿童熟悉道具。其次,讲述故事情境并让儿童回答问题。根据被试的回答进行计分,不同答案分别对应1 ~ 3 分,三种策略的联合计4分,无可用答案计0分。

3.心理理论任务

儿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完成心理理论任务。主试讲述指导语,“老师给你讲一些故事,每个故事之后会有一些小问题,在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看看这些手绘插图。”计分只对两个任务的测验问题进行计分,答对又进行合理解释记2 分,答对但没进行合理解释记1分,答错记0分。

4.观点采择任务

儿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完成观点采择任务。主试讲述指导语,“老师给你讲一些故事,每个故事之后会有一些小问题,在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看着这些手绘插图。”计分只对认知测验问题进行计分,正确说出故事中主人公的认知观点计1 分,同时说出原因计2 分,两个问题均不能正确回答的计0分,总的得分范围为0 ~ 8分。

5.言语交流任务

儿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完成接受性词汇测试任务。PPVT 包括123 张图片集(3 个示例,120 道题项),每张图片集有四幅图,由电脑发出词汇语音,要求儿童选出与所听到的词汇相对应的图片。主试讲述指导语,“老师请你玩一个游戏,请你仔细听电脑读出的词汇,然后从四幅图片中选出与所听到的词汇相对应的图片。”当被试连续错误匹配达到6 个词时,测试终止,系统自动生成测试报告,结果以言语智力商数呈现。

6.意图理解任务

儿童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完成意图理解任务。主试讲述指导语,“老师给你讲一些故事,每个故事之后会有一些小问题,请你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被试的回答内容进行计分,无结果故事有2 个问题,总的得分范围为0 ~ 4 分;有结果故事有4个问题,总的得分范围是0 ~ 8分。

三、结果

(一)儿童欺骗识别、评价及运用发展水平

各年级儿童欺骗识别、评价、运用的发展水平的基本状况见表1。

对儿童欺骗的识别进行3(年级:三年级、一年级、大班)×2(陈述类型:白谎、黑谎)的方差分析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1(2,90)=6.531,p<0.01。均数比较表明,大班儿童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一年级儿童,其余年级儿童识别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陈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90)=15.568,p<0.001。均数比较表明,黑谎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白谎识别的正确率。年级与陈述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0)=3.307,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三年级儿童黑谎与白谎识别的差异显著,p<0.05;一年级儿童黑谎与白谎识别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大班儿童黑谎与白谎识别的差异不显著,p>0.05。

对儿童欺骗的评价进行3(年级:三年级、一年级、大班)×2(陈述类型:白谎、黑谎)的方差分析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1(2,90)=30.773,p<0.001。均数比较表明,三年级儿童对欺骗的评价显著高于一年级儿童,一年级儿童对欺骗的评价显著高于大班儿童。陈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90)=121.458,p<0.001。均数比较表明,儿童对白谎的评价显著优于对黑谎的评价。年级与陈述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0)=16.719,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三年级与一年级年级儿童黑谎与白谎的评价差异极其显著,p<0.001;大班儿童黑谎与白谎的评价差异显著,p<0.05。

对儿童欺骗运用的方差分析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2,90)=20.419,p<0.001。事后检验表明,三年级儿童欺骗运用能力显著高于一年级儿童,一年级儿童欺骗运用能力显著高于大班儿童。

(二)儿童欺骗识别、评价及运用的相关性检验

儿童欺骗的识别、评价及应用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不同陈述类型的识别与评价之间均存在相关,即儿童欺骗的识别正确率越高,相应的评价越低;儿童真话的识别犯错率越低,对真话的评价越高;儿童白谎识别的得分越高,黑谎识别得分也越高;对白谎的评价越高,对黑谎评价也越高,欺骗运用的水平也越高。

(三)影响儿童欺骗识别、评价及运用发展的因素

1.性别因素

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的欺骗识别、评价及运用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年龄因素

根据儿童的年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黑谎的评价及欺骗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F1(4,90)=11.406,p<0.001;F2(4,90)=2.909,p<0.05;F3(4,90)=12.036,p<0.001。多重比较表明,8 岁与9 岁儿童在白谎的评价上的表现显著优于5 岁与6 岁儿童,其他年龄儿童的表现差异不显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白谎的评价及黑谎的评价上的表现越来越好;7 岁、8 岁与9 岁儿童在欺骗的运用上的表现显著优于6岁儿童,其他年龄儿童的表现差异不显著。

3.心理理论因素

根据心理理论任务得分的高低,本研究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组,各自所占比例为25%、57%、18%。结果表明,不同心理理论水平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和欺骗的运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1(2,90)=4.878,p<0.05;F2(2,90)=7.125,p<0.01。多重比较显示,高分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和欺骗的运用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低分组与中等组,低分组与中等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和欺骗的运用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中等组儿童的表现略好于低分组儿童。

4.观点采择因素

根据观点采择任务得分的高低,本研究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组,各自所占比例为53%、40%、7%。结果表明,不同观点采择水平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和欺骗的运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1(2,90)=4.023,p<0.05;F2(2,90)=9.716,p<0.001。多重比较显示,高分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低分组,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但高分组儿童的表现略好于中等组儿童,中等组儿童的表现略好于低分组儿童;高分组儿童在欺骗的运用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低分组与中等组,低分组与中等组儿童在欺骗的运用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中等组儿童的表现略好于低分组儿童。

5.意图理解因素

根据意图理解任务得分的高低,本研究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组,各自所占比例为15%、51%、34%。结果表明,不同意图理解水平的儿童在欺骗的识别、评价及运用任务上的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6.接受性词汇水平因素

根据PPVT任务表现,本研究将PPVT得分在第33 百分等级和第67 百分等级进行划分,分为高、中、低三组。结果表明,不同接受性词汇水平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黑谎的评价及欺骗运用任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F1(2,90)=21.946,p<0.001;F2(2,90)=3.732,p<0.05;F3(2,90)=14.459,p<0.001。多重比较显示,高分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上显著优于中等组儿童,中等组儿童在白谎的评价上显著优于低分组;高分组儿童在黑谎的评价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低分组,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但高分组儿童的表现略好于中等组儿童,中等组儿童的表现略好于低分组儿童;高分组儿童在欺骗的运用上显著优于中等组儿童,中等组儿童在欺骗的运用上显著优于低分组。

四、讨论

(一)儿童欺骗的识别、评价及运用发展

本研究考察儿童欺骗识别、评价及运用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欺骗的识别方面,儿童的识别欺骗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的儿童都能够成功的识别欺骗,但一年级儿童欺骗的识别正确率要低于三年级与大班儿童;在欺骗的评价方面,儿童对欺骗的评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我们认为这与儿童的教育有关,在传统教育中,谎言都是不对的,不好的,因此大部分的大班儿童都会把与事实不符的陈述当成是谎言,并给予谎言较低的评价;但随着认知的发展,有些儿童开始认识到谎言并非都是不好的,但这与儿童已有的认知中谎言都是不好的,真话才是好的相矛盾,导致部分一年级儿童在对谎言进行识别和评价过程中出现了混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能够将白谎的欺骗性与利他性区分开来,这种困惑也开始会逐渐消失,因此三年级儿童欺骗的识别及评价任务的表现均优于一年级儿童。在欺骗的运用方面,儿童的欺骗运用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大班儿童中26%的儿童能够出示“擦除脚印”和“说谎”欺骗策略,45%的儿童能够出示“制造虚假痕迹”,6%的儿童能够出示联合欺骗策略;一年级儿童中7%的儿童能够出示“擦除脚印”和“说谎”欺骗策略,57%的儿童能够出示“制造虚假痕迹”,30%的儿童能够出示联合欺骗策略;三年级儿童中33%的儿童能够出示“制造虚假痕迹”,64%的儿童能够出示联合欺骗策略。这与刘秀丽的研究一致,即出示“擦除脚印”和“说谎”欺骗策略的儿童数量随年级的增加而减少,出示联合策略的儿童数量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显著提高[14]。

此外,我们发现,儿童欺骗的识别与儿童欺骗的评价显著相关,儿童真话的识别与儿童真话的评价也呈显著相关,这与Cheung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谎言的识别与评价存在相关[23]。由此可以看出,儿童只有能够正确识别出他人的陈述是真话还是谎言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正确评价。我们还发现,白谎的评价与欺骗的运用呈显著相关,黑谎和白谎的识别及黑谎的评价与欺骗的运用无关,这主要是因为5 岁以后儿童识别欺骗的能力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对黑谎也有了相当稳定的认知与评价,而对欺骗的运用与白谎的认知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影响儿童欺骗发展的因素

本研究着重考察儿童欺骗的识别、评价、运用与儿童的性别、年龄、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言语交流能力、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

1.影响儿童欺骗发展的人口学因素

本研究发现性别因素与儿童欺骗的识别、评价及运用无关,这与Silverman 的研究结果一致,Silverman用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抵制诱惑情境实验中不同性别的儿童的偷看行为,结果发现男女表现几乎没有差异[29]。年龄因素与欺骗的识别无关,与欺骗的评价及运用显著相关,这表明5 岁以后的儿童欺骗识别已处于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而欺骗的评价及运用还处于发展之中,这与史冰等人的研究一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欺骗表现越来越好[30]。

2.影响儿童欺骗发展的认知因素

在欺骗的识别方面,儿童欺骗的识别与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意图理解能力以及接受性词汇水平无关。这与Vasek 的研究结论相反,Vasek 在探讨儿童识别欺骗情境中的谎言能力时发现,语言对儿童理解和识别欺骗十分重要[31]。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5 岁以后的儿童欺骗识别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的儿童都能够准确区分谎言与真话,因此在任务数据上缺乏变化。

在欺骗的评价方面,儿童对白谎的评价与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及接受性词汇水平有关,对黑谎的评价与接受性词汇水平有关。由于白谎兼具欺骗性与利他性,儿童必须准确地采择并理解欺骗者的观点,区分白谎的欺骗性与利他性,才能够对白谎进行准确评价。此外,儿童对白谎及黑谎的评价均与接受性词汇水平有关,这表明只有拥有一定言语交流能力的儿童才能够准确地进行欺骗评价。

在欺骗的运用方面,儿童欺骗运用与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以及接受性词汇水平有关,与意图理解能力无关,这表明儿童只有正确地理解陈述的内容,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拥有一定的言语交流能力才能够成功地进行欺骗。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差异之处。首先,在心理理论上,本研究与徐芬等人的观点一致,即只有正确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清楚地理解自己与对方的心理状态差距,儿童才能够有效地误导对方,才能够成功地进行欺骗[32]。其次,在观点采择能力上,本研究与Selman 的观点一致,Selman 研究发现,只有拥有一定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才能运用欺骗策略进行欺骗,观点采择的能力的发展越完善,儿童出示的欺骗策略越好[22]。然后,在意图理解能力上,本研究结果与Shultz 等人的研究不一致,Shultz等人发现意图识别是促使儿童成功理解欺骗或成功进行欺骗的前提[20]。在言语交流能力上,本研究部分支持Sacks 欺骗需要交流技能的观点[19]。儿童只有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之后,才能够正确理解欺骗者陈述的内容,理解欺骗的情境,才能够成功进行欺骗。

五、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5 岁以后儿童的欺骗识别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欺骗的评价及运用能力仍处于中等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欺骗的评价及运用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在儿童欺骗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能力及言语交流能力的影响,心理理论、观点采择与言语交流的水平越高,发展越完善,儿童欺骗的表现越好。

参考文献

[1]Sodia B. The development of deception in young children[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09).

[2]陈静欣,苏彦捷.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J]. 教育探索,2005

(10).

[3]Hyman R.The psychology of deception[J].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1989(01).

[4]DePaulo B M,Lindsay J J,Malone B E,et al. Cues to decep?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01).

[5]Lachmann M,Bergstrom C T. The disadvantage of combinat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