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与诊治

  • 投稿织锦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87次
  • 评分4
  • 70
  • 0

李洪伟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3006)

仔猪梭菌性肠炎是初生仔猪(3日龄以内)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和坏死,发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本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3天以内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完全相同,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病死率为50%~90%或以上。品种和季节对发病无明显影响,但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

1 流行病学

本病病原体广泛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及尘埃中,特别是发病猪群的母猪肠道中更为多见,常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圈舍泥土和垫草等环境。因此,新生仔猪有较多的机会从环境中吞进细菌和芽孢而感染发病。主要发生于1~3日龄的初生仔猪,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侵入猪群后,常可不断地引起新生仔猪发病,使一部分母猪的全部仔猪患病死亡。在同一猪群内各窝仔猪的发病往往相差很大,最少的为8%,最高的达100%。病猪场的总病死率5%~59%,平均26%。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后躯黏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排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于出生后5~7天死亡。

慢性型: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粪便为灰黄色、黏液状,后躯黏满粪便的结痴。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

3 剖检变化

重点损伤小肠段,剖解可见一小段空肠呈深红色或暗紫色,肠腔充满暗红色内容物,混大量气泡;肠黏膜红肿、出血及麸皮样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散在出血点;腹腔积液呈红色;其他重点内脏器官皆存在不同程度出血点。死猪膘情良好,尸僵完全,肤色苍白,个别也可见腹下发绀,少数病猪的口、鼻周围有血样泡沫。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肠道臌气,肠内充满血色泡沫性液状物,黏膜和黏膜下层呈广泛弥漫性出血、坏死变化。严重病例肠壁内布满针尖状和粟粒大小的气泡,手捏有捻感,个别肠系膜血管内气体充盈,血管呈链珠状。部分病例肠壁变薄或显著增厚,有的大肠内容物呈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胃内充盈食物,黏膜脱落;肾呈多量点状出血,有的有白斑;心肌变软变薄,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肺充血,气管、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颌下、腹股沟淋巴结水肿。

4 防治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在常发病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病仔猪用青霉素口服治疗有一定效果。

本病治疗效果不佳,重在预防。对常发病猪场,给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及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5~10mL,以后每次在产仔前半个月注射3~5mL,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有条件的单位,仔猪出生后用抗C型产气荚膜梭菌血清预防和发病后治疗,可获较好效果。出生后按每千克体重3mL肌肉注射预防,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治疗时可连续注射2天,同时配合抗菌药物,也可获得好的疗效。利用抗血清治疗或预防时,一定要针对引起仔猪发病的菌型(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同时要争取做到尽早注射,否则效果不佳。

产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母猪乳头用清水擦干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