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几种常见鱼病及其治疗

  • 投稿可笑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47次
  • 评分4
  • 96
  • 0

温 姝?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157000)

1 指环虫病?

严重感染指环虫的病鱼,体色变黑,十分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鳃丝黏液增多,鳃瓣呈灰白色,呼吸困难。越冬鱼种在开春后即开始发病,流行季节在春末夏初。此病不仅危害池塘鱼,对小型水库和湖泊中的鱼也有危害严重。防治可采取全池泼洒溴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杀虫药物。伊维菌素拌料内服,50mg/kg,或0.4~2.0mg/L,全池泼洒。

2 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是鱼池刚化冰后最常见鱼病之一,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cm,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发生此病后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有的黏附泥粒等棕色附着物,鱼体组织坏死,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或不吃食而死亡。草鱼、鲤鱼、鲢鱼等都易感染,四季可发生,以春季较严重。在拉网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在并塘越冬及春季放鱼种时进行鱼体药浴消毒。用食盐水3%~5%浸洗鱼体10~15min,或用高锰酸钾20g/m?3对鱼体消毒5~10min。治疗采取全池泼洒药物,用亚甲基蓝2~3g/m?3全池泼洒,连用2~3次。?

3 烂鳃病?

烂鳃病是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该病在水温?15~?30℃随水温升高,发病率提高。细菌性鳃病可见池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鳃丝肿胀,如取少量鳃丝镜检,见有大量细长的红色杆菌即可作初步诊断。该病的预防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日常养殖中要保持水质清爽,溶氧充足,养殖密度是预防该病的关键。鱼种下塘前用漂白粉10mg/L或高锰酸钾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食盐水溶液2%~4%药浴5~10min。治疗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0.3~0.5g/m?3,或二氧化氯?0.1~?0.2g/m?3,也可双季铵盐类和戊二醛联用。拌饲投喂可用氟哌酸,每千克鱼体重每天10~30mg拌饲投喂,连喂3~5天,或磺胺-2,6-二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每千克鱼体重每天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天。寄生虫性烂鳃病可取少许鳃丝或从鳃上刮取少许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大量虫体后即可确诊。该病预防主要采取放养前彻底清塘,减少病原体;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鱼种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浸泡消毒。治疗可用硫酸铜加高锰酸钾(5∶2)0.5g/m?3全池泼洒,硫酸铜加硫酸亚铁(5∶2)0.7g/m?3全池泼洒。?

4 肠炎?

由于鱼食入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检肠道内无食物,有淡黄色黏液。投喂新鲜饲料,是预防此病的关键。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10g/m?2,浸洗0.5h。在发病季节内,每隔半个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池塘周围泼洒消毒。治疗时,每亩(667m?2)水面(水深1m)用鲜丁香50kg,苦楝树叶35kg,扎成数捆投入塘内,隔天后注入新水,使浸出的药汁遍及全池。每100kg鱼或1万尾鱼种喂大蒜头500g,加食盐250g捣烂,拌饵投喂,连喂3~6天。也可选用呋喃西林粉0.02g,溶于10kg水中,浸洗病鱼20~30min。?

5 肝胆综合症?

患病鱼上浮,活动无序,打旋或钻上钻下,检查体表一般难见明显症状。解剖发现肝胆部位发生显著病变。肝脏肿大,颜色变黄变白等,呈花肝状,并肝部外表伴有血块凝结,胆囊明显肿大,一般剖检时都出现破裂。该病多发生在投饲精养池塘或网箱中,7~9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草鱼、鳊鱼、湘云鲫鱼等吃食鱼。长期投喂高蛋白饲料,部分蛋白质在鱼体内被转化成脂肪,堆积在肠系及肝部周围,加重了肝脏的负担,直至形成脂肪肝;或投喂低质饲料各类维生素缺乏或比例失调,对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害;饲料超过保质期或发生霉变,蛋白质氧化变质,形成有毒物质,对肝脏有严重的损害作用。水质恶化使水中的氨气、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严重超标造成鱼体内氨代谢困难并存积在血液中,引起肝胆病。部分养殖户滥用药物或长期重复用药,特别是一些残留量大的药物,如有机磷、重金属类抗生素药物对肝脏损害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