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反腐论文范文,反腐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中权力原型的释放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211次
  • 评分4
  • 32
  • 0

2012

【摘要】反腐倡廉一直是网络热点事件,并能引发强烈的网络舆情波动。对原型的征用能加强舆论的引导力,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中权力原型的释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权力原型的基本模式“权力失灵—质疑权力—杀死权力—复活权力”来分析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发现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由“权力失灵”触发,而不是由官员腐败触发;权力原型被唤醒后模式就开始运转,不会轻易停止,所以官方的辟谣和澄清往往收效甚微;权力原型模式的行为主体和表现形式可以变化,但基本结构不会改变;官方要进行舆论引导不应打破或中断权力原型模式,而应避免“权力失灵”事件的发生,或是转移权力原型模式中的主体和具体表现形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原型 反腐倡廉 舆论引导

一、原型的概念和内涵: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

原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和侧重。柏拉图最早提及“原型”一词,并从哲学角度进行阐释。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原型”与“理念”有相似的含义,指事物最本质的面貌。荣格是最广为人知的原型研究者,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认为原型是一种非理性的纯粹的形式,是依靠生理遗传从远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始记忆。弗莱则在文学批评领域使用原型概念,他认为原型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的模式却是不变的,是远古神话的置换与位移。

总体来说,原型是沉淀于人类无意识中的叙事模式、心理机制和在精神层面上共享的仪式,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可以被具体的意象和情节唤醒,赋予个体的、非典型的情境以共通的意义。原型被触发或唤醒后,便会驱使个体无意识地思考和行动,并引发个体强烈的共鸣,因为原型中蕴含着古老的、全人类共享的记忆和情感。它既是时间维度上的纵向聚合,也是平面维度上不同个体的横向组合,既是历史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统一,也是历时性与共识性的统一。

网络舆情中有部分话语能唤醒并释放沉淀于网民无意识中的原型,这些释放原型的话语发挥蝴蝶效应,得到迅速的、自发的传播与认同。这是一个新的研究网络舆情的角度,也能从本质上挖掘某些事件引发网民热议的原因。已有的关于原型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领域,运用原型进行网络舆情研究的只有《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叙事原型》一文,该文指出网络公共事件中对相关原型的征用能增强舆论的召唤力,比如有关“官二代”、“富二代”的网络公共事件就体现了网民对于权力与财富的恐惧和向往。

因为反腐倡廉属于网络热点事件,而且关于权力原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本文在原型这个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权力原型这个分支,对相关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权力原型在反腐倡廉网络公共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二、权力原型的模式:杀死并复活——权力的永生与转移

权力原型是人们感受权力的心理机制、描述权力的叙事结构、以及获取和转移权力的仪式,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但它的基本模式却从未改变。对待权力人们既渴望又恐惧,渴望权力的目的在于权力可以帮助他们得福或者避害。

原始社会中权力原型的主要表现是部落的巫术和图腾,人们通过巫术和图腾来试图控制和预测自然的变化,保证食物的充足。之后权力原型又出现了神话的表现形式,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因为对大自然的无知,此时的权力原型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大自然及自身认识的深化,权力原型在其后的阶段主要指涉金钱、法律和官职,主要隐藏在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是我国文学中“清官”和“贪官”的对立,它们是权力的两面,往往以清官杀死贪官作为故事的结束。

通过不同时期权力原型的表现形式和意象,可以得出权力原型的基本模式为权力失灵—— 质疑权力—— 杀死权力——复活权力,权力失灵包括权力失效和权力失范,比如在古代发生旱灾或洪水就是权力失效,当地的父母官甚至当朝天子的权威会受到质疑,而周幽王的锋火戏诸侯则属于权力失范。发生权力失灵事件便会唤醒原型,启动该模式,并驱动人们自发地促使此模式完成。

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中,权力失灵和杀死权力的方式有所区别。杀死权力不仅是生命的终结或身体的消亡,也可以是权力代言人身上神性的消失。尽管有着表现和形式上的差别,但这一模式仍适用于解释大部分权力原型意象。短期来看权力是被杀死的,但实质上在杀死权力的同时也发生了权力的转移,权力和权力原型获得永生。

三、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权力原型:行动主体变迁VS 原型模式不变

我国的网络反腐倡廉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003 年—2007 年是网络反腐倡廉萌芽期;2008—2009 年是爆发期;2010—2013 年是高峰期。2013 年至今可称为平稳期,一方面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央持续反腐的高压下,反腐倡廉的主体已经由民间转移到官方。

虽然网络反腐倡廉的行动主体发生转换,但实质上仍然遵循权力原型的模式,即权力失灵——质疑权力——杀死权力——复活权力。无论是以网民为行动主体的周久耕、杨达才等事件,还是以官方为主体的事件都可以用该模式分析。比如周久耕和杨达才事件,都由“权力失灵”触发,周久耕的权力失灵是他作为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发表的“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不当言论,杨达才的权力失灵是他作为安监局局长在事故现场不合时宜的微笑。他们之所以掀起网络舆情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并不是因为他们直接的贪腐或滥用职权,而是因为他们的权力失灵触发了网民心中的权力原型。权力原型一旦被触发,模式自动开始运转,个体被原型感召,个体意识被集体无意识替代,网民会自发地去质疑权力代言人,搜集代言人的负面信息,如果没有搜集到有效的负面信息,网民不会相信代言人真的两袖清风,而是会持续搜索。如果找到了负面信息,将会进一步地要求惩罚权力代言人,只要权力没被终结,即便政府部门出面进行说明和澄清,网民也不会就此停止,而是会反复地议论、质疑、施压,直到同级或者更高一级的部门对权力代言人进行惩罚。当然,代言人的权力被剥夺后,权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代言人的对立面——网友——以及代言人的继任者身上得到复活,完成整个模式。

在以网民为主体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中,权力原型意象是“平民”与“贪官”;在以官方为反腐倡廉主体的事件中,权力原型意象是“清官”与“贪官”,纪委、法院等机构扮演了“清官”的角色。虽然主体发生转移,但是权力原型的模式仍然没有改变。权力失灵不再是个别官员的权力失效或是权力失范,而是在过去的网络反腐事件中凭借权力转移增加了网民权力、削弱了官方权力,官方使用以前的方法无法有效进行让网民满意的反腐倡廉。模式一经启动,就自动进入“质疑权力”的步骤,如果不想被网民质疑,就只能官方自发地行使质疑,以“清官”代替“网民”,用“清官”杀死“贪官”的形式完成模式。网民虽然不能参与到对权力的惩罚和复活的过程,但因为权力原型的唤醒,他们仍然热衷于质疑权力,往往在官方公开的信息之外再去挖掘更多的消息,并因为财产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网民一般更多地选择传播关于官员生活作风的信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官员落马,网络舆情中议论最多的都是桃色花边新闻,比如与某女性的不正当关系,或是包养多少情妇。

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中,经历了反腐主体由网民到官方的转移,和原型意象由“平民”与“贪官”向“清官”与“贪官”的转换,但仍然以权力失灵作为触发事件,释放权力原型并完成模式。反腐倡廉能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也是因为权力原型被唤醒后模式自动开始运转,网民会自发地搜索和传播官员的贪腐信息,质疑权力直至权力发生转移。所以官方的解释和舆论引导并不能平息事件,网民会掀起一次次的舆情高潮,直到权力代言人得到惩罚,权力在他身上消失网络舆情才能平息。

结语

网络舆情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舆情带有情绪化因素,呈指数型传播与增长,其中的某种观点或情绪可能引发网民的狂热,从而导致失控的后果,增加社会风险。群体极化和集体无意识都是对网络舆情引发网民狂热的有效解释,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概念紧密相关,可以说,正是网络舆情中部分话语对原型的唤醒与释放,才在网民的心中引起共振,获得广泛的认同与传播,即便这些话语可能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失实的。

通过对权力原型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本文归纳出权力原型的基本模式,并指出权力失灵作为触发性事件具有唤醒权力原型、启动模式的功能,模式启动后就会自发地完成,这也是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的声明和澄清都无能为力,最后只能以处罚官员或是罢免职位作为结束的原因。反腐倡廉事件能否触发网络舆情,关键之处不在于官员贪腐程度,而在于是否发生权力失灵事件。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政府应避免权力失灵事件发生,保持官员和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当权力失灵现象释放了权力原型时,质疑权力与杀死权力的阶段是无法避免的,官方的舆论引导策略如果是转换质疑权力和杀死权力的对象与形式,也许会比单纯地解释和发布声明更加有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晓凤,《网络反腐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研究》[D]. 湖南大学,2013

②刘怡、谢耘耕,《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J]《. 现代传播》,2014(4)

③李红,《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叙事原型》[J]《. 符号与传媒》,2014(1)

④杨丽娟,《原型概念新释》[J]《. 外国文学研究》,2003(6)

⑤胡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⑥刘世文、付文亮,《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5)

⑦尹立,《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