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就业指导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90后”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 投稿沐子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24次
  • 评分4
  • 52
  • 0

李艳霞,刘瑞斌,王迪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 “90 后”应届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下求职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在社会大环境和“90 后”自身特点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90 后”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薪酬期望值高、就业主动性差、稳定要求度高的误区,这与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舆论、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因此提出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即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导向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90 后”;大学生;就业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50?03

[收稿日期] 2015-01-18;[修回日期] 2015-04-12

[作者简介] 李艳霞(1984-),女,山东济宁人,湖南中医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瑞斌(198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初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王迪(1988-),女,河南焦作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当下求职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促进就业很有意义。

一、“90 后”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一)薪酬期望值高

经调查,2008-2012 年,我国大学生期望薪酬变化较大,期望薪酬相对较低的大学毕业生从21%下降到3%,期望高薪的毕业生从9%上升到20%[1],2012 年,毕业生平均期望薪酬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与此同时,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远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薪酬。

(二)就业主动性差

近年来,选择马上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有减少趋势。2009 年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大学生比例是90%,2012 年该比例下降为48%[1]。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多考研失败的毕业生,往往不是选择就业,而是在家里待业复习,准备再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些毕业生甚至抱着“有父母养着,不着急就业”的念头。

(三)稳定要求度高

当下,很多毕业生把稳定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及公共服务单位等类型单位是应届生首选。近年来的“国考”大军中,应届毕业生无疑是最主要的群体。沈阳日报网举行过题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志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意向报考公务员的达到61.40%,愿意到企事业单位应聘的占19.30%。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既追求高薪又要求工作稳定,在两者有冲突时,工作稳定就成了第一考虑因素。有些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即便薪水很低也能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二、影响“90 后”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既有来自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因素。

(一)家庭熏陶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形成离不开家庭因素的影响。随着家庭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也逐步形成。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认为,家庭观念及家庭经济情况对自己的就业观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家长在子女就业方面存在误区,希望子女追求稳定工作,追求高薪工作,支持子女到大城市工作,反对子女创业[2]。

(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学校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学生就业观的引导、社会实践的指导相对薄弱。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传授就业相关知识、能力及技巧,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的工作实践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脱离正确的理论引导。另外,部分高校没有严格落实学生的实习制度。据人人校招发布的《2013 大学生实习反馈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实习经历。“90 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相对较少,就业意识形成较晚,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却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不能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融入工作岗位。

(三)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之初大多比较迷茫,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及社会舆论的左右。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对于什么工作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待遇好的判定,在广大毕业生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新闻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对于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经常有媒体以工作轻松、薪水高等题目吸引眼球进行虚假报道,对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错误引导,在毕业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90 后”自身特点对就业观的影响

“90 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对外开放、科技发达、价值多元的缤纷世界,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种种社会原因,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视为“小皇帝”,受到来自父母双方家庭的关心与关注,很容易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他们往往缺乏团队意识,组织观念淡薄,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和开放的婚恋观念。他们虽然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却因为没受过磨难而缺乏抗压能力。他们从小受到太多关注,渴望摆脱束缚,有叛逆心理却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从小生活条件较好而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3]。因此,“90 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以下特点: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够客观;就业观念易受家庭影响,较为陈旧;面对就业表现迷茫,没有目标和规划;就业中有攀比现象,比较功利[4]。

三、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一)家庭引导

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观形成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家庭成员应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科学合理的观念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子女。父母自己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既要认清和接受当前的社会需求,也要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确立理性的就业期望值,避免向孩子一味地传导稳定、高薪、高待遇等职业理想。另外,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尤其要引导孩子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来选择职业。

(二)学校教育

高校教育既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校要根据“90 后”的性格特点,改革创新教育工作模式,利用新平台、新渠道、新形式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稳定的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职业的期待。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现状,解读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引导。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各级政府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当前就业工作之首,将其纳入当地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安排。同时,应该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理性分析,并且要及时消除不客观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媒体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选择;应该对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理解与支持,并进行正面报道与宣扬;要承担起责任,努力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使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信息快速共享。

(四)个人努力

广大毕业生应该通过自身多方面的努力,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努力克服困难。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与个人素质。要努力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是就业的基础,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期间要积极与人交流,扩大自己的交往圈。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打击,应该直面挫折,学会处变不惊。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课外实践进行强化。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再次,给自己正确定位。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随波逐流。要从国家需要、个人长期发展等多方面考虑,而不应过分关注薪酬水平及工作环境。要面对现实,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四,扩大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广大应届毕业生要积极利用多种媒体,把握各种信息,寻找就业机会,通过不断尝试,积累经验,最终成功推销自己。最后,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先就业慢慢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冷默.90 后大学生刷新就业观[N].新闻晨报,2012-09-20(C13).

[2] 张良红.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100-101.

[3] 周惠琴.“90 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02-103.

[4] 刘磊.90 后大学生就业特点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178-179.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