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就业指导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41次
  • 评分4
  • 20
  • 0

文/张重艳 柳俪葳

【摘要】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对作为培养艺术类毕业生的民办艺术类院校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需要毕业生、社会、学校以及用人单位协同努力解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艺术类高校;河北传媒学院;就业

【基金项目】2014 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01527,一般课题。

【作者简介】张重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高校教学;柳俪葳,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高校教学。

步入21世纪后,国家积极倡导和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国内民办高校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发展态势,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又一主要阵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他们的就业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对作为培养艺术类毕业生的民办艺术类院校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为了解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笔者对河北传媒学院2013级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86 份, 回收190 份, 回收率为66.82%,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100%。问卷涉及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的建议等内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采取了直接访谈的方式了解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走访结果的分析,分析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一) 一次性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高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对于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上,回答“对口”的占44.74%,回答“基本对口”的占35.79%,回答“不对口”的占19.47%。由此可见,近一半的毕业生工作对口,1/3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吻合,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不能找到与专业相吻合的工作。这说明该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毕业后基本上能找到与本专业吻合的工作,但由于艺术类毕业生具有个性鲜明、不愿意受束缚和管制的特点,虽然在一次性就业中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在对以往毕业生的走访中得知,毕业生的跳槽率很高,在对已经毕业3~5年的毕业生统计,50%的人更换了两次以上的工作,更换的原因不一,基本上都是以“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为由而选择辞职。由于就业心态不稳定,加之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二次择业的现象很普遍。

之所以二次择业现象普遍,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不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简单辞职走人,无助于其在工作中健康成长。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也与艺术类专业特性有关。他们进行初次职业选择时随意性较大,一些被认可的好单位因门槛较高难进,而一些小私企又不被毕业生青睐,就业机会就这样与他们失之交臂。

(二) 民办高校社会知名度和认可率较低,影响毕业生就业

国家为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在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很大的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质量得到了迅猛发展和提高。但由于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各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民办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高低需要经过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检验,而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不容否认,有一些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远远超过了公办院校,但是多数用人单位还是倾向于从名牌和老牌公办院校毕业生中遴选人才,而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持观望态度,个别用人单位甚至直接拒绝民办高校毕业生。

通过问卷调查和交流访谈得知,学生在就业职业时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千差万别(见表1)。

二、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

在了解和掌握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还对各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对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剖析。

(一) 专业素质尚可,综合素质欠佳

由于艺术专业的学习特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艺术,在文化课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步入大学校园后,专业课授课强调一对一传授,学生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方面,学习文化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只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素养欠缺,综合素质不高。

笔者在对河北传媒学院在校生调查中发现,大约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一些公共课程与专业课毫不相干,没必要开设。在上这些公共课时,只有约20%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听,其余学生表示会干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或是玩手机等,有近30%的学生会找理由逃课。学生对专业课和文化课关系的认识如此偏颇,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德的方面不足,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善于与他人相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缺乏,社会责任缺失,总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惟我独尊,缺乏谦让的美德,等等。

(二) 个别学生对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个别学生就业时盲目追求大城市,不屑于二三线城市,近半数学生就业地点的首选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在问首选这些地区的哪类单位时,则表现茫然,许多学生盲目跟风,认为去三线城市没面子。

在对薪酬待遇方面的调查中,约1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1500~2000元,3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2500元。由此说明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已趋于合理。

学生在求职时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主要是由于其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眼高手低,知名单位进不去,对小单位又看不上眼,直接影响其顺利就业。个别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其专业能力很强,对于在校期间开设的“就业指导”等课程不屑一顾,没有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个别学生甚至用“狼狈不堪”来形容自己的面试。毕业生不了解对国家针对毕业生的利好就业政策,对本专业就业现状没有正确评估。在调查中,在问及毕业生最看中用人单位的哪方面条件时,近60%的学生表示看中的是企业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询问过在企业里有无深造机会的仅占20%。从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就业时功利现象严重,过多关注的是工作条件,不太关注自己在企业能力能否得到提升。

在走访中还发现,个别学生就是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单位的了解也不足,不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对岗位职责等更是知之甚少。在岗位的选择中举棋不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应聘成功,由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也容易出现跳槽现象。

三、促进民办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政府的保护性政策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助推力,用人单位的科学用人策略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则是成功就业的基础。笔者认为,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 增强政府对就业环境的干预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国家应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毕业生尤其是民办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机制,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创造出更加符合其专业特色的就业环境。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就业限制,为推动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流动制定优惠的政策,维护和保障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鼓励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去基层锻炼。总书记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不仅需要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需要培育艺术家的土壤。基层对艺术人才求贤若渴,在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指引下,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去基层锻炼和体验生活,这也是提升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政府还应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保障制度,不仅在毕业生创业时提供资金支持,更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创业期间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 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

作为艺术类毕业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德和能两方面,能指的是专业素质,德则指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注重能,更注重人的德。有德有才是精品,才会被破格重用。艺术类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同时,应不断转变择业观念,与时俱进,树立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就业新理念。科学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应过多地关注用人单位的外在条件,更应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自己在企业的提升空间。

(三) 高校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不但要将专业目标和用人单位的用人目标相衔接,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综合竞争实力。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调节课程应通过市场调研,经过论证后再予调整。可增设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特点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果的实效性。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创造机会让学生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就业,也可以消除学生就业后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用人单位对岗位要求之间的鸿沟。在校期间,应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增加锻炼的机会,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走出去,丰富其实践经验。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象如何有效搜集信息等信息技术指导,还包括心理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高校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根据实际发展随时进行修改。

(四) 用人单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用人单位应摈弃错误的用人观,注重人才的真才实干,不应将民办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这些年来,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已不逊于公办院校。个别用人单位没有给新招聘来的人员以应有的岗位,委以虚职,使毕业生的工作热情被消磨殆尽直至最终跳槽。用人单位应建立良性的用人机制,招聘企业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使其能竭心尽力,为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不仅与毕业生自己的素质有关,也与社会、学校以及用人单位有关,需要几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几个方面协调一致,才能促进毕业生的成功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小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13,(2).

[2]王娟.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1.

[3]王宏蕊.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颜艳妮.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夏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