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发展轨迹探析

  • 投稿晏耀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95次
  • 评分4
  • 79
  • 0

袁明川

摘要:不一样的发展观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结果。实践证明,一个国家选择和贯彻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是中国当前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探索、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发展轨迹作一些梳理和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发展;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此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是党和国家苦思冥想和不懈探索的最为重大的问题。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无数的人为之欢呼雀跃,无数的人为之震惊,也有无数的人对此嫉妒、羡慕甚至嫉恨。但是,又有多少人去关心和关注这光环背后的艰辛和艰苦。

就像任何规律和哲理都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发现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也并非天然生成,对其探索和认识的过程是异常艰辛困难的。从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逐渐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艰难探索

1.不发展就要落后挨打

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史让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对于贫弱的中国来说不仅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极为紧迫的。毛泽东强调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落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依据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现实,把发展摆到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且紧迫的位置上来。

2.从学习苏联到以苏联为戒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然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社会建设还没有什么经验,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懵懵懂懂的。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又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制定的“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基本上就是学习、参考甚至有点照搬苏联模式的产物。后来,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我国的发展照搬苏联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严正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这标志着我党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开始。

3“. 大跃进式的发展”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也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总路线的提出,反映出了全国人民渴望国家能飞速发展的急切愿望。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一总路线缺少实质性内容,也缺乏相应的具体量化标准,所以在实际行动中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盲目和混乱。“大跃进”运动期间,毛泽东同志一再批判所谓的右倾保守思想,不断地制定出工业和农业的生产高指标,以希望刺激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上出现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误。这次失误的直接后果是农业、轻工业连续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全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式的发展”非但没有快速地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严重挫折和教训,我们一定要深深地记住。

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初步形成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小平同志非常注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小平同志讲得最多的就是有关中国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接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担后明确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并提出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压倒一切。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要求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代表人民的最大利益。”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到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发展。

2.发展是硬道理

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崇尚实干。他依据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以及世界发展趋势和特点,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准确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早在1962年7月,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就提出,在调整基层生产关系中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要使有些包产到户合法化。他说道:“‘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打仗是这样,恢复农业生产也是这样。”[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谈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这一论述打破了之前公认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陈旧的错误观念,而是认为两者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两者都有优势和长处,也兼有弊端和不足,互为补充,都可以为我所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突出地体现在所有制的结构上,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此,邓小平认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三、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际竞争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经济发展了,科技强大了,我们才能逐渐摆脱受制于人的状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占据主动,才能持续不断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此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无一不有待于和依赖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江泽民从党执政兴衰的高度和层面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强调指出:“只有经济大发展了,全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子才能更硬,我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6]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但是,这种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同时也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党和政府判断认为,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而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此我们要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进各个方面的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顺利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江泽民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指出,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四、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观的完善

1.发展是第一要义

1999年3月10日,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胡锦涛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他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7]2003年,他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顾名思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发展观就失去了本源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地紧抓发展,持续不断地推动发展,才能切切实实地从根本上把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能真正地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也才能牢固地抓住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以人为本是核心

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最终还要回归和落实到人身上。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所言:“早期的发展概念重‘物’不重‘人’,现代社会的发展战略才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增长服务。”

8]从毛泽东提出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个核心内容,再到江泽民所提出的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些不同代际和时期的党的领导人所持有的发展观无一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子。在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

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发展,不能单打一的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各个区域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得益彰;而可持续则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乃至整个人类发展观的重大创新和贡献。

4.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抓好宏观、统揽全局,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各项具体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各个突出问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也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

9]此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以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都需要加以统筹。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把握全局,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毋庸置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笔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也并非天外来物,唾手可得。其形成和发展乃至成熟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总结和反思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得经验和教训的产物;同时也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完善和成熟,标示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新揭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关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成果。

引文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341.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63.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0.

⑦人民日报.1999-3-10.

⑧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44-46.

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10-22.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