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探析——基于《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的文本解读

  • 投稿脑洞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97次
  • 评分4
  • 18
  • 0

王伟 张新刚

摘要:《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发展前景的重要论著,写于1881 年2-3 月间。马克思在复信中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和两种可能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俄国完全能够充分吸取并利用资本主义已有的成就,通过革命最终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俄国社会可以不必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形态而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的科学预见,为东方社会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农业公社;“卡夫丁峡谷”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写于1881年2月至3月间,是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前景比较完整的论著。在草稿中,马克思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的分析,得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的结论,指出了两种发展前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俄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一论断。

一、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认识

1881年2月16日,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希望了解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乃至整个俄国的发展前景和命运的看法。她在信中写道:“要是您肯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各种命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是您肯对那种认为由于历史的必然性,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发展阶段这种理论阐述自己的看法,那末您会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在给查苏利奇复信时,马克思曾写了四个草稿,最终于1881年3月8日拟定复信,在草稿和复信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1.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

俄国从9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一直到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才结束了封建社会,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致使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在俄国广大农村中依然存在着农村公社这一组织形式。马克思在复信初稿中也指出,俄国是唯一把农业公社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到现在的欧洲国家。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此时的农村公社已不是古代类型的原始公社,它“是从较古的类型的公社中产生出来的”“是古代形态的最后阶段”,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度”。

晚年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材料的研究,已认识到古老公社可分为三种类型:氏族公社、家族公社和农业公社。马克思通过对三种公社的历史考察,发现俄国“农业公社”不同于较古类型公社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与前两种公社不同,“农业公社”割断了社员间的血统关系,打破了较早原始公社系谱树的结构,建立了最早割裂血缘系统的自由人组织。第二,“农业公社”内的房舍、附属园地,应作为农民私人占有的财产。第三,公社内的森林、牧场、荒地等仍是“公共财产”,耕地虽然也是公社内“不可让渡的公共财产”,却定期会在每个社员间进行公平分配,让他们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耕种,土地产品最终归耕种者所有。

农业公社这种固有的二重性赋予其强大生命力,既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稳固了公社的基础,同时私人占有制又促进了公社的个性发展。

2.俄国农村公社的两种选择

俄国“农业公社”最终将如何发展?是公有制战胜私有制,还是私有制克服公有制?这是关系到“农业公社”最终发展前途的命运问题,经过深入分析后,马克思认为俄国农业公社本身固有的二重性使得它的发展只能有“或者是它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这两种路径,到底最后会是哪一种道路,哪一种选择,他提出:一切决定于俄国“农业公社”所处的历史环境

二、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及其条件

马克思通过对俄国农业公社两种历史命运的考察,进而从理论上强调俄国完全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欧的发展道路。

1.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马克思考虑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逻辑起点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局限于西欧各国这一范围。因为俄国社会与西欧各国历史条件不同,所以马克思认为,俄国有可能不受这个历史必然性的制约,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俄国社会跨越资本主义的可能。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历史必然性明确限定于西欧各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了……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削,这种剥削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由此可见,马克思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

其次,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也是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重要条件。俄国的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处于同一时代。所以,马克思认为,俄国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拥有资本主义两百余年来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并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新起点,而不必要重走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资本主义生产力时的每一阶段步骤。在草稿中他提到:“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在欧洲,俄国农村公社是唯一仍在国内农村仍占相当主体地位的组织形式。“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则为它提供了大规模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因此可见,俄国完全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直接占有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丰富起来的积极成果的良好一面。

2.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俄国完全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欧的发展道路,但是也提出了要实现这一“跨越”还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

⑴爆发俄国革命。马克思在对“农业公社”固有的二重性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不仅能使公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可能“逐渐成为公社解体的萌芽”。这是因为:①在俄国,土地私有制已经通过私有财产逐步渗入到公社内部,并不断冲击着公有土地。土地重新分配到私人手中,个人只管经营自己得到的私有土地,这就有可能造成公社成员之间贫富的差异。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这种现象也确实是存在的。几乎在一切地方,公社社员中总有几个富裕农民,有时是百万富翁,他们放高利贷,榨取农民大众的脂膏”。②小地块劳动的存在以及引起的公社成员私人占有的逐步积累,破坏了“原始的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马克思指出:“最重要的还是私人占有的源泉——小地块劳动。它是牲畜、货币、有时甚至奴隶或农奴等动产积累的根源。”这种不受公社控制的动产积累,最终引发了“公社内部各种利益和私欲的冲突”,这种冲突先后波及作为公共财产的耕地以及森林、牧场、荒地等,使之逐渐变为“私有”。③国家把农村公社放置于非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同时国家还借助集中于手的政治力量来千方百计地打压公社的发展,这也就促使了农村公社的快速瓦解。草稿中马克思就指出:“由于国家的财政搜刮而被削弱得一筹莫展的公社,成了商业、地产、高利贷随意剥削的任人摆布的对象”。在公社内部早已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被外来的压榨进一步激化的同时,各种瓦解公社的因素开始加速发展。④在国家帮助下那些最能促进和加速剥削农民,最能使新资本主义寄生虫发财致富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经济手段,都过早地发展起来,并不断地吮吸着公社本已枯竭的血液,大多数的农民变成彻底无产者。很明显,这些“破坏性影响的这种共同作用”最终“必然会导致农村公社的灭亡”。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要发展,必先生存,而“农村公社”目前正处于危险境地。一方面,“农村公社”本身几乎已经濒临崩溃;另一方面,强而有力的阴谋正在等他,准备给予它最后一击。所以马克思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只有这样,俄国农村公社才会“置于正常条件之下”发展。他深信:“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

此后,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指出,通过俄国革命来推翻沙皇专制是俄国农村公社要想继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俄国革命不仅会把民族的大部分即农民从构成他们的‘天地’、他们的‘世界’的农村的隔绝状态中解脱出来,不仅会把农民引上一个大舞台,使他们通过这个大舞台认识外部世界,同时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处境和摆脱目前贫困的方法;俄国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可见,这一革命不仅会使农民从农村中得以解脱,同时更可以为西方工人运动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加速整个世界无产阶级在全球的胜利。

⑵俄国革命必须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互补充”。早在1875年3月底—4月中,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就提出:“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的新形式,那么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在此序言中他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揭示出俄国社会可以不必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形态而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的科学预见,这为东方社会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一理论对20世纪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建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和建设更是这一理论实践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王伟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刚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