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文性:读者的重生之门——重探互文性理论“引导对话”的文本价值生成图式

  • 投稿星尔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12次
  • 评分4
  • 32
  • 0

刘海杰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互文性理论不仅成就了读者,也通过"引导对话"的立体图式不断验证并提升着自身的价值。本文解析了读者在文本阐释中的动态成长过程,并试图从中挖掘互文作用下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指出读者的发现和文本的发现是互为实现的关联过程。文本的开放使读者回归主体,读者艰苦的"拼接"释放了文本的意义。互文性授权读者再现了文本中的对话构成,对话指涉的立体交流系统得以重见天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互文性;读者;对话;文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75-02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动态更迭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次,它由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虽然后来其概念历经的流变为克里斯蒂娃本人始料不及,但摒弃文本的原创、隔绝、独立,重视发掘文本之间的交互联系却成共识,单独文本为媒介的文本网络被纳入文学研究视野。互文性革命性地消解了作者的权威,发现了读者的创造价值,使读者在作者的奴役和强压下走向重生。对话如同是“经”,读者仿佛是“僧”,读者的艰苦跋涉将关涉文本在语言、历史、文化等维度的话语内涵能否现出真容。这里的对话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流系统。它可以横向分布,在文本和互文本构成的张力空间中存在;也会纵向延伸,在读者解读的动态过程及阐释后效中始终贯穿。

一、冲破作者阴影——读者的诞生

1966年,克里斯蒂娃凭借敏锐的文论嗅觉在结构主义高歌猛进的时候发出新声,促成了西方文论又一次源于批评理论内部的历史性分娩,这不仅成就了文学解读视角的丰富和革新,也印证了曾经的“颠覆”终会成为历史的“传统”这一哲学命题。她在论文《巴赫金:词、对话、小说》中指出:“任何文本都仿佛是某些引文的拼接, 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文本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而正是这种联系被作家利用后才创作了文本。这也意味着,创作行为和创作事实靠联系支撑,文学的生成和存在方式都依赖文本间的转化、交流实现。这颠覆了我们对于一部作品总是属于某一位作家的传统认知。对于文学的研究应该是对与文本有关的包括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等在内的相关因素的整体研究。克里斯蒂娃首先通过削夺作家的原创权威来唤醒读者的信心。许久以来,一直是作者统治着文本,读者只能在作者的强大阴影里蹉跎偷生。

文本之间多少存有干系的观点客观上授予了读者解读文本并与之对话的方法。克里斯蒂娃以其独特见解打破了文本的封闭局面,文本之间的关系可使读者大有作为。同时这无异于曲折地点明了文本的产生、呈现以及价值等问题背后的和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等因素构成的张力十足的立体阐释系统。凡和话语有关的均可分析探讨,读者可借此形成与文本的对话,致力文本的后续建构,地位和作者同等。

对话从未如此从理论到实践地被强调,不仅成为批评内容,也是研究方法。她首次给读者以影响文本的权利,恢复了他们参与创作的地位。读者真正“诞生”。

二、厘清文本幻象——读者的磨难与成长

没有一个文本可以脱离其他文本而独立存在,任何作者都充当了承前启后的转化链条中的一环,任何文本都置身于循环往复的互文关系构造中,吸收、交织没有终结。所以,文本的意义就一边在转化先驱文本中生成,一边被后来的承传文本所纪念和充实。“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他是开放、异质、破碎、多声部的,犹如马赛克一样的拼贴”[2]。主体人的“连缀”在建构具体文本时也无法缺失,这能够有效地成就他自己,使他的互文本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有别于他人。

(一)选择——摒弃

创作要伴随扬弃产生的焦虑进行,书写是直面灵魂的艰难抉择。文本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只张贴主体人的标签,从文本、情节、人物到思想、感受、叙事、符号,受谁影响固然隐含其中,然而出于言说自我的立场如何去传达这一点上作者却需谨慎行事。在书写的欲望和使命的驱使之下,处理文本间的关系,在反射、整合、否定形成的可能性中穿梭自如明显是作者的特长。作者留下谜题之后扬长而去,读者面对作品时却如同身处巨大幻境之中,真伪虚实模糊难辨。识别这些作者编入文本中的互文性编码特征要靠读者自己来完成,这不仅同样至关重要,而且决定创作成败,因为它关乎作者注入文本的意义能否实现。找出文本隐藏的互文密码并顺利破译是读者遭遇的第一个磨难。与作者的扬弃相同,读者也要体会选择与摒弃的痛苦。

(二)听音——发声

解读留给读者的不仅是苦难,还有奖赏,那就是“对话”。我们凝视文本,探寻其中的关系,寻踪求迹后,终于听到了作者的声音。文学接受的迷人环节就在这中间发生。我们按捺不住冲动,对看到的景象一一感知、认同或批判、质疑,我们作为读者的声音于是脱口而出。文本的目的原本就不是隔绝存在,在读者的积极回应中,文学创作得以最终完成,意义在生产过后被重新挖掘再现。从破碎的文本到拼接成形,读者用自己的诚意参与和坚韧付出回报了作者创作的艰辛。磨难是联系读者与作者的纽带,因它二者互致敬意、惺惺相惜。一合一开间,磨难被悄无声息地传递。幸运的是,读者若不离不弃就必定收获丰厚,而且成长迅速。读者的事实角色和心理角色均陡然升高,不仅实现和塑造了作者,也因勇于发声和对话而救赎了自己。

三、生成文本意义——读者的实现

以文本为介质的书写其意义就在于促成对话,而互文性理论催生的聚焦文本互文的批评方法本身更是顺应了这一本质。作为研究者,似乎没人愿意拒绝加入到这内容、形式和方法高度统一的对话盛会之中。作为阅读者、阐释者,缄口收声、缺席文本的对话邀约更是一种冷漠失责,甚至是自我贬损。读者要做的就是敏于发现,发现文本中的互文之处,这需要长于积累,博闻强记,体现的是学识厚度,考验的是阅读积淀;乐于挖掘,挖掘互文的内涵,这需要热衷追问,体现的是思想深度,考验的是能力和技巧;敢于表达,表达互文承载的意义,这需要树立信心,不吝分享,体现的是研究角度,考验的是勇气和创新力;善于反思,反思互文留给我们的深层启示,这需要使命和责任,体现的是研究高度,考验的是人文良知。

(一)互文的多元属性

互文在文本中的存在形态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思想、人物、情节、场景等的互文都常见于创作之中。《圣经》人物原型之于《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形象设计,荷马《奥德赛》对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情节铺设,渊源性影响不言自明。

(二)对话的多重空间和立体构成

首先,文本对话参与方众多,包括文本与先驱文本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文本与时代之间、读者与时代之间。其次,文本对话指涉内容异常复杂,涉及文本涵义的恒定性与多元性之间、文本代表的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文本所处特定历史与历时历史之间。

以上层面的对话能否实现系于读者,读者的在场与尽职方可成就对话的圆满,书写对于人类、种族、个体等范畴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其研究和修正生存的意义才能有所依托,也就是说,借助读者的帮助,文本的创作才最终完成。这就是读者的神圣之所在。与之前“在位但不谋其政”的功能流失不同,读者第一次作为文本的主人、文化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和生存的主人成为了主人的身份,不仅享有解读历史文化的权利,也履行了构建历史文化的义务。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互文性从狭义文本间性研究到广义文本间性研究的转向,使其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走出纯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界限而和历史、文化结缘。“文本”概念的泛化是其中的关键。不仅创作既成的作品是文本,传统意义上影响创作的潜在因素如历史、文化、哲学等意识形态范畴也是文本,它们与文学文本构成互文。概念范围的跨界超越带来的是研究视野的扩大和渗透。“文本是历史性的,历史是文本性的”,这生动诠释了文本和历史因互联机制而产生的互文依赖。历史事件转化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识,公众意识转化为文学,而文学又影响着历史事件向历史文本转化的结果[3]。历史映照进文学,文学反思历史。甚至,文明的演进是靠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动态互文关系来推动的,犹如机器运转要通过齿轮之间的咬合联动工作原理来实现。

人类历史是巨大的场域,我们无一不在互文之中。作为“交叉”“联系”普遍存在的代表,关注“交叉”,关怀我们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最终走向应该成为文学和批评的常态。没有一个文本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同样,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他人而存在,谋求读者解放的互文性恰恰接近了生存的真相,引领我们不断谋求恒久不变的主诉,即人的解放和自由。

文本从封闭到开放,互文性功绩非凡。它源自批评,却不止于批评。重生之门轰然大开后,读者在解读文本互文的行为中变得强大神圣、光彩熠熠,不仅发现了文本,阐释了文本在过去、现在、未来系统中的意义,还由此发现了自我,生成了自我在类属生存、历史发展、文明演进中的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法)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inThe Kristeva Reader,ed. Toril Moi,Ox ford:BasilBlackwell,1986.

〔2〕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19.

〔3〕王瑾.互文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