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及其启示

  • 投稿叶洛
  • 更新时间2016-04-19
  • 阅读量385次
  • 评分4
  • 61
  • 0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为了反驳19世纪末各资产阶级理论家和部分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提出的,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是合力理论科学性的光芒仍然照耀和指引着今天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引导我们不断前进的灯塔。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提出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不可避免地遭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极力篡改和攻击。首先是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巴尔特在他1890年出版的《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歪曲解读,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只承认积极因素单方面作用的“经济唯物主义”和“历史宿命论”。同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小资产阶级反对派,也在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他们将马克思书中的只言片语当成僵硬的公式和套语,机械搬用,完全忽视上层建筑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造成很大的伤害。正是在这样斗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恩格斯对历史合力理论做了详细阐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理论的深刻内涵。 
  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到合力论思想,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合力,就是历史。”[1]248恩格斯对历史合力理论更详尽地阐述是在1890年9月给柏林大学数学系学生约·布洛赫的信中完成的。1890年9月3日,约·布洛赫向恩格斯求教,信中说:“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个原理应当如何理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关系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或者经济关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其他一切关系的固定基础——虽然这些关系本身然后也可以发生作用?……因此,我想请教您,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关系到处地、直接地、唯一地和完全不依靠于人地,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变地和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或者说,其他的关系——当然它们归根结底决定于经济关系——本身能够加速或者阻止历史发展过程,实际情况是这样吗?”[2]694 
  信中涉及的问题可归纳为两点:第一,肯定现实中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是否意味着否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第二,承认个人创造历史的作用,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是否还成立?这封信也映射了各资产阶级理论家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事实。 
  二、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在回信中对合力理论内容做了具体阐述。 
  一是“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结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以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1]695可以看出“历史合力论”是针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教条主义者所宣扬的“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而阐述的,它将经济、政治、文化等作为社会运动的一个系统有机整体。 
  二是“我们自己创造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一定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结果,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1]696-697上述说明两个问题,即历史进程是在客观条件和主体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发展的,同时单个主体力量的发挥会受到客观条件和其他主体力量的双重影响。 
  在这种斗争尖锐的背景下,恩格斯详尽阐述历史合力论的具体内容,绝不仅仅是为了回答布洛赫的问题,合力的概念也不可能单纯指某一种历史因素(如经济因素)或某一个人的意志和行动;合力的概念既包含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因素,又包含了其他诸如政治、文化、历史、思想、意识等综合交错的因素;历史发展的动力既包含了伟人突出的领导作用,也包含了其他普通人的综合作用。 
  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在肯定物质条件决定论基础上的补充和展开,而不是另找新起点,每个人的意志力量本身就属于意识方面的范畴,它服从和服务于物质条件的决定力量。第二,利用意志相互冲突导致的意外结果反向证实历史过程的非主观任意性。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在既定历史条件的限定下进行的,因此各个阶段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影响和限制,这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所在。第三,单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是源自人们自身条件的特殊性所形成的,是经济条件不同、不平衡的体现。这种不同意志力量作用的发挥必然会受到彼此的影响产生最终的合力结果,而意志力量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物质力量的束缚。历史的具体面貌和发展是所有历史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不忽视和否认任何一种历史参与因素的作用,才能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合力的力量之所在。 三、恩格斯合力理论的现实启示 
  对于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现实意义,学者们已经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历史合力论”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启示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要全面重视社会系统中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整合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既要强调经济动因的根本作用,又要发挥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需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适宜结合;另一方面,“历史合力论”指导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并且启示人民树立民族问题的整体性观念,发挥社会动力系统的合力以实现和谐民族关系。 
  然而,对于利用合力理论正合力思想警示思想阵地意识形态安全性的问题却少有学者进行研究。从恩格斯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当有很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点时,最终的合力不一定是朝着同样的或者相近的方向进行,即所形成的合力并不都是与其最初愿望朝相同方向或相近方向发展的,如图(1)OF所展示的方向;很有可能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如图线段R所展示的方向,甚至即使抱着这个最初愿望的人数占了很大比例,也有可能因为某些特殊、隐蔽的原因而让最终的结果走向图(2)所示的方向。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更有甚者企图任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舆论阵地的主导权面临着四面八方的挑战,各种思潮联合形成的负面力量警惕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各种思潮的本质和它们的伪面孔。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论和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当前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几种思潮。新自由主义,突出特点在于主张非调控化、私有化和全球自由化,这些主张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利的,是要割裂社会主义性质对市场经济的控制。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思想史的演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激进经济学和新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也有某些合理的思想颗粒,但总体上、本质上是保守和落后的。普世价值论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博爱,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而是为了鼓吹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自由和民主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在不同的社会范围内它呈现的方式和实现的方法都会不一样,西方国家所输出的普世价值论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斗争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以“宪政民主是中国唯一出路”的政治思潮也是值得我们特别警惕的,无论“西方宪政观”还是“伪社会主义宪政观”,都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鼓吹“社会主义导致集权和专制”,目的就是要摧毁社会主义制度,歪曲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我国一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一些学者所鼓吹的“宪政”并不是要强化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取消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进一步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宪政的实质是宪法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宪政并不等于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目的则在于通过引导人们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形成错误的认知以达到否定、扭曲我党的奋斗历史。苏联解体这种政治灾难性颠覆的前车之鉴,是值得我们时刻谨记和堤防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的今天,依然需要在全民心中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把握方向的正确性。整个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地位,既要面对来自外部时刻想颠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力量的攻击,又要防止内部矛盾对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阻碍作用。因此,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更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增强主体的力量来提高正向力量的比值,时刻把握思想领域的主动权,减弱敌对势力的破坏力量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的冲击,避免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产生负合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