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吕澂的审美人生观及其当代生活实践意义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06
  • 阅读量8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将探讨吕澂对于审美人生的认识,以两个维度展开:从“美的态度”为起点联系鉴赏者与艺术品的关系,鉴赏者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社会”与一般社会的关系。推出“美的人生”的理念及其实践意义。最终探讨吕澂的审美人生观对于当代生活的价值。


  【关键词】吕澂美的态度最自然美的人生


  吕澂(1896—1989),原名吕渭,后改名吕澂,字秋逸,也作秋一,鹙子,江苏省丹阳县人,是佛学家,美学家。吕澂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期间,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撰多种美术专著,如《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等。


  本文主要选择《美学浅说》中相关审美人生观的论据进行探讨。在吕澂看来要实现“美的人生”,首先应该明晰美感的发生过程,寻找艺术品与一般事物的共通点,然后才能谈美对人的意义,美对社会的意义,最后上升到“美的人生”。


  一


  吕澂关于“美的人生”的论述中都是由“美的态度”展开的,“美的态度”是一个楔子,连接吕澂审美人生观的各个部分。“美的态度”就是起源,要从一般人生达到“美的人生”必然绕不开“美的态度”。


  “美的态度”是一种鉴赏美的事物时产生的态度。“进一层说,艺术品所以和一般人造品不同,要加上那么一个名字的,固然为着他能表白特别的意义。”1因此,“美的态度”不是一般的态度,通过“美的态度”能看到艺术品中蕴含着的独特的东西,吕澂在文章中提到“但感得那样表白,非在‘美的态度’里不可。假使我用平常的态度去对艺术品时,只见的是种种物质凑合起来,和别种物品不必就有怎样的不同处。”2“美的态度”是非物质倾向的,欣赏艺术品需要抛弃“这个是什么?”的问题,与这个物体本身相关的特质都不能在“美的态度”里保留。吕澂在这里还提出了“静观”的概念——“我们常不期然的加上种种空洞的概念解释,又忘不了种种利害的打算,所辨白的当然就模糊的影响”,人们对于事物一般的关照态度,在感受中受到利害关系的束缚,无法看清事实,更使物象的概念变得复杂模糊难以捉摸,“假使任着感受的自然趋勢,一条边的用心下去,什么没相干的问题都丢开,那就到了‘静观’的境界”。3“静观”的态度也就是无功利的态度,与这个物体利害相联系的特质都不能在“美的态度”里保留,只有达到了这样清晰观照的程度,在美的事物上才能看到“特别的意义”,产生美感——“由这里推去,人们‘美的态度’一面是美感的,一面是静观的,合了两面才成一个全体。”4


  吕澂在文章中认为鉴赏艺术品要用“美的态度”感受,而实际上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这必须有了‘美的态度’,有了和作家制作时相近的态度,才感得作家个个特殊的生命。”5吕澂认为用“美的态度”鉴赏艺术品,实际上获得的美感是艺术家当时创作作品时的感受,艺术品也成为沟通艺术家与鉴赏者情感的媒介。那么从狭义角度可以说,一件物品如果用“美的态度”去感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创作这件物品时的情感,“由这上面才断定得他是艺术品。”6只有在鉴赏者“美的态度”的作用下,艺术品中那特殊的,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特质才能被感受,因此“美的态度”是鉴赏者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艺术品虽自有他的特质,仍是成立在鉴赏者‘美的态度’里的。”


  “美的态度”是一种感知艺术品的态度,艺术品是一种生活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事物,那么如果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美的态度”广泛的应用与生活,将艺术品的特殊性与一般事物的普遍性相联系,使“美的态度”升华为一种普遍应用于生活的人生的态度。那么就要打通艺术品与一般事物的界限,寻找两者的共通点,如果一般事物被证明与艺术品一样具有被“美的态度”感知的条件,那么“美的态度”的发动就能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吕澂在文章中指出“有些学者就说艺术品的鉴赏是种‘追创作’。鉴赏者心里须依着作家那样创作,自己创作过一道,有了相似的印象,才感得原来创作的美。”7这段话指出观赏者之所以能感受到艺术品的美,是因为在应用“美的态度”感受艺术的时候同样产生了相似的创作情感,这就要求在观赏艺术品之前,观赏者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经验,以这种经验为基础才能与艺术品产生通感,才能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相似感受。之后吕澂又指出“同样的道理,我们觉得人事,自然的美,也必在当时态度里已自创作一种印象。这些创作虽没有像艺术品那样具体,然同由着‘美的态度’成立,就可一样的称作‘艺术’。”8所以“印象”是一般事物能被“美的态度”感知的首要条件。在这里“印象”事实上就是先验经验,“美的态度”发生时,我们曾经生活中经验到的情感就被激发,反过来说,“印象”的积累,使我们对于生活中美的物象进行扩充,所以“美的态度”就能应用于一切能被先验经验感知的事物,感知范围的大小则由先验经验的积累程度决定,“如此推广艺术的范围便于‘美的态度’里所构成的一切,好算是艺术的广义解释。”9


  二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吕澂认为一般人欣赏艺术品,从艺术品中看到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美的态度”体会的实际上是艺术品背后艺术家的感受。那么一般人与艺术家一定存在什么关于“美的态度”的表达不同的地方使得这种感受具有意义。


  吕澂认为“我们平常藉着艺术品也会引起‘美的态度’,觉到一种美感;或对于自然现象也会这样,却都是暂时间便过去的事,和生活的关系就异常的浅薄。要是作家的自身,那就不然。他每一种创作,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事,和他前前后后的感受创作自有连贯的关系;所以他个人生活很受着‘美的态度’的支配。”10吕澂首先指出不管是一般人还是艺术家都会发生“美的态度”,只是一般人的发动是偶然的,暂时的,在“美的态度”只有鉴赏发生了,而并没有发生创造部分,最后一般人还是回到了普通的生活状态,“美的态度”对于其生活的影响“就异常的浅薄”。再看艺术家的“美的态度”,艺术家从对艺术品的构思,创作到完成,参与艺术品制作的整个过程,所以艺术家“美的态度”的发动是完整的,具备了从鉴赏到创造的过程,是有自主意识的,而非偶然的。同时,创作的过程一定是“美的态度”正在发生的过程,因此对于一般人短暂的态度发动,艺术家“美的态度”发动时间一定更长。


  区别于一般人,艺术家对于“美的态度”的应用体现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吕澂指出“作家自己感到生命最自然展开的趋向,又最自然的表白出来,这无妨称作最自然的‘生命表白’。”11这里吕澂指出了艺术家创作艺术背后具有更深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娱乐,表达情感,这种意义应是艺术家“最自然的生命表白”。“原来在人们生活里随处有表白自己的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都可以表出他的生命意义来。但这不必都很自然,也许是因人哭笑,也许是但顾自己,不计别人。所以有些表白对于自己不必要;又有些自觉必要,在别人却不必要。我们的一哭一笑,绝不能使见得听得的都同声哭笑”12这里吕澂认为人的表白都是有生命意义的,都或多或少的能够感染他人,但这种表白有“自然”“最自然”的区分,大多数的表白都是不具备普遍性的,就不是最自然的,不能同时感染所有人,获得普遍的同情。“但尤其自然的是顺着生命普遍的性质去悲哭喜笑,便使凡有生命的,谁都不能不这样喜欢的笑,又谁都不能不这样苦痛的哭。”13所以“生命”在这里带着着原初天性的属性,如同婴儿一样,不受世事拘束,做最原本的自己,“自然的生命表白”也就是放下外界给予自己的定位,摘下一切社会贴在身上的标签,不计利害,以纯真的那一面去表现自己的天性。“真正的作家便只表白得这样的哭笑,只表白得他个人特殊生命上所呈现的这样普遍意义。”14正是艺术家能从一般社会中脱跳出来,自然应用自己“美的态度”,才意识到自己的原初天性是自由的,才能通过创作艺术品来表现人最原初的情感,才能勾起一般人对艺术自由境界的向往,其实质上是勾起了人普遍对于生活自由的渴望,最后通过艺术品获得普遍的同情。所以艺术家“美的态度”体现的意义就是“最自然的生命表白”。


  艺术对于人生的意味从艺术家对于“美的态度”的“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探索外,还可以从艺术与一般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索。吕澂认为原始的艺术中“装饰”和“舞踊”最先出现,是因为有用,“装饰和舞踊何以会比较其余的先起来,这自因为原始社会实际很需要那些的缘故。装饰能做他人爱情的诱导,舞踊又是社交的方便,对于当时维持社会都觉得很有用。”15“有用”是無法产生“美的态度”的,“美的态度”是抛开物象的“静观”,当一件事物让人觉得是有用的时候,往往无法感受到美。但是“装饰”和“舞踊”可以被认为是艺术,一定有其中的原因,“就因两种的创作依然有从艺术创作活动(最自然的生命表白)发动的地方。就当他们装饰的时候,舞蹈的时候,也自有一种快感,也许忘却了什么实用意味。他们那样的快感又自能得着广阔的同情。”16所以说“装饰”和“舞踊”在原始社会虽然动机是具有目的性的,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忘记了那种目的性,达到了无目的的状态,也就是进入了“静观”的状态,也就进入了“美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装饰”和“舞踊”就能被称为是艺术。但总体上来说这种艺术虽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最自然的生命表白”,而是为目的性而艺术的,“所以最初的艺术虽和社会有很大的关系,还不能说是本当的关系。”17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最终摆脱了实用的方面,变得纯粹起来,“到了康德用批判方法,更成功一种新组织。他以为事物的外面形式能使我们的种种认识能力很协和的活动着,有种恰合目的的意义,我们就会升起了没有欲望的快感,判断那些形式是‘美’。”18但是同样的,原始艺术通过实用性与社会紧密联系,而现在艺术呈现出无目的的特点,艺术与社会的联系是否就不存在了。吕澂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人们的生命绝没有个不喜自然,反肯勉强的。所以远在二十万年以前人们就已有了艺术,有了对于艺术发生的同情。”19也就是说,尽管原始艺术中实用性混杂,但是除却其中包含着的目的外,那能被“美的态度”感知的部分同样是原始人“自然的生命表白”,这种表白不是在艺术从实用性中独立出来后才发生的,受到人本身天性渴望自然回归本真的影响,“美的态度”在“装饰”和“舞踊”产生时就已经融在其中了。


  那艺术与生活与社会在实用性被剔除以后,艺术与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吕澂提出了“艺术社会”的概念,“在作家和鉴赏者的精神上,依着纯粹同情构成互相交通的境界,自可说是一种社会。还有作家对于自然撤除了一切障碍,成了交通境界,也好说是种社会。”20所以“艺术社会”的构成,说到底就是“美的态度”的交流,就是“艺术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构成的境地。但是“一般社会”与“艺术社会”的关系是处于冲突状态的,“一般社会和艺术社会性质上完全不调和。两种社会的不同,只在人们发动的态度上。艺术社会系由‘美的态度’成立;一般社会呢,随处忘不了个利害计较。”21一般社会的现况压制了人个性的发展,人作为工具被安排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一定的目的或者欲望,时刻计较着利害关系,久而久之,生活的乐趣就会消失,真正的同情被虚伪做作的心思取代,那种人生来具有的纯洁天性最终将消耗殆尽。因此“美的人生”对于社会的意义。


  三


  既然“一般社会”是对人性的压抑,是对个性解放的压迫,实现“美的人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美的态度”衔接了欣赏者与艺术家的情感,引导欣赏者到达“艺术社会”,为“美的人生”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现在,“美的人生”就具备了如何实现,以及“具有意义”的条件。“那由‘美的态度’创作艺术,开展艺术的社会,所实现的一种生活,现在也称他做‘美的人生’。”22


  但存在一个问题,虽然“美的人生”已经具备了理论的条件,但是怎样实行,因为一般人都依赖这样的社会生活,受到功利欲望的蒙蔽太久,不是那样容易产生实现“美的人生”的念想的,“美的人生”需要具体的实施手段。“第一,启迪一般人美的感受,发达创作的能力,使他们自觉‘美的人生’的必要,能逐渐实现出来。平常所说的‘美育’,便有这样的目的。第二,改革现代的产业组织,筑成‘美的人生’的实现。”23这两点事实上从两个角度,两个人群提出了“美的人生”的实现途径。“美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校教育的,是关于艺术的知识的直接积累,丰富先验经验,;改革现代产业组织是希望从根本上转变一般社会对于劳工的机械化压迫,重新使普通人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使普遍的同情重新在社会上萌芽,这是针对社会人群的。


  吕澂谈到的“美的人生”,实质上是真善美相协调的人生论美学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是人生论美学的理论核心。”24吕澂提出的“美的态度”关乎“美情”,“美的态度”是“美的人生”的核心。“美的态度”能将“一般社会”转换为“艺术社会”实现“美的人生”,“美的人生”就与真善美统一相关。


  首先,“美的人生”以“美情”为基础,引导人向着“善”发展。这里的“善”就有着与现实相联系的意味,“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探讨美善的关系问题”25,美学具有教育意味,教育关乎生活实际,中国古典美学关乎生活,由此发展而来的人生论美学观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点,通过“美情”引人向“善”。曾有报道标题为“运动非个人小事华媒吁宅男宅女走出家门‘奔跑’”26。文章中写到“青年们应该走出家门去看世界,不是“宅”在家里沉迷于玩手机电脑。当前社会中,虚拟信息技术越显发达,科技发展的同时,也给了部分人群选择宅在家中,拒绝外出的习惯。这群人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逐渐脱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长期宅在一定空间内,人对外界的变化认识越少,对空间的依赖加剧,人会失去与现实互动的主动性,就可以说这个人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吕澂“美的人生”要求的是先要到现实生活中去积累情感的经验,培养一种实践的,应与生活相联系的生活,生命情感饱满了,才能更好地用“美的态度”进行观照,像艺术家一样实现“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最终达到“美的人生”。


  其次,“美的人生”以“美情”为基础,引导人向着“真”发展。这里的“真”不止是求真的精神,应该是自我真心袒露,懂得“真”的意味的人一定牢记自己的“本心”。用吕澂的观点,“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是“美的人生”的性质,也是目的,就是要自我在被外界世俗所蒙蔽时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不受外界压迫,守住自己的“本心”,才能表白自我。“最自然的生命表白”除此之外实际上更蕴含着不能忘本的观念,守住“本心”也是记住自己是谁,不忘自己的根本。“林俊德入选感动中国人物亲朋缅怀:不忘本,真淡泊——林俊德同志生前系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2012年5月31日病逝。他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中提到“一名成就卓越却平易近人的将军——作为孝子,只要能够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林俊德便回乡看望年迈的老母亲。”“一位日理万机却饮水思源的院士”——林俊德的语录中记录着“人生的旅途虽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我想,如果我六年中学七年大学学不好,就不会有创造各种核试验测量系列仪器的成果。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成就,今天能成为工程院院士,那么这颗种子是在永春一中、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孕育的。”27林俊德的一生可谓是名誉双收的典型,但“不忘本,真淡薄”却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人的一生总是在向着变化发展的,名誉是每个人都渴求的,沉浸在获得荣誉的喜悦的同时,不妨回顾一下那个“本源”,那个给你机遇将你培养的那个地方,那个人。获得成就是值得喜悦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本,“最自然的生命表白”也就是记住了自己是谁。


  最后,要想实现“美的人生”应该是自愿的,主动的,吕澂提出从教育和改变现代产业组织两个途径是受动的,虽然这两个途径是必要的,要想实现普遍“美的人生”,人应该学会一种放下的态度。为什么一般人不容易从一般社会的压抑中走出来,而用“美的态度”游戏人生。因为美的境地要求我们学会主动放下,是种破后而立的勇气,学会从更高的角度看自己,看社会。


  作者:余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