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丝路茶文化影响下的新疆紫砂工艺的发展与认同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7
  • 阅读量69次
  • 评分0
  • 0
  • 0

  【内容提要】新疆茶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传播源远流长,形成了新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了解探寻新疆茶文化过程中对新疆茶具的渊源又有了新的认识。历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让新疆茶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及内地汉文化丰厚,知道新疆紫砂的人并不多,但正因为如此前景才更广阔。在茶文化逐渐蔚然成风的新疆,追求品质的人们对紫砂也越来越熟悉。且从茶文化中随而悟到民族文化融合之大义。茶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了华夏子孙及世界各地的爱茶之人。


  【关键词】丝路茶文化新疆紫砂工艺


  新疆,一片拥有着异域风情且远离汉文化的西北边陲,谈及茶或茶文化则鲜有人知。究其茶文化与新疆的渊源,那不得不提的就是丝绸之路的交流,丝绸、瓷器和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几类重要的出口商品,且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邦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与其说来往丝绸之路的商人运送的是商品,不如说他们传播的是文化,而与茶叶商品应运而生的茶文化就自然而然的传播开来,再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茶文化。


  一、西域茶文化渊源


  中国是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据《日知录》卷7《茶》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早在先秦时巴蜀之地就已开始种茶饮茶,在魏晋南北朝是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随着一些南方士人归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入北方。唐代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西域地处亚欧内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枢纽,中唐时期,西域的茶文化逐渐发展,与中原也出现了茶马贸易。尤其是10世纪以前,西域是我国与中亚西部、南亚、西亚交往、联络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难以忽视。


  新疆人尚饮茶,还有新疆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上远离海洋形成封闭性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天气候严寒。且牧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的日常主要是“食肉饮酪”,饮食结构中肉食多,蔬菜少。而茶本身具有特别的功效茶叶具有消炎解毒、驱热消暑、提神醒目、驱腻消食、强身健体等效用。《茶经》上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酗甘露抗衡也。”茶的特有效用使其成为边疆民族能接受甚至喜好的物品,尤其是草原牧民更甚,且有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茶的多种冲泡饮用方式,如奶茶、酥油茶等等。不难看出茶水在西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谈到新疆现代的茶文化,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茶文化,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本就是喜欢喝茶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而且喝茶也同样是维吾尔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去维吾尔人家做客时,主人一定会热情的给客人烧茶、倒茶。只是没有汉文化茶道那么繁复精致,但也显示出了西北人的热情豪放。饮罢茶之后,主人一般还会再端出瓜果、糕点、干果来招待。凡是去做过客的人都能留下维吾尔人热情好客的印象。


  而新疆的汉族有喜好少数民族饮茶方式的,但大多也与中原地区无异,尤其是当代文人雅士常在书房中摆放讲究的茶具,在此品茶论道,回味无穷。由此笔者走访了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从赵老师那里了解到,喜爱茶文化的人是很普遍的,把玩茶具尤其是紫砂壶的爱好者在新疆还是有很多的。本就想从茶具人手了解新疆的茶文化,不曾想除此以外还有意外发现……


  二、新疆紫砂矿料的发现


  原以为新疆的紫砂工艺都是从内地买来的紫砂泥料,后来才得知新疆的紫砂原矿发现于克拉玛依地区金龙湖一带。2013年4月,克拉玛依金龙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没想到这个挖湖的工程,竟然能挖出新疆紫砂原矿。当时就有人大胆推测这挖出的五彩土中有紫砂原矿,便将这些五彩土送到权威机构检测。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检测分析,这些黏土确实是紫砂原矿。该监测站同时出具了一份权威的檢测报告。矿料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有关岩相分析表明,新疆紫砂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土,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制作紫砂制品的优良原矿。“送检黏土是紫砂原矿!”这一消息迅速传回了新疆。克拉玛依实验检测研究院对黏土的成分进行再次分析,技术人员首先对黏土的无毒化进行检测,排除了对人体的危害。经考证,它形成于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在戈壁大漠经历亿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据技术人员测算,现开采的克拉玛依紫砂矿埋藏于岩石层下30至50米处,矿藏数量喜人,平均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周围,可持续开发一二百年。


  将新疆的紫砂送到了宜兴当地紫砂壶具匠人的手中委托加工时,并没有提前告知匠人这些紫砂的来源,匠人们却在紫砂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资深紫砂文化学者谷农问:“这块泥不错!这是新料还能这么容易成型,应该不是产自宜兴的吧?”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新疆也有紫砂。


  三、新疆与紫砂的渊源


  新疆的陶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据《新疆古代文明》中记载:“早在新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新疆陶器就已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风格了。新疆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如:塔城市卫校古墓地出图的夹沙灰陶杯,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出土的水波纹环底罐,和静县察吾呼沟出土的长流单耳陶杯。”(图1)


  紫砂的概念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最早的定义是《阳羡茗壶系》所称“五色土”。可见紫砂泥色彩之繁杂。明代晚期文人对紫砂的了解也很少,大致以“砂”“瓦”呼之。这一时期人们分辨紫砂的方法主要是以颜色为标准。清代嘉庆《重刊宜兴旧志》依器型把丁蜀地区陶业产品粗略划分为砖瓦、缸瓮、瓶缶和茗壶、花瓶等,这才正式将紫砂器和宜兴窑其它产品区分开来。清代晚期丁蜀陶业兴盛之后,陶业者以颜色将丁蜀窑产品分作六类:粗货,黑货、黄货、砂货、溪货和紫砂。至少在清代中期,紫砂已经被单独划分出来,专门用于制作茗壶、花瓶。民国时紫砂产品被称作“细货”。上世纪90年代后,地质学把紫砂定义为甲泥矿中的紫泥、绿泥和红泥。”宜兴紫砂泥料的命名有以下几种方式:1.产地命名如:本山甲泥;2.产地结合外观色加以区别如:本山绿泥;3.矿料产出时的颜色命名如:天青泥;4.矿料烧成后的颜色命名如:红泥;5.泥层中深浅状况命名如:底槽清;6.矿料自然存在状况命名如:降坡泥。按颜色区分紫砂共有红泥、朱泥、紫泥、青泥及段泥五种颜色。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疆紫砂矿藏中红泥、段泥届多。紫砂泥的矿物组成是由石英、黏土、云母、赤铁矿等,所以紫砂土即使粉碎至一定细度仍然成团粒状结构。紫砂泥的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等,所以紫砂泥有透气性好、色泽诡异的特点。而不了解紫砂的人对紫砂的认识会有误区:把紫砂原料简单的以“真假”来区分。其实紫砂原料有品质差异,不能简单以“真假”区分。宜兴紫砂最正宗这是普遍公认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他地区的紫砂矿,各地区出产的紫砂泥,只是品质差异,不能简单用“真假紫砂”来区分。


  四、新疆紫砂工艺


  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宜兴紫砂工艺名列手工类首位。而紫砂工艺又如何评价?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介绍说:“它其实与绘画是相通的,点、线、面构成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抑扬顿挫,都要交待清楚。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也是如此,点,须圆则圆,须方则方;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都不能含糊。否则,就不能算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禁。这也是‘工’的要求。纯手工制作的紫砂茶具,与机器制作的有很大区别。真的做工精细,整体美观,而且壶的表面摸上去会有粗糙感。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


  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盖严紧;(四)出水流畅。这是基本的实用要求衡量标准。按目前我国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做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公用标准。


  关于紫砂的艺术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爱。相对现代紫砂工艺与传统紫砂工艺而言,传统紫砂更强调注重紫砂的实用性,追求的是品质内涵的深入探究,而对于现代紫砂,不能简单的解读为“泡茶的壶”,而应解读为“壶形雕塑”更为贴切。现代紫砂与传统紫砂工艺的区别就在于:1.形体构成有了新的思维方法;2.有意识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3.打破了功用结构的旧观念;4.重视表现材质的质表肌理;5.后现代艺术的综合美学意识。紫砂壶的壶型数不胜数,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地认为哪种壶型好或不好。就像艺术流派,没有好坏之分。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紫砂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超凡脱俗。”


  我国最早有关宜兴紫砂的记录始于北宋,宜兴紫砂始于宋,成于明,繁荣于当代。而与悠久醇厚的宜兴紫砂史相比,由于新疆历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环境,让茶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及内地丰厚,新疆的紫砂更像是一根刚发芽的嫩枝,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正因为如此,开发前景才更广阔。在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现代生活中,新疆的茶文化也已逐渐蔚然成风。紫砂也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


  五、新疆紫砂工艺文化的展望


  从紫砂的制作工艺上讲,新疆紫砂要有自己的大师,多出一些贴近新疆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运用新疆紫砂的矿料,掌握熟悉其性质,创作出具有新疆特色的雅俗共赏的紫砂作品,才是新疆紫砂发展的正路。就如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紫砂与和田玉结合的玉钮紫砂壶系列作品,以及凤鸣壶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新疆现代紫砂艺术的创作高度。加之新疆紫砂的发现无疑为新疆的旅游资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更是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乘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春风加以发展,紫砂文化在新疆必定升温。可通过专业的团队将新疆紫砂延伸出多样的作品,制作出工艺精美、品质上乘、富有新疆特色的紫砂器,让新疆紫砂走向全国就不仅仅只是梦想了。


  六、新疆茶文化的民族认同


  几千年茶文化历史渊源的积淀,祖祖辈辈茶文化传承发展,茶的种类有千万种,各民族冲泡与喝茶的讲究虽也千差万别,可不变的是对茶与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这与地区、民族无关,亦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具体体现。品茶中的酸甜苦涩之滋味,也如平凡人生,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至于要加入什么佐料改变的它的味道,不同的味道也如不同的人生。


  新疆是個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饮茶方式,茶味虽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爱茶爱家爱国之心是没有差别的。茶与丝绸一样如同无形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新时代的交流,茶依然不会改变它的主角地位,它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华夏子孙及世界各地爱茶之人。


  作者:刘菲